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禅僧,面壁9年,一苇渡江!众生:中国真正的佛之初祖

2022年09月17日01:18:03 佛学 1297

这位印度禅僧,一生传奇非凡,一心一念竟足以影响整个世界文化。阴寒山洞一坐如山,如如不动,更是匆匆9年;一颗芦苇踏成船,又见悠然渡江;一只草鞋,往生极乐。一系列神奇殊胜之举引得后人及众生由心赞叹:他是为世间真正的高僧活佛,没有他,就没有了佛。

印度禅僧,面壁9年,一苇渡江!众生:中国真正的佛之初祖 - 天天要闻

在我看来,他的事迹或许用一生都无法道尽。他的影响或许到未来千年百年都无法溟灭,世间任何的有名之物在他面前都会失了一些锋芒。他的名字和那鲜明的形象或许早已在儿时就已刻印在你我的脑海深处。


身为炎黄子孙的你我也许不了解印度太多,无法看尽这一国度所有情调,却对这一人情有独钟。


只要提起即会心生欢喜。


名字随即脱口而出,不假思索......


他即是印度禅宗第28代祖师,中国禅宗初祖:菩提达摩

印度禅僧,面壁9年,一苇渡江!众生:中国真正的佛之初祖 - 天天要闻

他有何壮举?又是如何将佛法传到中国成了禅宗初祖?


接下来,让我们褪去后人对其的无限神化,以真实的角度来领略这一代宗师一生的风骨。


南天竺国(印度),一名孩童就此降临,取名为菩提多罗,成了这家中第三个儿子。然而,他的出生竟是万分殊荣而又幸运,仿佛犹如天选之人一般。


或为国子,或为佛子......


父亲为南天竺国香至王,一生对佛法万分虔诚,整个王室家族更笼罩在了佛性的熏陶之下。就这样,菩提多罗不仅含着金汤匙成了国子,更在佛法的感染下逐渐成长。


一手翻着经书,遍览佛经无数成了他年幼时日复一日的功课。


然而,多罗自幼聪慧过人,独到的佛理见解倒是让他人对其刮目相看。或许他一生的命运也就在此成了定数。


一位尊者的到来,竟这样彻底奠定了他一生的风骨。而这位尊者即是印度禅宗第27代祖师,般若多尊者。


此时的般若多尊者正游历于天竺国,以此弘扬佛法,讲述禅宗奥义,普度众生。丰富的智慧,佛性的光辉。这一切,皆被菩提多罗看在眼里。在多罗眼中,眼前前来弘法的老者犹如佛祖亲度,不就是佛本身么。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心中油然而生,一番举动与心之大愿更是惊霎了众人:我要拜尊者为师,以此继承衣钵,将佛法弘扬全天竺。


随即,正式皈依般若多尊者,成了尊者大弟子。此时,已经成年的菩提多罗,根据习俗规定即把名字改为达摩多罗。终成印度禅宗第28代祖师。


如此一来,了断国家大任,扛起弘法大任。他本可一生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享尽荣华富贵。却愿放下一切,立地成佛。一代国子终成了佛子。


也许,很多人无法理解他当时的决定。

印度禅僧,面壁9年,一苇渡江!众生:中国真正的佛之初祖 - 天天要闻

但此时,所有人都不曾想到,这位弃王位,入空门的达摩,他的思想竟会在未来弘扬全世界。不仅影响了世界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更在遥远的中国撒下莲花,直至千百年后经久不衰。


一场与师父间的求教,竟这样让他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命运的转轮悄然开启。他一生的璀璨就此拉开帷幕。


“师父,我悟得佛法后,该向何地传扬?”


没想到,般若多尊者听完,寥寥几句,指明爱徒未来弘法大道。


“你应该去震旦(中国),那里的人可以领悟佛理。”


一问一答,斩钉截铁。达摩听完,自然谨记师父教诲,随即收拾行李,别过了师父及家人。


一叶扁舟,乘风破浪,漂洋过海,这一路并不容易。狂风暴雨,历经艰难,生死一线间。这一路,整整3年。陌生的国度终于现于眼前,达摩已是满脸胡腮,蓬头垢面 ,心中却是万般欢喜,眼睛炯炯有神,气质非凡。


这时的他或许不曾想到,这一脚踏入中国,竟是匆匆一生。

达摩三句真言激怒圣上,梁武帝当场翻脸

到了中国,还未歇下脚来,忽见一使臣找到达摩。笑脸相迎,表明来意。


原来这达摩一入广州,即被广州刺史知悉,远方来了一位贵客。随即通报金陵


使臣奉梁武帝萧衍之命,特地前来接达摩去往京都,以此接风洗尘。

印度禅僧,面壁9年,一苇渡江!众生:中国真正的佛之初祖 - 天天要闻

原本与梁武帝的会见本应和睦融融,远方贵客,自然以宾客之礼相待。然而,接下来,达摩的几言之间,却是一发不可收拾。


梁武帝顿时气势汹汹,一气之下竟把达摩赶了出去。


两人一问一答间可谓令他人听得一身冷汗。

印度禅僧,面壁9年,一苇渡江!众生:中国真正的佛之初祖 - 天天要闻

“大师,自从我登基后,可谓潜心修佛,不仅写经抄书,还修建佛寺,你说我有什么功德。”梁武帝本想问自身的功德。


原本以为达摩会以此赞扬梁武帝的殊胜壮举,没想到达摩是完全没给面子,寥寥一句,万分坦然:“无功无德,就如影子,你说它有还是没有呢?”


这一回答,梁武帝瞬间愣了,心中有了不满,仿佛自尊心受了重创:我好歹是皇帝,怎能说我无功德呢。


但看在初次见面,又是远道而来的大师,身为皇帝本应有肚量,也就把气压了下来。随即转移了话题,又换了个问题。


“那么请问大师,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佛的存在呢?”


没想到,达摩的回答就这样彻底触及了梁武帝的内心,瞬间暴怒。


“没有!”达摩可谓斩钉截铁,没有一丝拐弯抹角。咱们知道,梁武帝什么人,他可是历代皇帝中最信佛的,甚至多次为了佛教不惜舍身,推动当时佛教发展,他更出了一些力。


在他面前说佛不存在,那不就触及了心中底线么。梁武帝一听完,自然脾气就上来了,随即对着达摩说:“你作为僧人,你知道你是谁么?”


然而,达摩竟还是气定神闲,寥寥一句,无疑在梁武帝火上又浇了一把油。


“不知道!”梁武帝一听完,哪还能容得下,当即就把达摩赶了出去。


也许你我都会有所疑惑,甚至感觉这达摩也太傲娇了吧,更何况是一国之君,这明摆着耍人么。

印度禅僧,面壁9年,一苇渡江!众生:中国真正的佛之初祖 - 天天要闻

殊不知,这三句回答可谓道尽了达摩高深的佛法啊。


这梁武帝赶走了达摩之后,气也算消了,不久后,又想起此事,找来了又一位大师,志工大师。就把这事告知了大师,以此抱怨一番。


大师听完,哈哈大笑:皇上啊,你真是误会达摩了啊,他每一句都回答得很好啊。”


梁武帝一听,倍感疑惑:“他说我没功德,说佛也不存在,甚至还说不知道自己是谁,这也回答得好?”


志工大师寥寥几言,终令梁武帝恍然大悟:


“达摩说皇上你没有功德,那是因为皇上你总把功德挂嘴上,要他人来夸赞你的功德,这就成了贪功德了 ,自然也就没了功德。”


“达摩说佛不存在,因为佛本来就没有什么形式,只存于心中的一个念想罢了。既然皇上都问佛存不存在,那么皇上自然也是怀疑佛的存在,那么心中无佛,自然也就没有佛了。”


“而达摩又回答不知道自己是谁,更是很有道理,试想想,父母未生我是谁?我们出生之前又是谁?”


梁武帝听完懊悔之心生起:看来,我是赶走了一位真正的得道大师啊。”

达摩一苇渡江成典故,神光万里追随不停歇

此时,被皇上赶走后的达摩,继续游历弘法,途径南京雨花台。一位高僧映入眼帘,周围民众更是将其围绕,奉为大师,名为神光。这神光可谓万分殊胜,不得了,此时正在讲经说法。达摩自然十分好奇,随着人群,侧耳倾听,想听听他有何能耐。


周围的群众常发出惊呼之情:“神光讲的经文可令顽石点头,地生金莲啊。”民众们夸赞起伏,可谓把神光捧上了天。

印度禅僧,面壁9年,一苇渡江!众生:中国真正的佛之初祖 - 天天要闻

接下来,咱们的达摩祖师又一次开始教做人,一番举动竟又一次惹怒了这位僧人。


这寥寥经文讲解,令达摩时而点头表示赞同,时而摇头,表示否定。也许是受到万千宠爱于一身,达摩的摇头之举在此自然显得格外刺眼。


神光一眼就看到了达摩,眼前这位胡子拉碴的外乡僧人竟然否定我,实在太不尊重人了,随即问道;“你谁啊?为何要摇头?”


达摩并不作声,他深知两人佛法的见解有分歧,这神光还有些傲,应该听不进去自己的言语。随即就默默离开,作了让步,准备北上游历了。


达摩也不曾想到,眼前这位略有傲气的僧人竟会在未来因为自己而没了手臂。更不会想到,他更会成为继承自身衣钵的得意弟子,终成中国禅宗第二代祖师。


这位神光见达摩渐渐远去,忽听得群众中有人说:“他是印度高僧,菩提达摩啊,佛法精进,实为大师啊。”


神光一听,瞬间惭愧不已,随即起身追赶,以此赔礼道歉,更甘愿拜达摩为师。


一人正准备渡江北行,一人在后拼命追赶。


达摩到至长江岸边,滔滔江水,无船渡河。见一老妇在岸边手捆芦苇,没了办法。

印度禅僧,面壁9年,一苇渡江!众生:中国真正的佛之初祖 - 天天要闻

“老菩萨,想要渡江,怎奈无船,能否度一根芦苇,助我过江?”老妇看了一眼达摩,见达摩气宇非凡,如佛一般,就顺手抽了一根芦苇给予达摩。


达摩站于芦苇,昂首挺胸,竟飘飘然渡江而去,这即是达摩一苇渡江之典故。


此时的神光终于追到了江边,已是气喘吁吁,见达摩渡江而去,脑子一热直接抢了旁边老妇一捆芦苇,准备渡江,没想到,这神光刚踩上去就直接沉入水底。可谓狼狈不堪。


神光吞了一口泥水,差点没上来,瞬间有些火冒:为何他一根芦苇即能过江,我一捆都会沉下水。


老妇人一句话又一次令神光惭愧不已:他是化我的芦苇,自然相助,你是抢我的,自然无缘度你。


面壁9年成佳话,中国少林成祖庭

话说,达摩渡江之后,一路向北,一路苦行,见山则拜,见寺则坐。直至北魏孝昌3年,终于到达嵩山少林寺。这里清净无比,山清水秀。一个决定在达摩心中再一次生起:这是一个佛门清净地。

印度禅僧,面壁9年,一苇渡江!众生:中国真正的佛之初祖 - 天天要闻

他终于决定以少林落脚,在此弘扬禅宗。就此安身立命。至此,嵩山少林终成中国禅宗祖庭。


达摩在这片山林走动探索,无意间发现一天然石洞,高不过3米,洞内更是冬暖夏凉。可谓是打坐参禅的好地方。


达摩随即一朝入定打坐,盘腿静坐,双手合十,面对洞中岩壁,悟入自性。这一洞中面壁打坐,从公元527年到公元536年,持续了整整9年,9年后出关之时,洞中岩壁上竟留下了达摩打坐面壁的形象,犹如影子一样,依稀可见。因此,后人将其称为达摩面壁影石,而这洞被称为了达摩面壁洞,世代供奉,留存至今。

印度禅僧,面壁9年,一苇渡江!众生:中国真正的佛之初祖 - 天天要闻

神光断臂立雪,感动达摩,终成二代初祖

这时的神光,无法渡江,懊悔不已,只得回到家中。可心中的信念已然扎根,达摩这师父算是拜定了。随即,使出浑身解数,只为想办法渡江。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千辛万苦之下,神光终于随着达摩脚步追到了少林寺


找到达摩后,更是表明来意,想要一心皈依达摩。这时的达摩回想起雨花台神光的一言一行,深知他一定还傲气十足,没有诚心,因此婉拒了神光,劝其回去。


没想到,神光并未离去。往后一系列行为,竟令人大为吃惊,不禁动容。


神光认为:你达摩不收我,不代表我不能跟在你身边啊。


就这样,达摩石洞面壁,而神光则尽心侍奉,为其护法,照料达摩。达摩的行为深深感触到了神光。更令他甘愿一生追随。

印度禅僧,面壁9年,一苇渡江!众生:中国真正的佛之初祖 - 天天要闻

而这一追随,达摩面壁了9年,他一步不离在身边合十,侍奉了9年。


然而,即使如此,9年之后,达摩仍不愿收他为徒。直到那个冬天,那场大雪,终令达摩为之动容。


寒冬之时,达摩立于达摩亭打坐,而神光则和往常一样,立于亭外,以此护持。哪知,天上突降鹅毛大雪,雪慢慢掩盖了亭外的神光,雪越下越大,将神光全身笼罩。可即便如此,神光却始终不为所动,双手合十。这一番景象仿佛一座雕像立于积雪中。


这一立,已是第二天一早,达摩出定,霎时被惊了一下。


“你坐在雪里干嘛?”


神光如如不动:“向佛祖求法。”


却遭达摩再一次婉拒:“要我给你传法,除非天降红血。”没想到,这一句话神光竟是听者有心,认为这是达摩对他的考验与禅意,这突降大雪更是上天对自己决心的证明。


即刻毅然决然抽出携带的戒刀,咔嚓一下,鲜血瞬间喷涌。一只早已冻僵的胳膊应声落地。地上的积雪瞬间被染红。


随即,神光忍着剧痛将断去的胳膊绕着达摩亭走了一圈,继续侍立在达摩前。

印度禅僧,面壁9年,一苇渡江!众生:中国真正的佛之初祖 - 天天要闻

达摩惊叹于神光竟不惜断臂求法,又想起9年侍奉的坚毅,不禁为之动容。看来神光所有的傲气与自满早已随着断臂去除。


终于答应传法,并为神光取法名慧可。并将法器传于慧可,终成中国禅宗第二代祖师。而达摩亭也改名为立雪亭

印度禅僧,面壁9年,一苇渡江!众生:中国真正的佛之初祖 - 天天要闻

将衣钵传于慧可后,达摩离开少林,前往洛阳龙门千圣寺。直至东魏孝静帝天平3年圆寂。一生没有再回到印度。


时光荏苒,匆匆600年后,禅宗终成为中国佛教主流。之后在4-6世纪传入日本,直到20世纪进入欧美。


就这样成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派系之一。


而当我们回想起千百年前,那座古洞中的达摩时,不禁顶礼,他以隐忍之心,不惜远离故土,普度众生。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