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锁“一拽就开”,莫让技术升级沦为“黑色幽默”

□肖铖权(西南科技大学

山东济南的李女士称,新安装的玥玛YM-S6智能门锁,不用密码、不用指纹轻轻一拽就能开门。记者调查发现,同款智能锁的多家用户都遇到了类似问题。生产厂家承认冲模有瑕疵,可联系更换。区域负责人却推翻厂家客服的说法,称“开门原因”还需进一步检查。(4月3日 大象新闻)

作为家庭安全的首道屏障,智能锁本该是技术赋能生活的典范。相较于传统机械锁,它本应凭借生物识别、动态加密等技术提供更高级别的防护。然而,当“一拽就开”成为普遍现象,所谓的“智能”升级也便成了黑色幽默。在笔者看来,这已不是简单的产品瑕疵,而是科技产品安全底线的失守。

事实上,智能锁行业近年来虽发展迅猛,但部分企业却只顾跑马圈地,忽视了安全质量。一些厂商为了抢占市场,盲目压缩成本,只将其安全标准当成宣传话术,其产品却并不能在防技术开启等关键指标上达标,导致其“一拽就开”。安全底线被一再突破,消费者花高价购买的“智能锁”,反而成了安全隐患的源头。更讽刺的是,当消费者投诉时,厂家轻描淡写地将问题归咎于“冲模瑕疵”,仿佛这只是无关痛痒的工艺缺陷,而非关乎用户人身财产安全的重大隐患,暴露出某些企业对于消费者权益的极大漠视。

为筑牢智能家居行业的“安全锁”,我们仍需要构建多方联动的防护体系。市场监督部门应当建立智能门锁动态抽检机制,加大监管力度,对存在设计缺陷的产品实施强制召回;对于企业而言,与其在危机公关时玩弄话术游戏,不如将营销费用转化为研发投入,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将安全性能作为首要考量,用实实在在的技术创新重新赢得消费者信任。

科技创新与安全保障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追逐技术的便利也不应以牺牲人身安全为代价。对于智能锁企业来说,安全是底线,而非可讨价还价的选项。只有当企业真正把用户安全放在首位,智能锁行业才能摆脱“一拽就开”的尴尬,真正成为值得信赖的家庭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