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老和尚带小和尚下山游方,途中遇到了一条河,附近却没有桥梁。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忘记了男女授受不亲?何况我们还是出家人?走了一路也想不通,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
以前好像有一首歌就叫《放下》,歌中唱到:“爱过了,恨过了,放下吧有过了,痛过了,看破吧……”。但是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谁又能轻易放下呢。
是的,扛起不易,放下更难。项羽就放不下,“力拔山兮气盖世”,项羽称得上扛得起的大丈夫男子汉,但却很难放下。楚汉相争的第四年,韩信和他在垓下展开对决,开始了著名的“垓下之战”,最后项羽中了韩信的十面埋伏,大家觉得大势已去,亲信都已逃走,韩信还编了楚歌每晚唱给将士听,让他们无心战斗只想回家,这就是四面楚歌。项羽知道自己大势已去对虞姬更是觉得亏欠,知道死后妻子的命运会变得如此悲惨,唱起了悲歌最后那句"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也确实让人感伤不已。虞姬可以为了丈夫献出生命,随即跟着说道“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大敌当前,绝境之中,项羽竟然不如一名女子。人家为了项羽了除后顾之忧,拔剑自刎,而项羽竟然放不下儿女情长“虞姬虞姬奈若何”。
再看看淮阴侯韩信对项羽的评价:
信再拜贺曰:“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什么意思?就是说,项王待人恭敬慈爱,言语温和,有生病的人,心疼的流泪,将自己的饮食分给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战功,该加封进爵时,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里玩磨的失去了棱角,舍不得给人,这就是所说的妇人的仁慈啊。项羽这回放不下的是利。而鸿门宴上放走刘邦放不下的是名。项羽一生割舍不下儿女情长和名利,可是最终放下了天下。反观刘邦却是一个什么都放得下的主儿。
汉王道逢得孝惠、鲁元,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
瞧瞧,危急关头,连自己的亲骨肉都不要了;
当此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耳。”项王从之。
“你我结为兄弟,我爹就是你爹,煮爹的时候,给我一碗汤喝。”刘邦倒是真的放得下大敌当前,亲爹也顾不上了。
实际上,人之所以会烦恼,就是记性太好、欲望太多、心思过重,记住了那些不该记住的东西,放不下可以放下的东西。
人生有多少欲望,就有多少痛苦,有多少宽容,就有多少快乐,心若放不下,自然就成了负担,负担越多,人生就不会快乐,那么,我们又何必自寻烦恼,伤人伤己。
水的清澈,并非因为它不含杂质,而是在于懂得沉淀;心的通透,不是因为没有杂念,而是在于明白取舍;树叶落地,不是放弃不是背叛,而是为了亲吻大地和另一种生活。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没有庸人自扰,心中无事,是一种从容的生活态度。不以别人的事当作谈资,不为自己无能为力的事烦忧,卸下不必要的繁琐牵挂,便能活得自在平和。
当然,我们也不是像刘邦那样,什么都可以放下。底线、红线、原则、责任都要牢记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