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骤降,天干物燥。又是孩子容易生病的季节。我在门诊时,除了需要面对患儿的啼哭,有时也要抚慰焦灼的家长,不少家长边说边哭,有的甚至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你们的焦灼都源于对孩子的疼爱,也源于对患儿身体的担忧。作为医生,我尽力医治;生活中作为父亲,我也无比感同身受。
孩子生病莫着急,以下几点请注意!
1. 症状表述要清晰,宁多勿少需牢记
孩子经常鼻塞、流涕、咳嗽、发热,孩子感冒时轻时重,一年四季药物不断,每次都觉得是感冒了,或者说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然而,真的只是感冒或者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吗?
事实上,包括反复呼吸道感染、过敏性疾病、小儿哮喘等在内的多种疾病,都可能诱发鼻塞、流涕、咳嗽、发热等症状。
反复呼吸道感染:该病是由于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感染导致鼻塞、流涕、咳嗽、发热等临床表现,正确的治疗方案是抗感染、抗病毒及对症治疗,同时需进一步明确病因,确认有无贫血、维生素D缺乏、免疫缺陷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如果有还需针对性治疗,然而实际工作中,大多数患儿是查不出病因的,这时重点是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免疫调节,这样孩子才能恢复健康;
过敏性疾病: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咳嗽也可以见到鼻塞、流涕、咳嗽缠绵难愈,在家长带患儿就诊时,需将家族史、既往病史详细告知医生,便于医生精准治疗;
小儿哮喘:不典型哮喘是没有喘息表现的,临床表现也是咳嗽、鼻塞、流涕,比如咳嗽变异性哮喘,医生往往需要经过事无巨细的问询,才可准确判断,必要时需做小儿肺功能检查,才能把疾病诊断清楚。而一旦诊断不正确,则可能导致误治及疾病迁延;
气道异物、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慢性咽炎导致咳嗽、鼻后滴漏导致咳嗽、心因性咳嗽等等,以及中医学中气虚、阴虚、食积、太阳、少阳、厥阴、太阴、少阴均可导致咳嗽、鼻塞、流涕,可谓错综复杂,因此需详细鉴别。
正确诊断,是取得长期疗效的基本保障。患儿可能不善于表达,因此,在问诊时,各位家长一定要将孩子的症状进行客观、完整的表述,切莫因焦虑而影响医生对疾病的诊断。
2. 用药简约不简单,精准治疗更安全
针对反复生病的孩子,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除了要下功夫力求精准治疗外,更要时时虑及保护孩子的免疫力和脾胃功能,基本原则是“能口服一样药就不口服两样药,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应用抗生素要慎重、要有充分依据”。
但我在门诊过程中也发现,反复生病的孩子,家里就像小药库一样,有一大袋子药,每次生病父母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大网捕鱼式用药,一天内可能听从多个不同医生的建议,每看个大夫增加一些药,就这样药用了很多,也在不停调整,但使用并不规范。或许短期来看,孩子的症状是消失了,但长久来说,孩子身体可能受到损伤、免疫力也受到抑制。
作为儿科医生,我想说,请尊重人体的自愈能力,用药尽可能精准,不要破坏孩子的免疫力,自身免疫力才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金钟罩”。
3. 孩子身体很重要,想好切勿乱用药
其实,滥用药的现象非常普遍,咳嗽、鼻塞、鼻涕、有痰、腹痛、腹泻、发热等,很多人会选择使用抗生素,流稠鼻涕认为是细菌感染、咳痰认为是细菌感染、发热认为是细菌感染,这些观念万万不可取!
有些家长,把遇到的大部分疾病,归结为“上火”,家庭常备清热解毒泻火药,让孩子时不时服用,美其名曰“泻泻火”。然而,小儿为“纯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滥用清热解毒药伤脾胃、伤阳气,甚至孩子生机受到抑制,如幼苗遇冰雨,轻则胃肠受损,重则导致生长发育落后。
还有一部分家长容易把反复生病归因为“积食”,发热不退、咳嗽、腹痛、腹胀全是“积食”,家庭必备各类消食丸,时不时吃一些,新乡话“推一推、过一过”。
作为儿科医生,我想说,古有《伤寒杂病论》曾言:“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迷用意者,乃云神丹甘遂合而饮之,且解其表,又除其里,言巧似是,其理实违”,也就是说,治病有先后顺序,要遵循疾病变化规律,不加辨析乱用泻下药是导致疾病变化、加重的重要原因,也是小儿肝肾损伤的重要原因。因此,治病虽重要,但乱用药万不可取。当孩子生病时,请一定辨明原因、对症下药。
4. 提高抵抗力很重要,盲目操作不可行
孩子频繁生病?那一定是抵抗力太差!补!
或许这是大多数家长的想法!一旦觉察到孩子抵抗力下降,便牛初乳、蛋白粉、鸡汤、排骨汤、蜂王浆、微量元素等各种进补。
诚然,缺乏微量元素或贫血会导致免疫力低下,但临床工作中发现,这并非主要原因!如果方法不对路,给予补充营养物质及微量元素大多数是无效操作,甚至可能诱发其他疾病,比如性早熟。
从中医角度而言,对于肺脾气虚,则要补气固表;对于食积内热,则要运脾消积;对于营卫不和,则需调和营卫;对于肺脾阴虚者,则要健脾养阴润肺……外治、推拿、艾灸,都是治疗手段,但不同方法也各有其适应症,并非万能操作,更不能一概而论,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5. 个体化防护是科学,一概而论不可信
我曾接诊过这样一个患者,小姑娘7岁,支气管哮喘,但遵照医嘱一直将病情控制得很好,在一年多没来复诊后,有一天,家长带着小姑娘走进诊室,我大吃一惊,小姑娘变得又黄又瘦,家长也表示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孩子的哮喘反反复复,而且也小病不断。我很疑惑,病情已经基本稳定的孩子怎么成了这样?家长告诉我,她邻居家孩子也是哮喘,两家一合计,一起带孩子去郑州做了一个全面的检查,花了一千多块钱,还查出了小姑娘对鸡蛋、牛奶、面粉、小麦等各种食物都过敏,因为怕过敏会诱发哮喘,索性回家之后含这些成分的食物都不敢让孩子吃了。结果,小姑娘瘦了七八斤,哮喘也复发了。
其实在之前的诊疗中,我曾和小姑娘的父母做过沟通,这个孩子对过敏原查出的这些食物并未产生过敏反应。因此,从未在医嘱中提及让孩子忌口。鸡蛋、牛奶涵盖了孩子能补充的大量营养成分,面粉、小麦更是必不可少的主食,单单因为可能的过敏就不吃,那可谓是“矫枉过正”了。后来,遵照医嘱,小姑娘还是和以前一样该怎么吃就怎么吃,加上药物调整,她的体重很快得到恢复,喘息也得到控制。
各位家长,饮食调护对于反复生病的孩子确实至关重要,但不可盲目,应结合孩子生病特点及不同体质给予不同方案!尤其针对患儿不宜服用食物时,更是要慎之又慎!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营养要全面均衡,鱼虾蛋奶等各种食物,只要不过敏都可以适量食用,当然油炸食用、膨化食品、饮料、果冻等小零食可以少吃或不吃。
6. 四季若要小儿安,常须三分饥与寒
近些日子,一个家长带孩子来就诊,肉眼可见的患儿穿得厚,询问家长后,家长说怕孩子感冒。事实上,在日常的接诊过程中,也不乏一些新手爸妈,不知道孩子到底应该怎么穿,时常以自己的感受给孩子配衣服,所谓“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冷”。
我的个人建议是,孩子穿衣和成人基本相当或稍厚于成人,把握好“脚要暖、背无汗”的原则:如果背部潮湿甚至湿漉漉的,那往往便是穿厚了,出汗后反而更容易导致感冒;同理,如果脚是凉的,就是穿薄了。“脚暖背无汗”可谓是恰到好处!
每当季节交替及天气变化,儿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便会增多,作为儿科医生,我们建议家长要根据四季气候及天气变化,及时为孩子调整衣物。
7. 太阳对我笑,温室里的花朵未见好
我曾遇见过这样的患儿父母:因为孩子抵抗力差,他们便让孩子长期待在家中,半个月甚至一个月都不带孩子下楼,更有甚者,拒绝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就怕孩子多,可能发生传染性疾病。
然而,作为儿科医生,我建议,在适当的天气要保证孩子户外活动时长,接受阳光照射、呼吸新鲜空气、亲近大自然、增进亲子关系,更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帮助孩子逐渐适应环境;当孩子符合入学要求时,请及时送孩子进入幼儿园,哪怕孩子一送到幼儿园就生病,生病看医生,配合有针对性的调治方案,让孩子尽早适应家庭以外的环境,早日摆脱疾病困扰;要安排适合年龄段的体育锻炼项目,比如跳绳、蹦床、游泳、骑自行车、滑板等,以增强孩子体质,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