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号称“西南第一山”的云南省武定县的狮子山,有座正续禅寺,寺内的三副对联被视为历史的纪录,一直为人称道。
正续禅寺的大雄宝殿和惠帝祠中的这三副对联记叙了明代开国后三个皇帝“由僧为帝、由帝为僧”的历史,引起游人遐思。
大雄宝殿的一联是:
叔误景隆军,一片婆心原是佛
祖兴皇觉寺,再传天子复为僧
惠帝祠阁的两联是:僧为帝,帝亦为僧,数十载衣钵相传,正觉依然皇觉寺
叔负侄,侄不负叔,八千里芒鞋徒步,狮山更比燕山高
沧海忽成田,那堪君臣师弟仓皇出奔,综共二十余人,讳姓讳名,半从半遁,不过几着残棋,闻梵呗之清音,说什么为龙为虎
灵山今有路,回思浙蜀楚黔踪迹殆遍,总计四十年内,时行时止,或哭或歌,大都一场春梦,听钟声于夜静,却原来是色是空
这三副对联记述了明初三个皇帝之间的一段不平常的史实:明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自幼家贫,曾在家乡皇觉寺当过和尚。后借元末农民起义之机,当了明代开国皇帝。
明惠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皇太子朱标的长子。朱标早死。于是,朱元璋便立孙朱允炆为“皇太孙”。1398年朱元璋病死,朱允炆继承皇位,改元“建文”(惠帝是谥号)时年21岁。
惠帝朱允炆上台后,接受大臣建议,大力削减藩王权力。当时众藩王中以驻守北京的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允炆的叔父燕王朱棣权势最大。削藩政策触犯了他的权益,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南下,发动“靖难之役”。经过近四年的争夺,终于在1402年夺取皇位,是为明成祖。
朱棣入城后,惠帝即拟自刎,幸奏称太祖临终遗言:子孙有难当削发为僧潜逃。这便是“衮龙换袈裟”的传说。1403年,惠帝逃到云南狮子山隐居为僧。
这三副对联,概括的正是以上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