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水平越低的人,懂得越多

2025年07月06日22:10:14 育儿 4183
认知水平越低的人,懂得越多 - 天天要闻

你是否见过这样的人?

没读过几本书,却总是不懂装懂,什么场合都大发议论;

看了几段科普视频,就认为自己学识渊博,到处显摆;

听到跟自己相悖的观点,就一口否决,还想对旁人指点一二。

这正应了作家水木然的一句话:

越全能的人,越无知,什么都懂,其实什么都不懂。

他们以为自己懂得多,实则认知已经低到了一定地步。

1

很认可学者鲍鹏山的一句话:碎片知识,不是知识。

但我们身边偏偏有人喜欢刷碎片化的短视频:电影只看3分钟解说,读书只读金句摘抄。

他们东一块西一口的捡拾着“面目全非”的知识,自得其乐的侃侃而谈。

却不知,他们学到的所有东西,其实一无所用。

知识博主@桥米曾说他以前经常通过刷微博、短视频来学习知识。

那段时间,他觉得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堪称大师。

跟人聊天时,别人说国际时事,他能自信地分析大势;

别人谈篮球运动,他能插上一嘴指出某位球星的球技缺陷。

别人讲行业趋势,他也能随意搬运一些网上的观点,跟人侃侃而谈。

他以为别人都被他的知识量折服,可大部分时间,别人都笑笑不说话。

直到一次,在谈及诗歌时,有个较真的人,追问他诗歌流派的形成背景。

他才满脸通红地退出了交流,因为他完全不懂。

现实中,很多人以为通过刷短视频、看资讯短文,就能轻松学到知识,提升自我。

其实,这些碎片化信息大多只是被简化后的知识快餐。

当你想要深入了解一件事物时,却很难说出子丑寅卯来。

北大教授赵冬梅说,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被碎片化的知识裹挟,永远只会被别人玩。

因为碎片知识,逻辑断裂、不成系统,只会导致你思维混乱。

它不仅不会丰富你的灵魂,反而会逐步蚕食掉你的大脑。

就像《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戴维·布鲁克斯说的那样:

互联网并没有改变人类无知的状态,反而让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无知时代”。

只有养成系统学习、深度思考的好习惯,你才不会沦为碎片知识的傀儡。

认知水平越低的人,懂得越多 - 天天要闻

2

安徽文史研究员李云胜曾讲过一件趣事。

有一年,他坐公交时,听见一位年轻人给外地友人介绍合肥。

年轻人说:合肥古称庐州,多好的名字,这改名真是败笔。

李云胜听后,就上前纠正道:合肥是合肥,庐州是庐州,不能混为一谈。

年轻人扭头瞥了他一眼,不屑道:

你说的泸州在四川,我说的是庐州是合肥古称,你懂不懂啊。

李云胜见状,摇了摇头,便转身离去。

最后,他在文章中解释道:

“合肥之名始见于秦朝,而庐州至隋朝才出现,比合肥晚了整整800年。

历史上,合肥与庐州共存,但两者管辖范围不同。”

现实中,不少人都犯过年轻人一般的错误。

他们总以为自己所知即为真相,总认为自己懂得最多。

殊不知,在真正高认知的人眼中,他们只是无知的跳梁小丑。

排球职业运动员@京西有次参观朋友新开的球馆,途中,他看见一群中学生在进行排球训练。

于是他兴致勃勃地加入其中,边陪学生练球,边指导一二。

结果一位家长问道:

“我看你岁数太大了,已经错误练球的黄金期;

我观察了你一会,你的动作不标准,一定是野路子吧。”

京西微笑点头,家长于是炫耀自己年轻时学过排球,现在还经常指点儿子。

家长离开后,朋友感到不平:你明明是职业运动员,为啥要默认是野路子?

京西说:看他那样子也是一知半解,没必要解释太多,他也听不懂。

这让我想起了一个“隧道理论”。

说的是,一个人若身处隧道,他看到的只有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

当车驶出隧道,视野才会开阔起来。

而那些认知水平低的人,眼界越窄,总习惯处在“隧道”之中看待事物。

他们自以为见到了世界的全貌,所以反对一切不符合自己认知的事物。

却不知,他们的见识,只是微乎其微的一角。

正如达尔文所说,无知比知识更容易让人产生自信。

有些人自认为无所不知,无所不懂,根源就在于认知太低。

认知水平越低的人,懂得越多 - 天天要闻

3

前段时间,重温韩剧《搞笑一家人》,对一个桥段印象深刻。

有一天,海美邀请公公顺才和婆婆文姬前往外国友人家做客。

海美担心公公和婆婆不会英语,就好心提醒,等自己一道前去赴宴。

谁料,好面子的顺才却张口否决:我什么都懂,英语也略会一二。

于是晚宴当天,顺才和文姬就提前去了。

外国友人根本不认识他俩,一见面就用英语询问他俩的身份。

顺才根本听不懂英语,就附和着说“YES”。

结果一进门,外国友人就让顺才给他捏肩,让文姬给他打扫卫生。

顺才和文姬只得像佣人一样忙活了一下午。

一直等到海美过来,双方这才解开了误会。

原来外国友人见面时,多次询问顺才“是不是自己聘来的佣人”,而顺才也不停地说“是”。

正是他的不懂装懂,这才闹了大笑话。

作家周国平说,装的本意是满足虚荣,结果却往往自讨苦吃。

认知低的人,总是担心别人看低自己。

然而一味卖弄自己,只会让自己的无知显露无遗,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导演顾晓刚曾自述过一件事。

年轻时,他曾参加过一个摄影集训班。

有次教授提了一个比较生僻的拍摄手法,所有同学都没听说过。

顾晓刚对此也是似懂非懂,但总觉得要表现一下,才能显得自己是有基础的。

于是他起身发表了自己似是而非的看法,故意用上很多专业名词。

其他同学听了,忍不住为他鼓掌。

结果教授冷冷说了八个字:不懂装懂,永远饭桶。

经此事件,碰到不懂的事,顾晓刚再也不强装面子了。

罗振宇曾说,跟高手打交道,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别装,因为高手会一眼识破伪装。

很多时候,别人比你想象得要博学许多。

为了面子,不懂装懂,无异于班门弄斧,只会沦为笑话。

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实际上,每个人的知识面都是有限的,再有名的专家也存在知识盲区。

面对这玄奥的世界,“不懂”才是常态,“说不懂”更不是丢人的事。

卸下伪装,实事求是,你才能抓住学习新知的机会。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说:

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

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所以,相对于已经知道的事物,你所不知道的,更应该被认真对待。

只有找到自己的瑕疵,你才能针对性地修正自己,进而实现认知升级。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父母如何才能培养出有韧性的孩子,这本书你一定要看 - 天天要闻

父母如何才能培养出有韧性的孩子,这本书你一定要看

孟晚舟的父亲任正非说过一句话:“没有伤痕累累,哪来的皮糙肉厚,英雄自古多磨难。”30余次出庭的孟晚舟,每次都以盛装示人,似乎告诉人们,她不会被打败。而滑雪冠军谷爱凌的母亲谷燕也常对她说:“人生并非一帆风顺,失败和挫折是人生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