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杨都兴皇寺释法朗
释法朗,俗姓周,徐州沛郡(今江苏沛县)人。祖奉叔齐,任黄门侍郎青州刺史,其父曾任散骑常侍沛郡太守。法朗托生时,据说其母刘氏梦见神人乘楼殿入怀,在梦中对她说,身与空等,她醒之后,顿时觉得四体轻虚,有异常日。五辛杂味,一时俱断。法朗在少年之时,就聪颖非凡,孝敬父母,意志节操坚决不移,采地雄霸六郡,气盖三边。年少从军,早已经历师旅行阵。修身节省,宠辱皆无法动摇其志。年纪很轻就随徐子彦将军北伐,门口放长戟,坐在大树下休息。并说:“兵者凶器,身是苦因,欲海邪林,怎能觉悟?”在梁大通二年即他二十一岁时于青州入道,后游学杨都,从大明寺宝志禅师修习禅法,兼从该寺彖律师修习律藏。又从南涧寺仙师研习《成实》,从竹涧寺靖公研习《毗昙》。其才智出众,一时誉动京城。……
后又于北山止观寺从僧诠法师学《大智度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及《华严》、《大品》等经。于经、律、论三藏均多所探究、研寻,颇有造诣,勤学有成。
陈永定二年(公元五五八年)十一月,他奉敕入京驻锡兴皇寺,讲经弘法不断,对于《华严》、《大品》及“四论”之义理颇多阐释,发前人之所未发,多有新见。对于后人的缺失,也用通畅易懂的义理补充,听他讲经弘法者常多达千余人。……他讲解前面之经论各二十多遍。在二十五年时间内,弘法不断。他对于四部悉檀义之阐析及对龙树一系思想的弘传,在当时没有人能同他相匹敌。陈太建十三年(公元五八一年)九月二十五日中夜,他于房中示寂,世寿七十五。该月二十八日,葬于江乘县罗落里摄山之西岭。
起初,摄山僧诠受业于朗公,所修习者,以中观学说为主。若非心会析理,何能契此清言?师徒隐避形迹于山林,体会禅法上又能彼此互相契合。到后来慧勇、智辩、法朗、慧布来山受业,佛法得以传续。原先立誓不涉言表,及到后来,才开始演述。僧诠曾经说过:“佛法精义巧妙,了解就能实践,不涉及语言诠释。经曰:‘执着我见的人,不与言经。深乐法要的人,不与言说。’良药自有其妙用,不可妄施。”法朗遵从诠公教诲,未敢多言。待僧诠迁化之后,门下四大法师各擅威容,大弘佛法。慧勇居禅众,智辩住长干,法朗在兴皇,慧布驻摄岭,时人有“兴皇伏虎朗,栖霞得意布,长干领悟辩,禅众文章勇”之誉。而此四法师中,声名最大,影响最著者,莫过于法朗。而智辩注重得意领悟,倡定慧双举,所以他的讲席间尚有禅者,此乃诠公之遗风矣。但其思想与法朗多有相违之处,以致评者常有排斥他的言论。慧布、慧勇详见别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