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有一则著名的公案,话说白云守端禅师与师父杨岐方会禅师一起参禅,杨岐方会问道:“听说您的师父茶陵郁和尚过桥摔了一跤,便悟道,他大悟时说了一偈,你还记得吗?”
白云守端毕恭毕敬地回答:“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琐;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杨岐方会听完后,大笑几声,一言不发地走了。
白云守端怔坐半天,望着师父离去的背影疑惑地发呆。他整天都在思索师父的行为,晚上也辗转反侧,无法入睡,苦苦地参了一晚,还是无法理解。
第二天一大早,白云守端带着疑惑便去请教师父。
杨岐方会看着眼框发黑的弟子笑道:“原来你还比不上一个小丑,小丑不怕人笑,你却怕人笑。 ” 白云守端听后,豁然开朗。
这则典故的寓意是:世人很多烦恼都是无中生有想出来的,想则存在,不想则无。
其实 ,在现实生活中同样存在这种因多虑,猜疑导致的,生活中80%以上的烦恼都是无事生非。
想要摆脱这样的困境,解决烦恼,不少人在找解决的方法,探索走出谜团的出口。
“一切的答案,包括你在找的出口,其实是在你自己。”
这是《无事生非》作者的答复,本书作者杨定一,医学博士,他毕生致力于生命科学研究,从第一本著作《真原医》开始,便关注世人身、心、灵的探索。
《集体的失忆》、《头脑的东西》、《无事生非》系列丛书便是讲述人生智慧,活出人生真实,收获生命丰盛的觉醒之路。
人为什么总会有无力感,总有穷出不尽的欲望,人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无事生非》将带给你正觉的路径,认清小我,还一个真实的“我”,跨域思维限制,重新找到自在的活法。
认清起心动念的根源
著名的哲学著作《列子》有一篇讲到:有个孩子在海边,一天到晚跟一群一群的海鸥玩,鸟也不怕他,人与海鸥相处融洽。
一天,父亲与小孩说,你再跟鸟玩时,抓两只鸟回来让我看看。天真的孩子应允。然而,第二天以后,鸟儿不再像以往那样,它们远离了孩子。
这则故事寓意:人起心动念,万物皆有感应,人有了害物之心,物就不会亲近你了。
然而,很多人却难以理解或有疑惑,觉得不可思议。
其实,台湾著名的国学大师南怀瑾也多次体验过。
他曾说过:“我在峨眉山闭关时,那里不但看不见人影,连鬼影也看不见,有时候想想没有人来,来个鬼也好。有一天窗子一打开,看见很多蝴蝶在前面飞,蝴蝶好大啊,像书这么大,我也童心发了,叫它们进来玩一下,一只蝴蝶就慢慢转过来,来,来,手一伸,它就停在手上玩。当然我没有动一点念头,没有想把它关在里头啊。“
也许,很多人还是不认同。但是,不可否认人性的起心动念却束缚了绝大多数人的意识形态,种种行为被起心动念给困住了,然而,我们全然不知,造成我们跌宕起伏的情绪,漂浮不定的念头都因起心动念。
正如:人们认定的追求,从物质或外在,包括认定为正向的感受,包括:安全感、满足、圆满、理想、只、突破、成就感等,只要达到目标,很快地,又把目标提升。
世人无时不刻地活在下一个期待中,“随时待机”成了生活的状态,人生轨迹被“期待不满足”裹挟。
这些状态都知道并不舒服,内卷,躺平,成了当代人的无奈之举。难道我们只能这样生活了吗?这该如何是好?
杨定一博士在《无事生非》中给出了答案:出口 ,还只是你自己的头脑。
跳出大脑的制约
宋朝《景德传灯录》中记载,唐元和年中的一个冬天,丹霞禅师外出访友,夜宿慧林寺,时值天寒地冻,寺院坐禅的僧人们个个冷得缩成一团。
只见丹霞禅师将木刻的佛像取下、劈开、烤火,此举,被寺中纠察师怒斥道:“岂能将佛像拿来烤火取暖?”
丹霞禅师以杖拨动木灰,从容地回答“我烧佛像是为了取舍利子!”
“木佛像何来舍利子?”纠察师依旧大声斥责。
“既然是木头没有舍利子,何妨多拿些来烤火!”丹霞禅师继而取佛像投入火中。
这则典故的前提是,丹霞禅师并不是逢庙烧佛,这只是他唯一的一次,寓意是:高僧心中有佛,不拘于形式,率真地依照本性行方便之门,并不违反教义。
然而,人世间类似纠察师的头脑其实并不少。
我们总有很多的理由和需要,想要完成一些工作,扮演好每一个角色,累积一些东西,得到一些成就,做一些服务等,取得和期待充满我们的大脑。
殊不知,大脑的指令,却是困住我们本心的框架。唯有跳出头脑的 框架,打破有限自我,才能恢复本心。
《无事生非》书中提到,面对头脑应有的种种反应、作为、规划、抵制、抗议、反弹、推翻、矛盾、冲突甚至改革。用一种不去干涉,不去动,放过一切的方式去面对,便是跳出框架的方式之一。
简单的说,你面临的一切可以肯定它,不管它是好,是坏,一切都可以顺其自然 ,放过任何动机。让头脑净化,念头和情绪的起伏可以减少,还回生命宁静的本色。
让原本的生命回归,一切都应不费力的样子,活出真实。
不贪恋的人生才自在
有个年轻人到禅院拜访禅师,他在路上他看到一件趣事,便想以此为难禅师,闲聊间,年轻人冷不丁问了一句:“什么是团团转?”
“皆因绳未断,”禅师随口答道。
年轻人听后,顿时目瞪口呆,惊讶禅师的神通广大。
原来,年轻人在途中看到一头被绳子拴在树旁的牛,这头牛想到更远点的地方吃草,然而,因为绳子的牵绊,牛欲想摆脱,反而围着树不停的打转。
年轻人以为禅师不曾看见,便不知答案,谁料禅师对答如流。
禅师继续说道:“你问事,我答理。牛被绳索束缚而不得脱是事;心被俗务纠缠而不得超脱是理,一理通百事啊。”
禅师一语道破天机,与其说世人被俗物纠缠,其实是世人贪念太多。
我们的人生何尝不是被各种各样的绳索束缚,常常因为晋升,绞尽脑汁;因为输赢,便让我们挖空心思;因为得失,便让我们捶胸顿足;因为情缘,也可以让我们寻死觅活。
错把钱财,权利,名誉当作幸福,当作快乐,不停地逐流。忘了活出真实的自己。
杨定一博士在《无事生非》中说到:“圆满的人生是自己支持自己,自己成立自己,自己满足自己,自己完成自己。“
人生在世,所谓的期许、烦恼、挫折、愤怒、失望或其他情绪,都不能带给你干扰,处理完眼前的事,便可放开,摆在一边去。
当没有制约,真实的面对,你将自然而然的变得谦逊,诚恳,坦然,自由自在。
不贪恋的人,懂得自己就是一切的本质,伤害,束缚我们的那根绳子就是无穷无尽的想法,并不是心之所向。
结语
诗人杜甫有句诗句:“不贪夜识金银气”,讲的就是贪恋一事。
心境清净,不贪恋的人,往往能看到埋在地下的金银气;而迫不及待想要,刻意去练能看到金银气的人,反而找不到。
人们常说“无事可思量”,并非真的“无事”,只是不把是非好坏、成败得失、高低贵贱,事事计较都放在心上。
凡事顺从本心,不强求,不妄取,不勉强,不刻意,得之我幸,失之我命,带着平常心,切莫《无事生非》,人生定然有无限可能,这是最好的心理疗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