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内疚”的教育,到底错在哪里了

2024年01月19日23:45:04 育儿 1304

让孩子“内疚”的教育,到底错在哪里了 - 天天要闻

01

记得在一档电视节目《不要小看我》上,一个小女孩桃子在努力记忆作业。

她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却总是记不住。旁边的妈妈,情绪突然失控,竟然开始打自己的脸,每次桃子错过那个点,她就给自己一巴掌。

这一幕,孩子目瞪口呆,心里怎么想的?

妈妈的这种行为,让人感觉似曾相识,不是吗?这是对孩子的隐形攻击,内疚感成了这个份偏激母亲的教育工具。

这种情况,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愧疚诱导。

简单来说,就是利用对方的内疚感,让他们顺从你的意愿。想想看,我们身边是否常有这样的话:“你知道我为了让你上这个学校,付出了多少吗?你一定要好好学习。”

或者“为了你,我忍受了这么多,你怎么能不听话?”这些话,听着是不是很熟悉?但实际上,这些不过是情感的勒索。

父母的这种所谓的“牺牲”,让孩子背上了沉重的负担。

表面上看起来,这些父母心中所爱的,似乎不是自己的孩子,而是那种自我牺牲的道德感。

可是如此沉重的爱,又让孩子如何承受?

再看看《奇葩说》里黄执中的故事。

让孩子“内疚”的教育,到底错在哪里了 - 天天要闻

一位母亲,一生都想吃鱼头,却总是留下鱼肚给孩子。小的时候,孩子问她为什么总吃鱼头,母亲笑着说她爱吃。孩子就心安理得地享受着鱼肚。直到母亲临终时,她才说出真相,她从来不喜欢吃鱼头。

孩子震惊了。

但是,作为母亲的这种牺牲,实际上是在绑架孩子的情感。

因为在愧疚式教育下,孩子会觉得自己是家庭的累赘。他们会自我怀疑,变得敏感多疑,甚至自卑。

问题是,我们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让孩子知道,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

无论成绩如何,父母都爱他们。这份爱不是因为孩子能做什么,而是因为他们就是孩子。在这种爱的环境下,孩子会感到安全和被接纳。

其次,别把学习成绩和回报父母划等号。

成绩好固然重要,但不是一切。父母需要理解孩子,了解他们的想法,减轻他们的内疚感。

最后,赞美和肯定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他们的长处,我们要发现并肯定这些。更多的赞美,少一点批评,让孩子拥有自信。这样,他们可以正确看待父母的付出,懂得感恩,而不是感到负担。

让孩子“内疚”的教育,到底错在哪里了 - 天天要闻

02

想象一下,你是一名学生,在家里的氛围中,总能感受到父母为了你的学业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

他们的每一句“我们都是为了你好”,在你心中激起了滔天的内疚。你感觉自己成了家庭的负担,一切的不如意都是因为自己。这种教育方式,实际上是一种情感勒索,是父母将自己的期望和牺牲强加给孩子的一种方式。

但是,爱,真的应该是这样的吗?

首先,我们得承认,内疚式教育的存在,不是个别现象,而是一种普遍现象。

不管是“我为你吃苦,你必须报答我”,还是“为了你我才忍受这段婚姻”,这些话语的背后,隐藏着对孩子的情感操控和压迫。

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会慢慢丧失自我价值感,总觉得自己欠了父母太多,必须通过成就来偿还这份“债务”。

那么,我们该如何改变这种教育方式呢?

让孩子“内疚”的教育,到底错在哪里了 - 天天要闻

首先,父母应该意识到,爱孩子,不是用牺牲和付出来衡量的。孩子不是父母情感表达的工具,也不应该是他们实现未完成梦想的替代品。

父母的爱,应该是无条件的,是不求回报的。当父母能够做到这一点时,内疚式教育自然就会减少。

其次,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是关键。

父母需要倾听孩子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而不是单方面地施加压力。通过有效的沟通,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起自信,让他们明白,他们的价值不是通过考试成绩或者达到父母的期望来衡量的。

再者,父母应该学会欣赏孩子的每一点进步,而不是只看到他们的不足。

当孩子觉得自己的努力被看见和赞赏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去改进和成长,而不是被内疚和压力所困。

最后,父母应该懂得放手,让孩子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兴趣。

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路要走。当父母尊重并支持孩子的选择时,孩子会更有自主性和创造力。

让孩子“内疚”的教育,到底错在哪里了 - 天天要闻

03

谁能想到呢,有些父母的爱,竟然成了孩子的枷锁。

这种爱,充满了牺牲和付出的情感演绎,却让孩子背负了沉重的心理负担。

实际上,这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的问题,更是对爱的误解和滥用。

实际上,在内疚式教育的背后,隐藏着一种深刻的心理错位:父母认为自己是在无私奉献,但实际上,他们在无形中操纵着孩子的情感,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然而这种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它并不是真正的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幸福,而是要求孩子满足父母的期望和需要。

这种爱,是一种自我感动的情感游戏,更是对关爱的一种误读。

那么,我们该如何摆脱这种内疚式教育的困境呢?

首先,父母需要重新定义对孩子的爱。爱,不应该是一种控制和索取,而应该是一种理解和支持。爱孩子,就是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允许他们犯错,允许他们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亲子之间的关爱,应该是无条件的,不是一种交易或者契约。

让孩子“内疚”的教育,到底错在哪里了 - 天天要闻

其次,父母应该学会放手。让孩子去体验生活,去面对挑战,去学会独立。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父母应该是他们的支持者,而不是代替他们解决问题的人。通过这种方式,孩子能够学会自我管理,学会面对生活的不同情况。

最后,父母应该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

经常和孩子交谈,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让孩子感觉到自己被理解和接纳。

不难看出,这样的沟通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减少内疚感和自责。

综上所述,内疚式教育的问题在于,它把爱和牺牲混为一谈,把控制和关心混淆。

但真正的爱,应该是鼓励孩子成为独立、自信的个体,是让他们感受到无条件的接纳和支持。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健康成长,才能真正意义上感受到父母的爱。

育儿分类资讯推荐

我竟然这么自私 - 天天要闻

我竟然这么自私

五一回爸爸那里,忘记说什么话题了,我说我还有几年就退休了,爸爸说,这么快啊!在爸爸眼里,我还是那个不懂事的小傻妞一样。后来爸爸说,退休了,可以来给我做饭。我这时候才心里惊了一下样,这个想法我怎么从来没有。
分别32年和26年后,他们终于在母亲节前喊出那声“妈妈”! - 天天要闻

分别32年和26年后,他们终于在母亲节前喊出那声“妈妈”!

封面新闻记者 周洪攀 王祥龙 摄影报道张新(左二)与刘玲玲(右一)与母亲相认5月10日下午,四川省绵阳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会议室内,一场跨越数十年的重逢正在上演。河南人张新(化名)和内蒙古人刘玲玲,两个素不相识却命运相似的人,在这一天,终于见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32年、26年——漫长的等待,在这一刻化作泪水与拥抱...
“妈妈,我错了”孩子犯错后,高情商的你,一定会做这3件事 - 天天要闻

“妈妈,我错了”孩子犯错后,高情商的你,一定会做这3件事

一位宝妈,分享了这样一件事:儿子在和其他小朋友们一起玩。突然,她听到一阵哭。跑过去一看,发现是儿子推了别人,那个小朋友正倒在地上哇哇哭。她正想发火,儿子已经先开口说:“妈妈,他一直弄不好,我一着急,就推了他。对不起,我不该这样做的。”那一瞬
家风是家庭稳固的防火墙,家庭有三个坑千万别踩。 - 天天要闻

家风是家庭稳固的防火墙,家庭有三个坑千万别踩。

曾经有位网友问财经作家吴晓波,现在钱越来越难赚,普通人该投资什么行业最稳赚不赔。吴晓波想了想然后回答道,我投资家庭的未来才是最划算的。其实仔细思考我觉得他说得对,家庭经营好了,就是最大的资产,能扛住很多风险。
女子逃离赌博“丈夫”与4岁女儿分离27年,团聚当天女儿泪目:从小最怕让人知道没妈妈丨红星寻人 - 天天要闻

女子逃离赌博“丈夫”与4岁女儿分离27年,团聚当天女儿泪目:从小最怕让人知道没妈妈丨红星寻人

内蒙古女子玲玲的童年记忆中,父亲总是和赌博联系在一起,母亲则停留在“离家出走”4个字上。今年31岁的她,已是两个孩子的妈妈,而她更加想念自己的妈妈。四川眉山51岁的王群(化名),27年来,也一直想念着被拦下的女儿。32年前,年仅19岁的她到内蒙古打工时与当地一男子“结婚”(未办理结婚证),次年生下了女儿玲玲。...
妈妈别当“免费保姆”!狠心拒绝才是对孩子和自己负责 - 天天要闻

妈妈别当“免费保姆”!狠心拒绝才是对孩子和自己负责

很多妈妈在养孩子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把自己活成了24小时待命的“保姆”。每天围着孩子的衣食住行打转,从早忙到晚,牺牲了自己的时间和爱好,甚至为了满足孩子的要求一再妥协。可结果往往让人寒心,孩子不仅不懂得感恩,还把妈妈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
解码商河|苔花向阳开,商河“花香妈妈”用爱浇灌的成长故事 - 天天要闻

解码商河|苔花向阳开,商河“花香妈妈”用爱浇灌的成长故事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王贝艺在商河,“花香妈妈”承载着源源不断的希望与力量,守护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的成长。苔花虽小,也学牡丹盛开。这些关于爱与陪伴的故事,正悄然绽放出春天最美的模样。以爱之名的旅程阳光透过窗户,在木质地板上洒下斑驳的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