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娃,钱包比脸还干净。”
这句话闺蜜从年前念叨到年末,第一次当母亲的她,还没兴奋一个月,就开始抱怨,养孩子太花钱了。
带娃一个月,白打工一年。奶粉、尿布、宝宝衣服、鞋子、玩具、婴儿车……一大堆需要花钱的东西,过去还不能了解为何总有宝妈抱怨穷。
直到自己当了妈,才知道到处都是“消费陷阱”,明明知道宝宝现在暂时还用不上,但一听“为了宝宝好”,立马忍不住“野性消费”。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如果你也是跟我闺蜜一样的“养娃奴”,请注意:你们的日子可能越过越穷,需要及时清醒过来,否则孩子将来也会跟着你受苦。
生娃后日子越过越穷的几类家庭
1、妈妈全职在家的家庭
很多女性在结婚生子以后,选择慢慢退出职场,开始全身心在家照顾孩子,其中也不乏很多95后新生代妈妈。
《2019年度中国家庭孕育方式白皮书》中就指出,中国年轻父母全职在家的比例逐年提升,占比已经达到58.6%,其中95后全职妈妈就占82%。
但很凑巧的是,这类女性又是主要的消费人群。
她们在子女的物质生活和教育的投资上丝毫不手软,总是想要给孩子们“最好”的,别人家有的自己也得有,结果日子过得越来越艰难。
由于妈妈们全职在家,养家的责任就全部由丈夫一人承担,原本的生活质量本身就有所下降,如果这时还不懂得“开源节流”,依旧为了追求“精致生活”而去消费很多没必要的东西,反而会让自己陷入“困境”中。
2、家人彼此不同心的家庭
一个家庭要想越过越好,那就得一家人同心,共同进退才行。
特别是老人和年轻的夫妻之间更要搞好关系,互相理解,互相帮助,如果说老人完全不管子女,在孩子生娃后的几年,既不出钱又不出力,可能就会导致年轻的子女们过得比较艰难。
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尚可,生娃以后还能请保姆或者育儿嫂来帮着带娃,年轻父母的压力会少很多,还能安心出门工作,赚钱也更有动力,家庭的幸福生活指数更高。
可如果家庭经济普通,年轻夫妻可能就没有闲钱来请人帮忙带娃,而我们又知道,养育孩子需要耗费财力和精力,父母一边为着赚钱养家而焦头烂额,回到家还得处理各种烂摊子,心累程度可想而知。
如果老人不能够多加理解,这时候还伸手向孩子们要钱,丝毫不懂得节省,就更会导致年轻夫妻的育儿生活雪上加霜。
3、不务正业的家庭
经常听到别人说,等你成家立业,有了孩子以后,自然就成熟了。
可这句话未免正确,周围见过太多父母,他们就算生了小孩依旧不务正业,成天在家好吃懒做,压根没有承担起当父母的责任,更加没有育儿紧迫感。
例如,我之前认识的一对夫妻,两人从结婚就没有工作,家里人前脚安排好的工作,没干几天就觉得累,然后任性辞职。
父母总以为生了小孩以后,儿子儿媳总该收收心,可事实证明“人性难改“。夫妻俩依旧能厚着脸皮向家里讨要“生活费”,还美其名曰都是给孩子的。
有这样的父母,日子肯定是越过越穷,如果不早日醒悟,日后恐怕孩子也要跟着吃苦受罪。
延伸阅读:如何避免自己生娃后经济窘迫?
1、提前做好规划,注意理财
在生孩子以前,父母就要提前规划好平日的家庭开支,尽力多攒一点钱。
没必要陷入消费陷阱中,每天买买买,结果到最后只享受到了短暂的拆快递的快乐,钱却一分没存住,等有了孩子以后后悔已经来不及。
建议大家平日里可以多学习理财,把工资分为三部分,一部分用来存定期,一部分理财,另一部分作为日常开销。
2、减少在育儿上的投入,不盲目攀比
专家建议,把养娃的开销控制在家庭总收入的30%以内,这更能保障家庭成员的生活质量,还能省下一大笔钱。
像孩子还小的时候,衣服和鞋子没必要买太多,可以穿穿亲朋好友给的旧衣服,毕竟这个年纪的小孩一天一个样,衣服太多也是浪费。
而且日常的用品选择自己消费能力以内的,以安全和舒适为主,很多时候并不是贵的就代表合适,有些品牌溢价严重,质量其实挺一般。
再者,如果给孩子选兴趣班,建议1~2个就好,太多一是浪费钱,二来小孩精力有限,最后很可能坚持不下去,在这一点上大家没必要互相攀比,一定要比别人家报得多。
3、可以找一份副业
例如送外卖、开顺风车,或者做手工、自媒体等,虽然会辛苦一点,但也能让大家的日子能好过一些,相信努力的人总会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