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锦祥
休息天难得阳光明媚,我在小区散步浏览,遇到楼上的唐阿婆。她正陪着孙子往球场走去。她十二岁的孙子我也熟悉。我跟唐阿婆打招呼的同时也跟她孙子打趣:“看你今天特别容光焕发,是不是有好成绩了?”
孙子还没回答,唐阿婆就接话了:“有什么好成绩,她妈妈给他买了一双球鞋,美的!”见我没听明白,指指孙子脚下,“国际名牌!要一千多块呢!”
我仲仲舌头。她孙子在边上说:“现在一千多块的球鞋不算什么啦!”我知道她儿子收入不高,媳妇离异后经济还有点紧,唐阿婆老夫妻俩的退休金也大部分补贴给了他们。
在孙子玩球的当儿,唐阿婆告诉我,上星期孙子去她妈妈家,诉说同学笑话他的球鞋是假名牌,她妈妈就给他买了一双真名牌的。
我不明白她孙子这样年龄的孩子何以如此在乎品牌?趁着小家伙休息的当口,我就发问了:“你们同学中有多少人穿这样的品牌鞋?”“基本上都是名牌,只是各个牌子不一样。我穿的这个品牌是最好的!”小家伙脸上不无得意。我说:“成绩好才是真本事,不应该太在意穿得好坏。”他说:“如果穿得不是名牌,会被同学看不起。
我无法理解眼下这一代孩子的思维和价值观。日前恰好看到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写的一段经历,让人深思。秦文君有次与出版社的一位朋友一起去一所小学作读书报告。到学校时只见好多学生等在门口,见到她们就兴奋激动地迎了上去,嘴上叫着“秦老师”“大作家”,并拿出事先准备的本子。这是想要作家签名。秦文君也高兴地取出笔来。但奇怪的一幕发生了:学生们没有冲着她,而是围住了一旁那位出版社的朋友。朋友竭力申辩:“我不是秦老师,那一位才是。”但孩子们不信。这时校长出来了,验明正身,才算解了那个朋友的围。秦文君也颇为尴尬。她自觉作家生涯数十年,修炼出一点作家气质,但为何会闹出如此的笑话来呢?于是她问身边的学生:“你们心目中的作家是什么样的?”孩子们面面相觑,不好意思说。后来有个学生悄悄跟她说,他们看到两个老师过来,认定其中一个背着名牌包的才是大作家。
秦文君不胜感叹:现在的孩子怎么会这么早就对所谓的名牌有了认同,并在潜意识里认定成功人士会用名牌?按照这样狭隘、浅薄的思维和观念去认识和接触社会,当他们长大成人后又会出现怎样的结果呢?
秦文君忧虑“以包取人”孩子今后的未来,但我想到的是,孩子们的认识和观念是怎样产生的?如何使他们更理性、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这个社会的内在和本质?如何使他们通过自我塑造和充实来提高自信而不是以外表装潢门面、博取虚荣?
一个人思想观念的形成无非来自四个方面:家庭、学校、社会和书报。现在,我们面临着一个开放多元的社会,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和书报上的未必一致,有时会大相径庭。哪一方面的频率高,契合孩子的特点和喜好,就会产生共振,从而对另一方面的输入产生排斥。因而在当下新的时代环境下,我们要把握新时代孩子的规律与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除了国家相关部门在总体协调上花功夫外,方方面面都要强化责任和担当意识,如推销名牌和奢侈品的企业和经销商,给孩子买名牌鞋的母亲等,都要在下一代的精神世界和“三观”引导上多想一想,为他们更成熟、更强大地面向未来作好铺垫。
蒋跃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