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信创急行军,谁能先到罗马?

随着信创“2+8”的深入推进,医疗领域替代工作步入攻坚阶段。2025年,在一系列政策驱动下,各级医疗单位信创订单集中爆发,国产化改造案例加速涌现。这一过程中,不仅为医疗信息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路径,同时也折射出信创产品在各细分场景中的落地困境。


面对日益临近的“100%国产化”目标节点,医疗信创应当如何提质增效快速突围?软硬件厂商将如何满足医疗用户市场需求?国产化技术路线如何加速抵达罗马



半年两部政策,医疗信创发起冲锋


自去年底以来,医疗领域已迎来两大信创新政,接连强调了医疗信创工作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2024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医院信息与数字化建设规范(2024版)》。文件特别指出,基础设施需“选用自主可控、安全可信的先进技术”,并明确了从硬件到软件的国产化路径,为中医医院数字化、信创化工作提供了全新指导框架。


今年3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紧随其后,再次下达《关于印发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化功能指引的通知》,旨在进一步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信息化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根据该文件第二部分“建设模式”内容,高层提出了“强化省市统筹集成部署、统一信创网络管理要求、优化系统信息协同共享、完善数据信息安全保障”等要求。其中重点提到,
硬件设施与基础软件应符合信创标准与要求,应用软件要符合信创和软件正版化工作要求



重重政策驱动,医疗信创俨然已吹响冲锋号角,供需两端迫切寻求国产化落地更优路径。

月前,在国家信息中心指导下,业内首份《医疗卫生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与安全实践指南》出炉,将医疗信创升级的风险与挑战详细归纳为四点:一是
信创路线多,决策成本高;二是医疗行业应用繁多,适配难度大;三是信创生态建设薄弱,兼容性差;四是信创人才缺乏。


参编该文件的相关专家认为,当前医疗信创的规模化普及难题主要集中在前三点。其中,信创路线决策可以重点参考已有的成功案例,应用适配和生态建设问题则需要各产业链环节协同解决。“只有供需两端及产业上下游双向奔赴对齐,才能开辟出一条信创部署最佳通路”。


底层硬件先行,好学生先做难题?


医疗系统部署环境复杂,信创软硬件产品链相对较长,牵一发而动全身。如何在纷繁的系统环境中迈出国产化第一步,成为眼下信创替代工作的开卷大题。


根据市场公开信息,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已相继完成不同阶段的核心系统信创替代工作。结合相关实践结果,从底层硬件替代突破,带动核心业务突围,被视为见效最快、国产化程度最高的路线之一


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是第一个选择啃“硬骨头”的单位。据了解,早在一年多以前,该医院就实现了“全栈国产平台的全场景应用”。信创选型部署之初,医院采用从硬件到软件、从核心到边缘的路线,并通过停止采购非国产终端,强制要求国产终端配套国产操作系统,进而倒逼医院信创工作快速推进,成功以硬件替换带动了软件替换

业内对该路线的方法论颇为认可。有专家指出,这一案例价值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其没有遵循“边缘系统-支撑系统-核心系统”的渐进式替换框架,而是选择直击医院最为关键的核心业务系统,并一鼓作气实现全栈替换。第二,是其基于自身情况选择技术栈,探索“从硬件到操作系统再到数据库”的实施路径,并达到“最快速度、最低风险、最低成本”的效果。


这种“先难后易、从硬到软”的信创部署方案,明显展现出事倍功半的落地价值。而在此次项目中担当“攻坚手”角色的硬件产品,也受到业内广泛关注。

据医院相关负责人分享,该项目在硬件设备替换中采用了国产C86路线。主要系医疗系统版本碎片化严重且多为x86部署环境,而C86芯片能直接兼容适配主流生态,大幅降低了软件迁移、运行、维护风险。在部署工作中不仅节省了医院的时间、人力和资金成本,还保证了业务系统的安全稳定和升级空间。


“当前医疗信创‘生态不全、迁移成本高、替代质量难控’等问题普遍存在。在选型上互不兼容,就会带来适配性的问题,进而衍生出迁移成本和替代质量不可控等麻烦。”上述负责人认为,“路线选择问题非常重要。有的时候,选择大于努力。”


生态抱团破局,条条大路通罗马


面对医疗信创生态壁垒,供给侧国产厂商开启了抱团模式。毋庸置疑,当国产软硬件上下游聚链成群,并成功突进用户核心业务场景,链上产品都将成为最优解决方案一环。


“很多信创产品不被用户看好,并非输在性能。关键在于没有融入国产化主流生态,人家的选型名单上可能都没有你。”一位信创软件厂商感慨,“现在做业务要学会打团战,主动去做生态适配合作,绑定主流技术路线才有机会入围。”


目前业内有一个共识:无论是从硬件替代开始,还是从软件应用下手,用户最终需要的是软硬一体化成熟解决方案,各个环节的信创产品都应具备良好的对外兼容能力。谁能让用户省时省力省钱,谁就是最优解。

从芯片硬件产品到操作系统、数据库等基础软件,
一场以“生态兼容”为核心的组团式竞赛,已经在国产化市场全面铺开

如上文提到的C86芯片路线,主导者海光2020年即成立产业生态合作组织,以开源开放的模式凝聚超5000家生态伙伴,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方案优化、应用创新及市场开拓。随着C86生态体系越发完善,海光芯片应用价值也在持续提升,其平滑迁移能力、安全技术水平和产品性能表现,均已领跑国产化市场第一梯队。


操作系统领域中,麒麟、统信、中科方德同样重注投入生态建设。以麒麟软件为例,为了排除用户对国产操作系统兼容性、稳定性的疑虑,麒麟快速推进上下游产品生态适配,比如在医疗行业中,目前已完成 HIS、PACS、LS 多系统试点验证,产品兼容力得到大幅提升。

此外,国产数据库达梦、虚谷伟业等厂商,也相继展开生态布局。前者联合诸多头部ISV生态伙伴,打造了基于达梦数据库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并逐步实现规模化应用推广;后者推出的原创单机分布式一体化数据库,已同时具备兼容性、稳定性、扩展性和统一纳管能力,基于良好的生态基础,更充分满足医院信创改造和数据处理需求。


显然,受信创细分市场多元化、碎片化需求影响,供给侧厂商正在向产业一体化生态加速靠拢,并借此有效提升信创单品的全场景应用能力。而以医疗行业为代表的信创业务,已经告别单打独斗时代,进入生态开放式发展新周期。当国产体系兼容壁垒彻底拆除,或将走出一条真正具有普适价值的信创路径。


届时,条条大路可通罗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