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诺妈~
新学期开学不久,每天接送孩子时,我在学校门口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
只要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接孩子的,接上孩子之后,会十分自然地把孩子的书包从孩子的手里接过,背到自己的肩膀上。
而接孩子的爸爸妈妈,在接上孩子之后,或直接拉上孩子,或者家长在前面走,孩子跟在后面,书包往往都还会背在孩子的后背上。
老人替孩子背书包的行为被很多人指责,替孩子背书包就是溺爱孩子
很多人对老人替孩子背书包这种现象大加批评,认为连一个书包都要替孩子背,这是溺爱孩子的表现。
在儿童教育节目《亲爱的小课桌》中,育儿专家张敏曾经就这个问题也表达过观点。他认为,如果你真的爱孩子,就请把书包还给孩子。
香港理工大学做过一个研究,一个孩子书包的分量,超过身体体重的百分之十五,连续背二十分钟以上,才有可能对孩子的脊柱发育造成影响。
叶一茜提出,森碟的书包里除了书本,还有电脑、水杯,有时候还会有衣服和鞋子,简直和行李箱一样,确实很重。
张敏表示,书包重不是要帮孩子背,而是要想办法让书包的重量轻下来。比如让孩子学会整理自己的书包,书包里只装第二天上课需要的书本,而不是把不需要的也每天背来背去。
作为妈妈的我,也在放学后替孩子背书包
其实作为妈妈的我,替孩子背书包,在众多年轻家长群体里,并不是个例。在接诺宝放学时,我也能看到好些妈妈在为孩子背书包。
尽管专家有着科学研究和根据,但从内心来讲,我仍旧觉得孩子的书包太重了。每当我提上孩子的书包后,都感觉胳膊猛地往下一沉。
在诺宝的学校,其实课业并不重,关键是课程和很多其他学校相比,要五花八门得多。写绘、手工、泥塑、劳动、音乐等课程,要带的工具很多。
诺宝每天晚上都会自己把书包整理好,装进第二天需要用的书本,拿出不用的课本。因此,每天的书包里装的,都是诺宝第二天必须要用的书本和工具。
在秋初的天气,早凉午热。当孩子们从学校大门走出来时,大都是这样的场景:外套斜披在肩膀上,水壶挂在脖子上,手里提着半人高的口风琴,后背背着书包。
试问哪个父母看到,不会从孩子的手里接过一两样东西?别说是孩子,即使是看到家人或者朋友拿着这么多的东西,也得赶紧接过一两样,减轻一下他人的负担吧!
我不认为这是溺爱孩子,反而认为,这只是爱孩子的一种再正常不过的表现。
相反,在看到有些家长看到孩子一头大汗、全身披挂地出来,家长只顾自己在前面走,孩子在后面艰难地跟着,我会在心里嘀咕:这什么家长啊,也太不靠谱了吧!
关系不对等、双标在亲子关系中不该出现
诺宝已经上二年级了,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接送诺宝时,每天替她背书包已成为惯例。但是我并不焦虑,因为,诺宝替我提买菜或者拿快递,也已经成为惯例。
每次去逛超市,或者到小区门口蔬菜市场买菜后,我提重点的袋子,诺宝提轻一点的袋子,这已经成为我们的日常。
有时候到快递站拿快递时,我不想进去了,让诺宝进去替我拿快递,也是我们生活中的平常事。
我替孩子背书包,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我替她“包办”,但是,诺宝替我提袋子,拿快递,又何尝不是替我“包办”?
总不能家长替孩子拿书包被称为“包办”,孩子替家长干些事情就是应该的。关系不对等和双标,我们在生活中通常深恶痛绝,同样,也不应该在亲子关系中出现。
互相帮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种美德,不仅仅应用于同学之间,朋友之间,在家人之间,一样通用。
在这样的互助关系中,家长担心因为溺爱导致的没有独立生活能力,往往并不会出现。
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替孩子背书包本质是培养孩子的独立。
当时我在看《亲爱的小课桌》节目时,因为诺宝还在上幼儿园,我对专家的话并没有太多的感同身受。
我只是从理论结合实际出发,感觉专家的话只不过是让大家明白,孩子的独立性很重要,家长不要代替孩子去做所有的事情,这会让孩子丧失生活和意志的独立性。
对于到底该不该替孩子背书包,这是一个表面现象,也是一件小事,根本不值得去商讨甚至引起口水大战。
如果孩子有很强的独立性,替孩子背一下书包又如何?根本影响不了孩子。如果在其他的地方事事为孩子包办,也不让孩子有选择,即使放学后不为孩子背书包,也改变不了“包办”的事实。
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替孩子背书包这个表现现象,看到老人对孩子的溺爱这种本质,我不能说这种推理逻辑错误。
但是,至少在推理的过程中,论据并不充分。
或者说,透过现象看本质,但要看你到底看的是哪个本质?
从替孩子背书包这个表面现象,悟出不能事事替孩子包办,懂得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和独立意志,我想,这应该才是真正的本质。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我是@诺妈育娃记,绘本教育指导师,一手带娃一手码字,致力于做科学育儿的践行者和分享者。原创不易,如果您喜欢,感谢您的关注,让我们一起探讨育儿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