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播带货:伤薪又伤心

近日,有不少消费者称通过直播间购物时遭遇“李鬼直播”。许多消费者向媒体反映,自己在短视频平台直播购物时遭遇“盗播”,这些账号显示的是明星、网红在“直播带货”,但直播间链接的却是名称和外观与他们介绍的产品相似的山寨货。

明星直播视频被截取进行反复播放、一个明星同时出现在多个直播间、直播间的名头换了又换、海外商品被贴标售卖……显然,这次消费者又成了案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兜里的钱也正在瑟瑟发抖中。

那这条黑色产业链到底有多黑呢?据媒体报道,这些“盗播”账号往往盗录的是头部带货博主,如女明星舒畅、韦雪等,且使用类似“畅姐美妆护肤(韩国专场)”、“秋秋爱护肤”“韦雪小号”等名称,来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除此之外,品牌、服装被“盗播”的情况也屡见不鲜。由于没有明显的品牌标识,被“盗播”的情况更加严重。比如一些个人自创品牌的服装直播频繁被“盗播”,并转到其他平台进行所谓的循环“直播”,而这些“盗播”的账号售卖仿制的服装,部分销量甚至超过自创品牌自己的直播。

而这些都不是最令人恶心的,据了解,不少消费者以及原始商家向媒体反映,比起发现这些现象,举报不成功更令人感到无力。有业内人士表示,盗播后售卖山寨货,不仅发现难且维权成本更高,跨平台举报要提供很多材料才能证明对方是盗播,有时候举报还不成功。

为何消费者屡屡遭宰?行业乱象何时才能休止?如何才能填补漏洞?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首先是平台存在漏洞。现在AI技术发展如此迅速,加之各大平台追求直播流量的飙升,对账号的注册往往流于形式,未严格核验身份信息,导致违法成本极低;其次是监管滞后。目前来看,多数平台依赖‘人工+AI事后审查’,无法及时发现并拦截侵权行为;最后是惩戒不足。在平台监测到违禁账号或视频后,,多数平台仅对侵权账号作封禁处理,未追溯资金流向或向执法机关移交线索,导致违法者零成本卷土重来。

为此,对于如何治理“盗播”,我们应明确各方主体责任,形成治理合力。平台方可以推行“实名认证+人脸识别”并引入“声纹比对”、等实时监控技术,提高盗播画面AI识别的能力;监管部门则要提高经济处罚力度,实施“没收+罚款”双重惩戒,提高违法成本;行业协会方呢,也可以建立行业白名单,发布合规主播与品牌商名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