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2022年12月18日20:24:16 佛学 1240

梁楷有《八高僧图》一卷,画中分八段,描绘从南北朝至唐末的佛教禅宗八位高僧的故事,如初祖达摩。二祖慧可、鸟窠禅师与白居易。每一段都描写了古代高僧参禅修行中的一则逸事或者公案话头,生动有趣,极富禅机。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八高僧图

南宋 梁楷(传) 绢本设色 26.6x758厘米 上海博物馆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达摩面壁·神光参问》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僧神光闻达磨住少林,乃往恭承,师端坐,不闻励诲。光曰:“诸佛印法可得闻乎?”师曰:“诸佛印法匪从人得。”光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师曰:“将心来,与汝安。”光曰:“觅心了不可得。”师曰:“与汝安心竟。”


禅宗二祖慧可,原法号神光,自幼志气不凡,为人旷达,


传说达摩东来,遇见在南京讲经说法的神光,神光傲气十足,极不谦虚。后来想求教于达摩,便一路追随达摩到达少林。达摩不知他有无诚心,便婉言拒绝。


开始,达摩祖师只顾面壁打坐,根本不理睬他。神光不断地用古德为法忘躯的精神激励自己:"昔人求道,敲骨取髓,刺血济饥,布发掩泥,投崖饲虎。古尚若此,我又何人?"


就这样,他每天从早到晚,一直呆在洞外,丝毫不敢懈怠。日复一日,寒冬来临,一晚,天降大雪神光依旧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天快亮的时候,积雪居然没过了他的膝盖。


这时,达摩祖师才慢慢地回过头来,看了他一眼,心生怜悯,问道:"汝久立雪中,当求何事?"


慧可道:"惟愿和尚慈悲,开甘露门,广度群品。"


达摩祖师道:"诸佛无上妙道,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而忍。岂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欲冀真乘,徒劳勤苦(诸佛所开示的无上妙道,须累劫精进勤苦地修行,行常人所不能行,忍常人所不能忍,方可证得。岂能是小德小智、轻心慢心的人所能证得?若以小德小智、轻心慢心来希求一乘大法,只能是痴人说梦,徒自勤苦,不会有结果的)。"


听了祖师的教诲和勉励,为了表达自己求法的殷重心,神光道人拿起镰刀砍断了自己的左臂,顿时鲜血红了雪地。


达摩祖师被慧可禅师的虔诚举动所感动,于是就说:"诸佛最初求道,为法忘形,汝今断臂吾前,求亦可在(诸佛最初求道的时候,都是不惜生命,为法忘躯。而今你为了求法,在我跟前,也效法诸佛,砍断自己的手臂,这样求法,必定能成)。"


达摩祖师于是将神光的名字改为慧可。


慧可禅师问道:"诸佛法印,可得闻乎?"


达摩道:"诸佛法印,匪(非)从人得。"


慧可禅师听了很茫然,便说:"我心未宁,乞师与安。"


达摩回答道:"将心来,与汝安。"


慧可禅师沉吟了好久,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


祖师于是回答道:"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禅师听了达摩的回答,当即豁然大悟,心怀踊跃。原来并没有一个实在的心可得,也没有一个实在的"不安"可安,安与不安,全是妄想。


慧可禅师开悟后,继续留在达摩祖师的身边,时间长达六年之久(亦说九年),后继承了祖师的衣钵,成为禅宗的二祖。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弘忍童身·道逢杖叟》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祖弘忍大师,蕲州黄梅人也。姓周氏,生而岐嶷。童游时逢一智者,叹曰:“此子缺七种相不逮如来。”后遇信大师得法嗣化于破头山。


禅宗五祖弘忍,原姓周,他的前世是破头山中的栽松道人。四祖道信,有一次驻锡于破头山。栽松道人,就去问四祖道信:你讲的那些佛法,我也能学吗?


四祖道信说,你年纪太大了,即便能学,但是怎么能广化宣扬佛法呢?如果你来生再来,我就等你传你佛法。


栽松道人听了便离开了,走到一条河边,碰见有一位少女正蹲在那里洗衣服,于是上前问道:能到你家投宿吗?


少女回答说:我父兄都在家,你去问问他们同意就好。


道人回说:只要你同意就行。说罢转身走开了,不知所向。


这位少女姓周,是周家的四女儿,尚未婚嫁。奇怪的是,自从那次洗衣回家不久,少女便怀孕了。古时女子未婚怀孕是一件伤风败俗的可耻事情。因此少女的父母把她赶出家门。这样一来,少女便没有了归宿,无依无靠,只好过着流浪的生活。


后来生下婴儿,便偷偷地把孩子扔进了一条水沟里。希望顺其自然,自生自灭,但又不忍心,第二天,她去看的时候,发现小孩却正向水沟的上游漂浮,而且小身子鲜嫩明好,底气很足,于是又情不自禁地把这婴孩抱在怀里,抚养成人。就这样,她带着孩子,沿村行乞,人们都称这孩子为“无姓儿”。


转眼间这孩子便长到了七岁。有一天在路上遇见了一位出家人。这位出家人就是四祖道信。四祖仔细端详着这个孩子,觉得他骨相奇特,似曾相识。然而,他早已经忘记了自己跟栽松道人的约定,只是感叹:这孩子真奇特啊,大丈夫相中只缺七种,虽然他的相貌不及佛圆满,但如果能出家修道,二十年后必定能继承佛法,堪当众生福气!


四祖问小孩:你姓什么?


小孩回道:我不是普通的姓。


四祖道:即使不是普通的姓,你也总得有姓吧?


小孩道:我姓佛。


四祖觉诧异,正色道:你难道没有姓吗?


小孩道:我性空,故无姓。


四祖给孩子起了法号:弘忍。


弘忍出家时还很小,便住在双峰山,被四祖带在身边。当然,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弘忍一直在四祖身边侍奉他。


后来,当因缘最终成熟时,四祖道信就把他的法衣传付给了弘忍禅师,让他成为了我们禅宗的五祖。


相传付法的时候,四祖还随传了一首偈语: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

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或许,正因为如此,我们不难理解弘忍后来为什么把衣钵传给了惠能,其实他们都有内在的一脉相承。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白居易拱谒·鸟窠指说》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鸟巢道林禅师居钱塘,时白居易入山谒师,曰:“禅师往处甚危险!”师云:“太守危险尤甚!”白曰:“弟子住镇江山,何险之有?”师云:“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乎?”又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白曰:“三岁孩儿也解与么道。”师曰:“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岁老人行不得!”白遂作礼退。


唐朝道林禅师传法至杭州,见城南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如盖,他就在树上筑窠,栖止于上参禅,时人称他为鸟窠禅师。


长庆二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慕道林之名入山拜晤。


白居易见禅师高居树上,就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赶紧下来吧!"


鸟窠禅师笑着答道:"太守,其实你的处境更危险啊!"


白居易反问道:"我在朝廷为官,何险之有?"


鸟窠禅师说:"薪火不停,识性交攻,安得不危?"意思是说官场沉浮,勾心斗角,危险处处皆在。


白居易似乎有些领悟,又问鸟窠禅师:"那如何禅解?"鸟窠禅师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说:"这三岁小孩都知道,不见得有什么高见。"鸟窠禅师严肃地说:"三岁孩儿也解道得,百岁老人略行不得。"


白居易被他这么一说,对鸟窠禅师肃然起敬,完全改变了那种自恃清高的态度,于是拜鸟窠禅师为师,先后为其写了两首《赠鸟窠和尚》的诗,


一曰:

形羸瘦骨久修行,一纳麻衣称道情。

曾结草庵倚碧树,天涯知有鸟窠名。


一曰:

空门有路不知处,头白齿黄犹念经。

何年饮著声闻酒,迄至如今醉未醒。


白居易另写一首题为《鸟窠与白居易》的诗:


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

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望母归。


还有一次,鸟窠禅师、白居易、白居易的三弟等人在一起论禅,旁边一个侍从想离去,鸟窠禅师问:"你要去哪?"侍从说:"向诸方学佛法去。"鸟窠禅师一边抽出一根布毛,一边说道:"若是佛法,我这里亦有小许。"侍从顿悟。白居易的三弟见此情景,作诗曰:


白头居士对禅师,正是楞严三昧时。

一物也无百味足,恒沙能有几人知?


白居易与鸟窠禅师结识之后,经常问禅于他。有一次,白居易以偈语请教鸟窠禅师:


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

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


鸟窠禅师以偈语答曰:


来时无迹去无踪,去与来时事一同。

何须更问浮生事,只此浮生在梦中。


白居易听了鸟窠禅师的开示,愈加佩服,从佛法中领悟到自己安身立命之道,终成一位意境高深、修为脱俗的大居士,还在西湖旁边建起一个竹阁楼,以便与鸟窠禅师"朝夕之参益"。


晚年的白居易更是素养其心,将自己的住处改为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后来,人们把竹阁楼改造为广化寺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智闲拥帚·回睨竹林》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郑州香岩智闲禅师一日芟除草木,偶抛瓦砾击竹作声,忽然醒悟。遂归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曰:“和上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迁有颂曰,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云云。


百丈怀海禅师尚在世传法,智闲禅师遂亲往参学。智闲禅师性识聪敏,教理懂得很多。每逢酬问,他都能侃侃而谈,但是,对于自己的本分事却未曾明白。后来,百丈禅师圆寂了,他便改参师兄沩山灵佑禅师。


沩山禅师问道:“我闻汝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汝聪明灵利,意解识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你如此聪明机敏,那么父母没生你的时候,你在哪里呢,能说说看吗。)”


智闲禅师被沩山禅师这一问,直得茫然无对。


回到寮房后,他把自己平日所看过的经书都搬出来,从头到底,一一查找,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个合适的答案,可是翻阅了几天,结果却一无所获。智闲禅师感叹道:“画饼不可充饥。”


于是他便屡次去方丈室,乞求沩山禅师为他说破,但是,遭到沩山禅师的拒绝。沩山禅师道:“我若说似汝,汝已后(以后)骂我去。我说底是我底,终不干汝事。”


绝望之余,智闲禅师便将自己平昔所看的文字付之一炬,说道:“此生不学佛法也,且作个长行粥饭僧,免役心神。”


智闲禅师哭着辞别了沩山,开始四处行脚。有一天,他来到南阳慧忠禅师的旧址。目睹了慧忠国师道场之遗迹,觉得这个地方挺不错,于是决定在这里住下来,加以整拾。


一日,智闲禅师正在芟除草木,不经意音,抛起一块瓦砾,恰好打在竹子上,发出一声清脆的响声,他忽然大悟。于是便急忙回到室内,沐浴焚香,遥礼沩山,赞叹道:“和尚大慈,恩逾父母。当时若为我说破,何有今日之事?”并作颂曰: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

动容扬古路,不堕悄然机。

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

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沩山禅师听说了智闲禅师的这首偈子,便对仰山禅师道:“他开悟了。”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李源圆泽系舟·女子行汲》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李源与圆泽法师游眉山,舟次南浦,见一女子锦裆花衿负婴而汲泽,泣曰:“我当讬孕于此女,避之不可得,后十八年八月十五日当会君于杭州天竺山中。”言毕而卒。后源如期往天竺见一牧牛儿,云:“李源真信人也!”源即应声曰:“圆泽正恙。”牧儿遂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云云。歌罢拂袖而去。


唐代隐士李源,住在慧林寺,和住持园泽交好,互为知音。两人相约去四川峨眉山游玩,园泽想从道长安,从北部陆路入川。


在李源的坚持下,两人从从长江水路入川。在路上河边遇到一个怀孕三年不生的孕妇。园泽看到这个孕妇就哭了,说他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不愿意走水路,因为他注定要做这个妇人的儿子,遇到了就躲不开了。


他和李源相约在十三年后中秋夜杭州的三生石初相见。当晚园泽圆寂,孕妇也顺利产子。


十三年后,李源如约来到三生石,见到一个牧童唱道: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李源与之相认,牧童说他就是园泽,但是尘缘未了,不能久留,唱道: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

吴越江山游已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唱完就离去了。


牧童且歌且行,渐行渐远,渐渐融入苍茫山岚,从此不知去向了。


江河呜咽,山林惊心,壮士断肠……


三年后,当朝大臣李德裕闻知此事,认为李源是忠臣之子,又很孝顺,遂向朝廷奏章推荐,请授官职。不久,皇帝颁诏,封李源为谏议大夫。但此时的李源早已看破了世界,觉悟了人生,那肯就范于名缰利锁。后来他便一直在寺里念佛修行,到八十岁时,报尽往生净土,大事了毕。


圆泽禅师和李源的故事流传得很广,到了今天,在杭州西湖天竺寺外,还留下来一块大石头,据说就是当年他们隔世相会的地方,称为“三生石”。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灌溪索饮·童子方汲》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灌溪闲禅师路逢一童子汲水。师乞水饮,童子曰:“乞水不妨,某有一问,且道水具几尘?”师云:“不具诸尘。”童笑负水而去,曰:“不得污阹水。”


灌溪志闲禅师见个小童在江边汲水,因便向他乞饮,这小童说:“乞水不妨,只是你且说,这水里有多少尘埃?”


灌溪说:“不具诸尘。”


那小童觉得这回答太巧,不合禅机,并不给禅师喝水。便笑着负水而去,说道:“不要给你弄污我的水。”


小童问,水具几尘,即是问灌溪对色法的体会。灌溪禅师尚未喝水,怎知水是一尘不染的,若喝水时发现水里有尘埃怎么办呢。禅师为了喝到水,礼貌、讨好性的说水很干净,这种有污浊和干净的分别心就已经在禅师的意识中了。这种欲念扭曲了水本来的面目,有干净的想法,相对的就会有污浊的想法,所以童子回答说,你别弄脏了我的水。


不管水干净不干净,你的欲念已经不清净了。


唐代禅法流行,在家者往往禅法深于出家人,这个故事即是一个例子。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酒楼一角·楼子参拜》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楼子和尚名善,津平江人,姓杨氏。初浮浪于肆市,一日至承天寺聆法,有省,即出家受具。偶至酒楼闻歌曰:“你既无心我便休!”楼前拜云:“非此楼则不知有此事。”


楼子和尚,原名杨善,津平江人。早年就是个小混混,无所事事游手好闲于勾栏瓦肆之间。毕竟是有慧根之人,有一天在承天寺听法会而有所感悟,随即出家受戒,打坐参禅,然终不得开悟。


后来,偶然经过一街市。行在一家酒楼下时他发现自己的鞋带儿松了,于是弯腰系鞋带。忽然听得酒楼上传来了伴娘的歌声唱道:“……你既无心我也休……”


和尚登时呆在原地,忽然大悟。朝着酒楼的方向拜了数拜。因此,时人皆称之为楼子和尚。


或是机缘已到,或是歌词的内容引起顿悟。“你既无心我也休”,不单单是歌女所常儿女情长之间的言语,也让楼子和尚顿悟。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孤蓬芦岸·僧倚钓车》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福州玄沙备禅师,闽之谢氏子。幼垂钓于南台江甫,三十出家,从夫容训禅师落发受具,兄视雪峰而师事之。峰一日曰:“备头陀何不遍参去?”师曰:“达磨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峰然之。师尝示众有:直饶得似秋潭月影,静夜钟声,随和系以无亏,触波澜而不散,犹是生死岸头事,道人行处如火烧冰。


唐末五代时期,福建那边有个姓谢的少年,喜好钓鱼,每天泛一小舟于南台江上,跟江上的渔者相游戏。一直如此岁月静好,直到三十岁他回想起这以前的一段生活,他忽然生起强烈的皈依的念头,于是弃舟投芙蓉灵训禅师座下。落发受戒。这就是玄沙师备禅师。


芙蓉灵训禅师圆寂后,又受具仁兄视雪峰禅师而师事之。此后竟然寡言少语,一心修持,布衲芒履,终日打坐。众人惊于他这前后变化如此之巨,


雪峰禅师一日问他:“毘头陀何不云游四方,参化佛法?”


玄沙师备禅师曰:“达摩不来东土,二祖不往西天”。雪峰禅师听后,点头称是。


达摩祖师已经来了东土,二祖慧可为求西天佛法不惜断臂。


雪峰禅师为何还要点头称是呢?


脚下就是道场,身边就是世界,立地即可成佛。人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往。来处去除皆不可得。地也本无所谓东西南北。所以,来无所谓东土,去无所谓西天。机缘处处,开悟时时。


画中玄沙师备禅师独坐船头,飘零江上,正应得他的偈语:


直饶得似秋潭月影,

静夜钟声,

随和系以无寄,

触波澜而不散,

尤是生死岸头事。

道人行处犹火烧冰。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五蕴皆空,生花妙笔:梁楷《八高僧图》 - 天天要闻



此卷画法相比于梁楷后来的大写意是工了些,相比于梁楷的工笔是写意了些,是梁楷三相之一。画中人物山水相融,有梁楷雪景山水、释迦出山图等特点,画中人物多以折芦描、钉头鼠尾描来表现衣纹的转折、松紧、疏密,背景山石则以概括洗练的墨色加以渲染,以精心剪裁的场景布局来烘托主体人物的身形情态,笔线松动而不软糯,有力而不版刻,构图饱满,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万事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与轨迹,外界很难改变,犹如命中注定的生死一般。画中的各个禅机在今天的唯物史观看来过于唯心,而脱开画中故事,看梁楷画作笔墨变迁,自工而写,脱掉层层骨肉,得意而忘象,走出形似,走上写意的巅峰。从满屏的画笔到寥寥极简的笔墨,正如这画中的各位禅师的修行和顿悟,一日尽悟,忽见如来。


听闻梁楷嗜酒如命,为人疯癫,视功名如草芥。梁楷本为南宋宫廷画师,后来皇帝赐予金带而不受,决然离开宫廷。若初始不为功名,则可不受此间宫廷画师之职称,若后来不顿悟,则不必离去。


梁楷笔下常绘佛家众僧如六祖慧能、布袋和尚,皆超然笔墨之外。


梁楷虽非僧人禅师,然其笔墨境界已五蕴皆空。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