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慧能,俗姓卢,南海新兴(今广东省新兴县东)人。祖家在范阳(今河北涿县),唐武德年间,其父行瑫被贬至岭南(今广东新兴县)为平民百姓,后终于该地。贞观十二年(公元六三八年)慧能出生,虽身处蛮荒之地,但秉性清纯,聪颖异常。年纪还很小时父亲就去世了,家中只有一个老母亲,既无产业,家中屡空,慧能只好靠砍柴卖薪,以度日、养母。
有一次,偶然在市井听到有人读《金刚经》,慧能一听就凝神驻足,久久不愿离去。遂问那读经之人:“你是从那里受学此经的?”那人说:“从蕲州黄梅冯茂山处学来的。那里有位弘忍禅师,勤修此法,并说若能精通此法,即得见性成佛。”慧能一听到这情况,如久旱之希甘露,类渴夫之欲寒浆,匆匆赶回家里,把老母亲安顿好之后,就踏上寻法之路。
咸亨年间,到了韶阳,遇到同村之刘志略。刘志略有一个姑姑叫无尽藏,经常读诵《涅槃经》,有一天,慧能又听到无尽藏在读《涅槃经》,随即替她解说经中之义理。那无尽藏知道慧能并不识字,而听他讲义理时却头头是道,就感到十分奇怪,不料,慧能却对她说:“诸佛理论,不关文字,若取文字,则非佛意。”无尽藏深为叹服,称之为行者。有人就劝他到宝林古寺修道,慧能就暗地对自己说:“本来我是为求师才出来的,如果现在一改初衷住寺修道,有无异于像刚出门的人,没走几步又回家去了。”后来,他又至乐昌西石窟从智远禅师学禅。几经接触,智远禅师发觉慧能乃非等闲之辈,就劝他到蕲州黄梅东山弘忍处受学。
到了黄梅东山后,就去参见弘忍。弘忍见慧能其貌不扬,就试探问他:“你从何处而来?”慧能道:“我从岭南新州而来,来这里向师父学作佛。”弘忍道:“岭南人没有佛性,那里能成佛?”慧能随口应道:“人有南北之分,佛性则没有南北之分。”弘忍又问:“你欲作何种功德?”慧能道:“唯愿抱石舂米,供养大众”于是弘忍就派他到碓房去作杂役。慧能乃贫苦出家,在碓房很能吃苦,什么杂活都争着做。了知生死与涅槃是平等的。
有一天,弘忍叫寺中的众门徒各人都作一偈,以看看各人之识见、道行。神秀先作一偈,题于壁上,各人看后,都十分赞叹,慧能却不以为然,后来自己也写了一偈,很得弘忍的赏识,遂把法衣传给他,并嘱咐他:“历代承继衣钵者,都命如悬丝,要他赶快离开该地,到南方去先隐居起来,等待时机成熟后,再出来弘法。”慧能遂半夜离开黄梅东山,到南方去了。
慧能回到家乡后,隐匿于四会、怀集一带。后来见时机已渐渐成熟了,就开始出来活动。先到南海之法性寺。那一天正好印宗法师开讲《涅槃经》,万众云集,时有几个僧人对着一幅随风飘动之幡然悔悟在那里议论,有的说那是风在动,有的说那是幡在动,慧能插嘴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听者都大吃一惊,深为叹服。印宗闻讯,乃为其削发剃度,后于智光律师处受具足戒,受戒时所登戒坛,乃南宋求那跋摩三藏所立。跋摩已登果位,他当初曾预言:“日后会有肉身菩萨于此坛受戒。”此外,梁朝末年之真谛三藏也曾于此坛之旁种菩提树,并对徒众说:“此后一百二十年,有大菩萨于此说无上乘,度无量众。”到慧能时,果然于此地大弘东山法门,悬应前谶。
上元年间,正当大弘禅法时,忽惨然不悦。徒众就问他:“禅师何以忽然情绪异样?”慧能答道:“生灭无常,迁流不息,我师今日入灭矣。”后果然很快就传来噩耗。过不久,移居宝林寺。其时刺史韦据请他往大梵寺,他苦苦辞却,乃至双峰曹溪,大弘禅法,四方学众纷纷投止,从之受学者如云,一至于当时天下言禅道者以曹溪为口实。就连当朝的皇帝,如武太后、孝和皇帝,都亲下诏书,请他入朝说法,此乃神秀禅师所推荐,但慧能屡屡称疾,婉言谢绝。皇上遂赐摩纳袈裟一件,钵一口,以及许多丝绸绫绢,作为供养。又舍新兴旧宅为国恩寺,神龙三年(公元七○七年)皇上下敕,令善加修建慧能所居之寺的佛殿及方丈,并赐匾额曰“法泉”。延和元年(公元七一二年)七月,令弟子于国恩寺建浮图一所,并催促尽快建成。于先天二年(公元七一三年)八月三日示疾。其时,异香满室,用食之后,沭浴更衣,片刻时间,就气微目瞑,奄然入寂。一时间,山崩地裂,川流枯竭,鸟啼猿咽,四众悲恸。一代宗师就此撒手人世,世寿七十六。该年十一月迁葬于曹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