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十四):元代以寿宁寺为核心的华严宗传承

2022年03月20日14:56:15 佛学 1333

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十四):元代以寿宁寺为核心的华严宗传承 - 天天要闻

繁峙南峪口村寿宁寺

华严宗自唐代开创以来,几经兴衰,其中元代是华严宗兴盛的重要时期。元代华严宗僧徒主要祖述唐代清凉国师澄观、 宗密的思想,以宣唱经典为主。 这一时期的华严宗传承尤以五台山、 元大都和江南三地为多。 五台山北麓繁峙有几所寺院内都有僧人弘扬华严宗, 如寿宁寺、灵岩寺、兴寿院等。 限于篇幅, 本文仅在《五台山佛教·繁峙篇》的基础上对元代以繁峙大寿宁寺为核心的华严宗法脉传承作一考证。

一、 南峪口村大寿宁寺

南峪口村隶属于繁峙东山乡管辖,位于东山底村南一公里处的南山脚下,海拔高度1231米。鼎盛时期有2000多人,现在李姓是大户。该村原名柏峪村,因山上多柏树,且座落在柏谷南面沟口处,故名南峪口。柏谷即南峪口至东台顶山脚的山谷,长约20余公里。中间经憨山有北宋宝兴军遗址、北宋悬空寺遗址。村西有寿宁寺,及其下院真容寺。

千年古刹大寿宁寺,取“天寿万宁”之意。距东台望海峰仅有30公里,这里是五台山的北大门,是我国北方信众进入五台山朝圣的主要通道。公元1072年农历11月26日,日本僧人成寻师徒八人参拜五台山,就是在此处望见东台顶,激动得掉下眼泪。他在《参天台山五台山记》中记载:“入军初门,始见东台顶,感泪先落。过数里,入军门,三重城门如州城,军东有兴国寺下院”。

大寿宁寺建造时间为北齐年间(550~577)。据现存于大寿宁寺下院,河北灵寿县幽居寺北齐《赵郡王高睿修寺碑》,立于天宝八年(557年)二月二十五日。据文献综述,北齐定州刺史赵郡王高叡受北齐诸帝多宠信佛教的影响,以其特有的皇室身份,“历选太行胜概,得朱山之阳”在此憎筑灵塔,扩建祁林寺(后更名为幽居寺),并将其发展成为五台山大寿宁寺之下院。由此推断,南峪口大寿宁寺至少应在北齐557年就已经创立了。

据大寿宁寺内碑文记载,历经唐、金、元、明历代重修,民国年间失火烧毁部分殿堂,1972 年经县批准将过殿(为县内最大建筑,传为唐建)拆除,其木材用于兴建砂河水泥厂,现存民国年间重建正殿及左右耳房。

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十四):元代以寿宁寺为核心的华严宗传承 - 天天要闻

寺内有金代《悟公功德之幢》一枚,元朝碑记二方,明代碑记一方,均收录在《五台山佛教·繁峙金石篇》一书。

《悟公功德之幢》虽刻年代不详,但从内容上可以看出为金代遗物,现立于寺内正殿前。幢呈八梭状,两面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真言,另两面刻悟公和尚的生平事迹。

据刻文介绍,悟公是寿宁寺的典座并监寺,地位仅次于方丈。

悟公,籍贯代州雁门县口水乡西隆镇人,离繁峙很近。父杨德,母贾氏。“于天会十五年(1137年)四月初六日送在五台山寿宁寺出家,礼口公戒师菩萨和尚为师,训定法名实悟”,从文中叙述可知,悟公任典座监寺二十余年, 维修因战乱破坏的寺院,创建正厅一座七间,西厅若干座,共计殿宇僧舍一百余间。可见金代时期寿宁寺已初具规模,僧众较多。

公元1217年蒙古军占领繁峙,从此属元。

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十四):元代以寿宁寺为核心的华严宗传承 - 天天要闻

繁峙县东山底乡行政图

二、元初大寿宁寺第一任主持正顺(世人称为华严菩萨)

《华严道行之碑》,是本寺元初华严菩萨正顺之墓碑。据本寺《宗主行业之记》碑记载,释正掌二十二岁时来本寺从华严菩萨学习华严。因碑文磨灭,正顺生平事迹不详。据《清凉山志》有元代寿宁寺华严菩萨传,可能是指同一人。可对华严菩萨正顺一生行持大致了解。另外,河北灵寿县幽居寺《大元历代圣主恩德抚护之碑》碑文中“五台山里有的大寿宁寺里主持的华严顺吉祥”的记载,说明正顺为元初寿宁寺第一代主持。也说明正顺圆寂的下至时间为1302年以后。

元代华严菩萨,即正顺法师,是蔚州高氏之子。他生下来就天资聪颖,颇具灵心悟性,志愿要脱离污浊红尘,入山修道。遂礼五台山寿明法师座下披剃。师顶戴《华严经》,不论行住,都不敢有违华严之旨。因此世人尊称他“华严菩萨”。正顺精勤修行读诵一千部《八十华严》。后来,在南峪口村寿宁寺南坡建了一座巨大的楼阁,楼阁下建水池,水池有一朵硕大无比的莲花,而莲花上供养着毗卢遮那佛的法像。他每每对着佛像入观,总要满五七之日才从观中出来。

元成宗闻师盛名,三次诏请正顺大师入京,师三度谢绝。元成宗没办法,又决定授与他五路总摄之职,但他还是坚辞不受,元成宗最后只好作罢。

正顺弘化将毕,临入寂时,应徒众再次乞求,示偈“历劫本来无住,应用何思何虑?转身踏破虚空,一切是非不顾。”没多久就安然离世。示寂之日在他书写过的几桌上显现出龙瑞,还现出五彩的光芒照耀在庭院之内。示寂后经三天,化火自焚其体。门下弟子捡拾到无数舍利,并建塔供藏。

《华严道行之碑》现立于南峪口村大寿宁寺东二百米处的碑地(地名)。1958年将此碑铺于水渠中。数年之后,碑旁住户常发生意外之事,以为移动此碑对家中不利,故将此碑从水果中又重立于原地。重立时将碑前后倒置(原来应为面北背南,今为面南背北),而且碑头又前后倒置。碑之正面被水冲刷成凹,已无文字,刻年不详。

《华严道行之碑》碑头高70厘米,宽75厘米,厚20厘、米,雕龙型,正面篆刻“华严道行之碑”6字,阴刻楷书“华严宗派之图”。

碑阴右上角因风化剥落,已无字迹,约缺40余字(十余僧人名字)。刻文排列,从右至左,从上至下。第一、二列刻华严菩萨的智字辈弟子约25人, 第三、四、五列刻惠字辈徒孙46人,第六列刻道字辈重孙8人,最后刻在外地任职的徒弟、徒孙及维那姓名共35,徒众合计114人之多。元朝临济宗,俱承唐朝清凉国师澄观,华严菩萨正顺在大寿宁寺弘法数年,法流繁衍,子孙众多,此时徒众在外地传播华严学的寺院有:河北赵州、河南开封报恩寺、北京居贤坊柏林寺、千彿寺等,足见“华严菩萨”声闻九重,道遍天下。


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十四):元代以寿宁寺为核心的华严宗传承 - 天天要闻

元代华严菩萨正顺碑记

三、元初大寿宁寺第二任主持正聪,第三任主持正掌(赐号佛日圆融雄辩大师)

大寿宁寺第二任主持是东原正聪大和尚,讲经律论,传大乘戒,赐锦沙门,普济广惠弘教大师,其生平事迹不详。正掌何时奉旨担任本寺主持, 可以凭借《宗主行之记》碑对其生平行历作一了解。

释正掌(1272~1349),俗姓郭,坚州柏谷里(今繁峙县东山乡南峪口村)人。据碑文载,正掌的父亲名郭秀,母白氏,是读书人家,笃信佛教。“师既生,屡患于病,年三岁,忽疮疾而终,父母祈于三宝,愿儿还苏,舍令出家。祝已,寻活”。释正掌10岁出家于五台山大寿宁寺,礼文通大师为师,开始学习经典,后来云游诸方,遍参善知识。22岁从本寺华严菩萨正顺学习华严般若,“看转华严般若显密诸尊经咒,时无闲暇”。时不空过,十分认真。25岁(元大德丁酉,1297年)时便奉天元皇太后懿旨升任五台山僧录司知事,“职名了当”,成为五台山佛教界最高僧官。

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十四):元代以寿宁寺为核心的华严宗传承 - 天天要闻

大寿宁寺与幽居寺相距300华里

元成宗大德元年到六年(1297~1302年),正掌与时任大寿宁寺主持正顺奉旨共同处理大寿宁寺下院,河北正定府灵寿县幽居寺园林庄产物业纷争一事,并重修幽居寺。

据现有河北省灵寿县幽居寺研究资料显示,幽居寺原名祁林寺,创建于北齐,是大寿宁寺下院,两寺相距150公里。齐灭后,寺亦荒废。期间幽居寺历经战争摧残,曾一度与寿宁寺脱离关系,寺产或为当地豪强占有,或为寿宁寺掌管祁林院庄田寺产的普寂和尚趁机占有。到了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幽居寺僧赵福聚、王正定等人以普寂占有寺产、寺院荒废为名上疏具状,并到五台山大寿宁寺归宗认祖。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元成宗宣谕圣旨,天元皇太后宣谕懿旨,并派宣政院官敦谨持懿旨,往幽居寺宣读,重新将幽居寺归寿宁寺为下寺,并详细规划寺庄四至,罗列寺产内容,宣谕属于寿宁寺下院的幽居寺,财产任何人不得仗势侵占。这些情况与本寺《宗主行之记》碑文中“至大德元年十一月初十日,奉太后懿旨,差宣政院官,谨敦驰驿至路,将祗林院幽居寺物业尽行分囗寿宁寺依旧为主,后特赐华严菩萨住持,了当守护山门”的记录相符。

于是幽居寺僧众在正顺和正掌的带领下,“重建慈氏正殿、龙王堂、马王堂东西二厢等建筑,增加僧舍五十余间,度僧百余众”,大德六年(1302年)祗林院幽居寺主持正顺吉祥又奉元成宗圣旨、天元皇太后懿旨卜鲁罕皇后懿旨、乞喇思巴干节儿帝师法旨,将祁林院幽居寺寺产归属之事都铭刻在碑铭之上,立石人即大寿宁寺住持华严僧正顺。“牛儿大德五年(1301年)四月二十八日五台山写来。虎儿大德六年(1302年)二月初八日主持华严僧立石”。

幽居寺《大元历代圣旨恩惠抚护之碑》和《祁林院圣旨碑》,铭记了重修寺院过程,反映了元朝几代帝后对幽居寺的重视,是研究元代五台山寺院管理、寺院经济不可多得的物证资料。

从两寺碑文互相印证看,这六年时间,正掌往返山西大寿宁寺和河北幽居寺两地来回六百余里,不辞劳苦,执事勤敬,居处谦恭,与当地僧俗四众一道,使幽居寺几年内恢复成为一个容纳一百余位僧人的正法华严道场。正掌于1349年圆寂后,由五台山大菩萨顶真容院住持静惠普鉴通明光照大吉祥撰文《宗主行业之记》,立石人除本寺住持智举,赐红沙门、赐金沙门讲主等多人外,还有下院幽居寺知事、副院、寺主三人,下院兴寿院、下院寿宁寺知事院主。可见正掌德行高超,令当地僧众钦佩。

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十四):元代以寿宁寺为核心的华严宗传承 - 天天要闻

河北灵寿县幽居寺北齐塔

关于正掌在元代住持大寿宁寺的行历, 《宗主行业之记》 又记载: “十年中间,侍奉文殊清凉万圣游礼,诸王妃后、朝庭使命官员,每岁上位夏月,台山各建大斋施僧俗四众,恭勤未曾有怠,会者无不欣悦”。

大寿宁寺地处北京至五台山交通要道,正掌在重建好下院幽居寺以后的十年中间,主要是接待元朝王公贵族、后妃大臣,每年办好台山千僧斋大会,施舍僧俗四众,恭勤不怠,见了他的人没有不心生欢喜的。于是奉旨从五台山僧录司知事升任晋宁路知事僧职。

据《宗主行业之记》记载:正掌是在六十一岁时,担任本寺住持,“至六旬,元统癸酉元年(1333年),保充本蓝住持,遂施本里街北房地店舍一所,作寺恒产,复敬授皇太后懿旨,帝师法旨, 住持十余年,寺丰益盛”。

正掌在担任住持的前十年,主要是协助前任主持聪公和尚重修大殿、王子阁,华严殿、三门寮舍等事,华严殿绘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七处九会大型壁画。“每于暇时,披览五大部经,梁王宝忏各百余部,诵金刚经一万五千余卷”。这些均非常人所能做到。又舍囊对大殿内菩萨天龙圣像进行彩画,讲经十余期,建华严大会十昼夜,命寺内僧人每天学习经律论《大藏经》,由此看出正掌虽身居晋宁路(辖有一个府九个州六个县)最高僧官要职,却自持甚严,经、律、论兼通,对大寿宁寺置立田园庄产,积攒余粮无不备至,对华严讲主的培养倾尽心血,未雨绸缪。

到了1320年,元英宗皇帝车驾到了大寿宁寺,命令中书省右承相拜住、宣政院使八力吉思降捻王施钱中统钞二万五千缗(即串,每串为一千文)。正掌又于本村东已创建兴寿院殿堂、僧舍、厨库,塑画圣像,粮食孳畜等,里外一应俱全,使兴寿院成为华严宗道场。得到元代高僧胆八完卜(胆巴)上师的称赞:既为释子,竭力山门,上报佛恩,归心祖道。积年已来,其功甚巨。于是奏请朝廷赐号为佛日圆融雄辩大师。

正掌担任主持十余年之后,推举弟子中贤能者继任,自己退居兴寿院,每以课诵为业。圆寂于繁峙柏谷里兴寿寺(今繁峙南峪口村东南姑姑寺,遗址尚存)。记载其生平的碑记《宗主行业之记》现立于南过殿旧址。

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十四):元代以寿宁寺为核心的华严宗传承 - 天天要闻

四、正掌大师之后的大寿宁寺传承

从《宗主行业之记》记载可知, 正掌之后有弟子玩公和智举先后接任主持,智举为奉帝师法旨,讲经律论、传大乘戒、赐锦沙门普觉玄悟广教大师。因文献资料短缺,不在赘述。

据碑阴刻文介绍:本寺门资中有“智”字辈门徒19人,“惠”字辈法孙46人。“道”字辈重孙7人。

碑阴还记载了正掌大师徒弟在外地弘扬华严宗的寺院:山东石朱口文殊院、河北灵寿县幽居寺、灵寿县寨头村观音院、行唐县库市吉祥院、崞州(今原平市)下大林弥陀院、大同路(辖今阳高县、天镇县等)东南党刘庄村兴寿院、静安路(辖今包头市、固阳县等)高山儿五台文殊院、五台山大吉祥寺。通过正掌师徒的弘法,华严宗在北方地区,特别是以五台山繁峙大寿宁寺为中心传播的范围更大了许多。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宗主行业之记》两侧均有刻文比较罕见:左侧是“南无大方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右侧刻文:“南无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反映的是当时寺院僧人日常学习的两部经典。《华严经》虽出于印度,然尚未发挥本经玄旨,直至我国华严宗成立,才充分发扬其真谛奥义。中国华严宗即依据本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妙义为宗旨。华严宗中的“华藏世界”之三位圣者即:中位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立于毗卢遮那佛之左,主智门;普贤菩萨位于毗卢遮那佛之右,主理门,表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的妙义。《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即《圆觉经》全称,历来因其义理渊深澄澈,文辞优美酣畅,对后世中国佛教文化影响极大。

综上,大寿宁寺是元代华严宗的重镇。 寿宁寺的华严法脉传承始于唐代五台山清凉国师澄观, 金天会年间, 沙门实悟礼本寺囗师戒菩萨和尚为师,其后二十余年对战乱破坏了的寺院进行了扩建重修。华严菩萨正顺为入元之后的第一任住持,正聪、正掌、正玩、智举为第二至第四任住持。《悟公功德之幢》、《华严道行之碑》、《宗主行业之记》 所载从金代至元末明初近三百年历代大寿宁寺住持及传播华严宗的法脉传承说明, 以繁峙大寿宁寺为核心的华严宗在五台山周边地区一直不绝如缕、遥相呼应地传播着。到了明朝年初年,华严宗亦衰,寿宁寺成为禅宗临济道场。

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十四):元代以寿宁寺为核心的华严宗传承 - 天天要闻

罕见碑两侧均有大小字刻文:南无大方佛华严经华严海会佛菩萨,另一侧刻文: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本文责编:贺先森

本文作者:清凉逸人,清凉书院院长,憨山文化研究会会长,世昌教育基金会会长。

清凉书院介绍:

“东震旦国清凉山者,乃曼殊大士之化宇也,亦名五台山”。

——摘自《清凉山志》

清凉书院由此而得名,前身是山西繁峙学生书店(现有3家分店),成立于2002年1月8日,致力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20年。分为前十年,主要是个人在实验小学南关小学、县职工幼儿园等四所学校推广经典诵读工程,接续中国文化断层。后十年,开启书店团队自我觉醒之路,在山西省内开展多场民营书店“激活人生系列”培训课程。

2019年9月1日清凉书院挂牌成立,致力于挖掘繁峙人“平等、喜舍、直心、修慧”的地方人文特色,构建精神家园,续接千年文脉。书院每年举办传统节日文化、智慧家长大讲堂、正心音乐茶课等公益活动二百余期。

2022年1月11日注册山西清凉普扇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清凉普扇文化传播,以文化为根基,商业为载体,深耕大圣五台山“繁宇丛峙、智慧圆融”地域文旅特色,让世人身心都能安住在文殊金色世界中。谈天论地,文商共襄,手握清凉扇,慈风普雨满人间!

以智悲双运之发心

行广大无碍之事业

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十四):元代以寿宁寺为核心的华严宗传承 - 天天要闻


五台山繁峙佛教文化研究(十四):元代以寿宁寺为核心的华严宗传承 - 天天要闻

现存南峪口村寿宁寺正殿

佛学分类资讯推荐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 天天要闻

一个忠告:本事再大,也不要叫醒“认知低下”的人

01佛陀说过,智慧不可传。在佛陀看来,这尘世间真正的智慧,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于那些悟性不够的人,哪怕你倾囊相授,也只能是对牛弹琴,毫无作用。对此,不少人都疑惑,人与人之间的悟性,真的就相差极大吗?很遗憾地说,人与人之间的悟性、认知差距,比人与哈士奇之间的物种差距还要大。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 天天要闻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下雨有啥怕的?

今天是四月初八浴佛节,这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节日,许多地方都会举行相应的庆祝活动。然而,老话“最怕四月初八雨”却让人对这一天降雨产生了恐惧。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下雨又有哪些可怕之处呢?四月初八浴佛节的由来四月初八浴佛节,又称佛诞日,是佛教的重要节日之一。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 天天要闻

这个“宝”要赶快找到?

缘生如幻,自性本空。大家好,欢迎收看《妙志禅悟》,我是妙志。本期视频给大家带来的内容是:这个"宝"要赶快找到?接下来请花几分钟时间收看。佛教里形容菩提心叫"菩提心妙宝",就是指每个人觉醒之后的心灵的力量。但这心灵的力量里面又是无我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 天天要闻

想不到葫芦岛还藏着一座宝寺,建筑错落有致,佛法景致富有禅意

何为明性?明性既明心见性,在佛教当中的意思是真心显露出来而测地见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可以理解为,明性即为本我!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己也是明性的一种,如果连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知道,又该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呢。也许只有认识本我,才能够又勇气面对一切苦难。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 天天要闻

四月四“菩萨生日”不一般“百年难遇大吉日”,有啥不一样

头儿,四月四到了,俺们东北的人都知道这一天,有个特殊的名字,叫“菩萨生日”。你信不信,这可是百年难遇的大吉日呢!咱们来看看,这个菩萨生日有啥不一样的地方吧。有福之人,评论区留下一句:“一顺百顺,菩萨保佑”,为自己、为孩子、为全家接福纳福。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 天天要闻

多年前,浙江一“六口之家”,5人先后遁入空门,还有1人当了居士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此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任何平台不得搬运,搬运必究“信仰”一词最早便是源于佛教经典之中,佛典中所阐述的"信仰"乃是对于天地万物以及祖先的尊敬与景仰,这两者的有机融合便构成了我们今日所熟知的"信仰"之定义。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 天天要闻

中国那么多寺庙,为什么他们家那么好看

很多人都把静安寺称为“中国最贵的寺庙”,因为它地处在上海最繁华的商圈之一 —南京西路。而它周边更是车水马龙,邻边也多是商场和写字高楼。来寺庙的信众更是数不胜数。它为什么会在这?经历了什么?又为什么强调要造得金碧辉煌?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 天天要闻

弘一法师李叔同:圆寂前拒绝吃药,将遗嘱和后事托与妙莲法师

关于“天才”的传闻,从古至今从未有过停歇,似乎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那么几个天赋异禀的能人,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智慧。对普通人而言,德、智、体、美、劳,一生能精通于几样就很是不易,想要做到全知全能就好比“难于上青天”。可在李叔同的眼中,这些都是弹指间就熟练掌握的技巧。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 天天要闻

提升认知,坚定信念,才会开始真修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熏修就是多了解佛法方方面面的知识,提升认知。正确的认知,帮助我们少走弯路。才能坚定念佛。我最近在跟大家介绍一些基本的佛法方面的知识,包括八正道,包括很多高僧大德的一些事迹,以及各个中派的情况等等。这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