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立文字”的禅宗,为何后来却立了大量的文字呢?

2022年10月02日06:42:22 佛学 1540

原本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相标榜的禅宗,到后来却出现了《坛经》、《五灯会元》、《景德传灯录》以及各位禅师的语录、论著等海量般的文字。

一个宗派就像一个人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很多事情都不是事先能控制得了的。

慧能创立的禅宗是以一种反传统的面貌出现的。虽然他没有明确反对学禅、参禅,但认为修行不一定非要按照固定的程序和模式,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处都可以进行参禅修行,吃饭睡觉、担水劈柴都是修行,都是禅道

慧能逝世后,禅宗有了大规模的发展,出现了众多的支派。各支派的禅师们对“禅”做了更多的发挥。“禅”的形式变得更加灵活多样。一句话、一个手势、一个动作都可以表现为禅。有名的如牛头禅、赵州禅、临济禅、曹洞禅、看话禅、默照禅、念佛禅、野狐禅、安般禅、生活禅等众多禅法。这使得原本相对简单的禅法变得玄之又玄,让修学者更难于把握。

虽说万变不离其宗,“禅”的宗旨都是为了修养心性,进而获得解脱的精神境界。但在其发展过程中,那种自在、活泼的禅修方式逐渐变得形式化、模式化,失去了禅宗原有的精神。一些当机教化的修法被凝固,失去了机锋和棒喝的本意,也失去了参禅的价值。结果,原本“不立文字”的禅宗积累非常可观的文字著述。这其实是禅宗自身衰落的一种表现。

禅宗原本就有大量的佛经作为本宗依据,如《金刚经》、《楞伽经》、《楞严经》、《圆觉经》、《坛经》等等。惠能就是听人念诵《金刚经》而发心的。五代北宋之后,禅宗内部盛行公案和机锋,造就了大量的祖师语录。形成了区别于“默照禅”的“文字禅”。从“不立文字”转而“大造文字”。

语录主要记载历代禅师的法语,内容包括传法心要、参悟印证、方便施化、诸方学士参学所得以及相互问答、诘难、辩论、参究等。一般由亲随禅师左右的门人随时笔录编集而成。《六祖法宝坛经》就是中国禅宗的第壹本语录。随着南宗禅成为中国禅宗的正统,语录也成了禅宗的一种专门文体,各代都有制造。

“不立文字”的禅宗,为何后来却立了大量的文字呢? - 天天要闻

唐代,出现的语录主要有《傅大士语录》、《马祖道一禅师广录》、《百丈怀海禅师广录》、《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等。五代以后,“五家七宗”相继成立,禅宗语录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大量涌现。除专门记录某位禅师的个人语录外,还出现了多位禅师的语录集。如雪窦重显(公元980~1052年)所撰《明觉禅师语录》、赜藏主集的《古尊宿语录》,收录了南岳怀让以下马祖道一、百丈怀海、临济义玄、云门文偃等四十多位唐宋禅师的语录。

据统计,从唐至清,流传下来的禅宗语录有三百余种,包括失佚的语录,总文字应在一亿以上。

禅宗的语录、灯录中有在大量的公案。“公案”原指官府判决是非的案例,为禅宗所借用。禅宗把前辈祖师的言行记录下来,作为指示修行禅法的范例,以判断是非迷悟。久而久之,公案本身也成为观察思考的对象。

参公案之风气倡始于唐代,大行于宋代。宋代禅门运用公案往往从语言文字上对其进行解释乃至作繁琐的文字考证,由此进一步促成了文字禅的泛滥。

“不立文字”的禅宗,为何后来却立了大量的文字呢? - 天天要闻

由于禅宗认为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只要见性,就能顿悟成佛。他们提倡以心传心,强调超越言表思量分别,反对进行逻辑思维分析。所以通常用日常生活中普通的事情、平常的对话进行智慧的启发,以期从小事中照见本有的佛性。因此,公案往往表现出非逻辑性的特点,不易为人们读懂。学习者往往通过对公案的参究以期觉悟,或用祖师的公案对自己的修行进行检视,而老师可以用公案对门人进行教化,或用公案表达自己的言外之意,或用公案对门人的觉悟进行印证。

公案中有一部分是用一个字或一句话供学人参究之用的,这称之为“话头”。如禅师问:“狗子还有佛性也无?”答:“无。”这一组对话就是一则公案,而“无”字则为话头。参禅时,在公案之话头上下功夫,称为“参话头”。沩山一次问其门下香严:“将汝学得者一概不谈,如何是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据说香严为此苦参数年,以至于觉悟,后人把香严之参视之为参话头之始。

公案不仅有用语言,也有用行动而构成的。如禅师南泉(公元748~834年)一日拿起一只猫,对门人说:“道得即不斩”。门人无言以对。南泉于是挥剑将猫斩成两段。后来第子赵州(公元778~897年)从外面回来,听到这件事后,他便脱下草鞋,把它戴到头上,南泉叹道:“你如果早回来,猫就死不了了。”南泉和赵州的行为就构成了公案。

“不立文字”的禅宗,为何后来却立了大量的文字呢? - 天天要闻

在禅宗之前,佛说的言教和坐禅都是正统的修行渠道。但在禅宗出现之后,这个传统就被打破了。但是,“见性”不是一般智慧所能轻易实现的。禅宗作为佛教的一个派别,它需要对信持者有所指导,需要将其简便速成的得道方式传达给门人。因此,禅宗师徒之间仍无法避免借用语言文字这一中介,交流彼此间的参学心得。这就是禅宗以“不立文字”为宗旨,后来却又写出大量语录的原因。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