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忍辱观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给你带来了困惑?

2022年10月02日19:55:46 佛学 1539

闲话少叙,就说说我在实践的不同阶段对“忍辱”的理解吧。

起初,我是强迫自己认同“忍辱”的,必定吃亏是福,忍辱的过程就是消业的过程,忍辱也是一种慈悲;这些句子成了我的座右铭。

遇到别人的苛责和冒犯时要尽量反省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那段时期的我,为了修好“忍辱”,总是自己给自己挑错,有时虽然心里并不认同自己有错,那也要强行找出错误扣在自己头上,否则无法安慰自己那颗受伤的心。

佛教的忍辱观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给你带来了困惑? - 天天要闻

很多时候心里是憋屈和压抑的,不明白如果错不在我,我为什么要原谅对方?忍让对方?这样长此以往,对方真的会认识到他的错误还是会觉得我软弱无能呢?如果他觉得我很懦弱而愈发得寸进尺,那么我的忍让不就是一种纵容和罪过吗?

按照佛教的因果观(当然,因果观并非如我举例这般简单直接,它是错综复杂的,也非我能解释的)他欺负我是因为我前世曾经欺负过他,那如果这个人今生是个混账,他嚣张跋扈、经常性地欺辱他人,那么所有被他欺负的人都是欠他的吗?因此才要忍让的吗?

他前世既然是一个被众人欺负的人,今生成为一个混蛋就是必然性,只是为了要报仇?如果这样,他的业障也够深重的啊,也是不能被大众所接受的观点。那么来世的我也会如今世的他一样?每每想到这些问题,我就不寒而栗,也无法照此再推下去了。

佛教的忍辱观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给你带来了困惑? - 天天要闻

如果我走在街上遇到一个流氓欺负我,我是应该忍辱呢还是应该还击呢?如果路见不平时我是该一声怒吼呢还是袖手旁观呢……?这些问题困扰着我,搅得我心烦意乱,我懒得往深处去想,因为我知道以我的头脑是想不出答案的,它最终还是无解。

那为什么佛教还要倡导人们修忍辱呢?佛菩萨可以包容万事万物,是因为它们没有分别心,没有分别心就没有好坏善恶。但我们凡夫则不然,我们生活在这世上,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有标准的,好和坏是有界定的,如果我们见恶行不闻不问,就成为一个没有良知的人了。

佛教的忍辱观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给你带来了困惑? - 天天要闻

到了第二个阶段,我觉得一味的忍让不是办法,错不在我时我何苦让自己憋屈,见到恶行时我不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如果长此以往,我没修好忍辱,反倒会给自己憋出毛病,甚至丧失了做人的基本良知。

更何况佛教当中有句话说得好:菩萨低眉,所以慈悲六道;金刚怒目,所以降伏四魔。慈悲和怒目是交替使用的,见善行自然欢喜,见恶行心生嗔恨,我不是神仙,我是凡人,那我就按凡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吧,做个好人,但是要善恶分明。

佛教的忍辱观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给你带来了困惑? - 天天要闻

就这样我又恢复到从前,没有修忍辱之前的状态,一个个性分明的普通人,喜怒哀乐随性流露,不同的是我心里有个“修”的概念,我觉得我当前就如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重境界之中的第二重境界。

在这第二层状态中,我很自在也很舒服,因为我不用委屈自己了,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善恶来主观的评断我认为的是非曲直,并且还有佛教的理论做为支撑。

佛教的忍辱观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给你带来了困惑? - 天天要闻

突然某一天晚上我又开始思索这个令我理不清的问题,我想我已经到了第二个阶段,离第三个阶段就不会太远了。

而能够到达第三个阶段,需要我没有分别心,没有是非善恶,我能够欣然地接受所有的荣辱而不为所动,接受忍辱是因为我没有了恶的概念,我也就没有了忍的觉知,我清醒的知道一切都是在因果中打转。

佛教的忍辱观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给你带来了困惑? - 天天要闻

想啊想啊,我突然有些明白了,当我觉得我明白后,我失望了,因为我知道我根本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到。

归根结底我就是一个凡夫,今生是,若有来世我还是凡夫,我做不到包容万事万物,就像我们能接受鲜花,但是无法容忍垃圾;我们喜欢得到,而无法接受失去。

想到此处,虽失望,但也有些释然了,那就是我没有那么大的心理负担了,先脚踏实地地做个好人吧,所做一切凭良心、凭良知足矣。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