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1年,我国三名人工智能领域人才接连死亡,背后原因值得推敲

|凭栏望史

编辑|凭栏望史

资料来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具体资料赘述在文章中

前言

在最近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我国接连有三名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去世,这三位专家对中国人工智能的贡献各不相同,却又都在同一年里相继去世,这也造成了我国人才的损失。

中国一直都是秉承科技兴国的战略,所以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来培养科技人才,人才是重中之重,是不可多得的,是需要珍惜的。

但这三位科技人才的去世实在是令人惋惜,有的甚至才38岁就去世了。

汤晓鸥

第一位是汤晓鸥,他不仅是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还是商汤科技的创始人,有着多重社会身份。

1968年,汤晓鸥出生于辽宁省鞍山市,他是计算机科学领域的专家,同样也有着多重身份,既是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信息工程学系的教授,更是商汤科技的创始人。

他曾经在求学的时候,因为当地实验室做出的一些成就而对人脸识别这一技术产生了兴趣,并开始深入研究,后来又去了其他实验室工作,继续在计算机领域深耕,并结合视觉进行研究。

后来又自己带领一个团队日日夜夜做照片管理的研究,还研究了多图分割、实时图像检索技术,而他用于研究的照片素材大多来自他亲自给自己儿子拍的照片。

他们通过不断地研究,最后成功实现了人脸识别技术的运用,即使看现在的一些美颜app,背后的核心人脸识别技术也都是来自他带领的这个团队。

他发明的人脸识别技术,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超过人眼识别能力的计算机算法。

2014年10月,汤晓鸥和徐立共同成立了商汤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后来又加入了更多的技术人员,大部分都是曾经和他一起研究过人脸识别技术的团队成员。

2023年12月15日,汤晓鸥突然发病,送到医院抢救,但最后还是没能救治成功去世了,他去世的时候是55岁,19日上午,他的家人为他在上海龙华殡仪馆举行了汤晓鸥遗体告别仪式。

IT时报,2023-12-18,《商汤创始人汤晓鸥55岁因病猝然离世 告别追思仪式将于19日举行》

他作为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又是商汤科技公司的老板,本身就具有一定的社会声望和社会地位。

所以当时有很多他的学生、员工来送他,甚至连当地领导也来参加了这场告别仪式。

对于他究竟是如何去世的,官方上并没有对此具体说明,只言简意赅地说了是因病去世,没能抢救回来,我们也无从知晓。

关于他的真正的死因,网络上传出了大量不实的谣言,甚至还有人猜测这位专家是自杀,当然很快这种猜测就被官方否定了。

直到后来谣言越发离谱,才有一个自称是知情人士的人主动透露了实情,说这位专家是在睡梦中突然去世的,才平息了一部分的“阴谋论”猜测。

和他同样因病去世的科技人才还有医渡科技前联合创始人何直。

何直

何直毕业于清华大学,电子通信与工程硕士,医渡科技前联合创始人、前首席创新官。

他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领域的杰出创业者,一直敢于创新,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用于了计算机科学与生命科学的研究,还创立了医渡科技。

他将科学技术运用到医疗领域,推动医院临床研究系统、临床研究全数字解决方案、数字互联网医院解决方案,以及集团其他关键系统和解决方案的研发,为医疗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但这样一个科技人才却像历史重演般,今年4月29日凌晨,他突发疾病,最后因为抢救无效去世了,不仅是他们两个,还有一位才38岁就去世的人才,更加令人惋惜。

证券时报,2024-05-08,《突传噩耗!这家上市公司,前联合创始人离世》

冯旸赫

冯旸赫出生于甘肃平凉,他是指挥控制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家,曾经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系统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学习的是指挥自动化工程专业,后来也继续去了哈佛大学学习深造。

在国外学习完成后,又回到了本科学校继续攻读博士,然后直接留校任教,慢慢成为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一直在做关于智能规划方面的研究,也被称为中国人工智能和指挥控制领域的青年科学家。

后来也在从事强化学习、智能博弈、智能规划、兵棋推演技术、贝叶斯理论的研究,特别是在指挥控制、智能辅助决策这两个方面有着很大的成就。

他一直在不断创新,带领团队参加了各项比赛,完成了“战颅”系统从智能博弈平台到任务规划智能辅助决策平台的成功迭代,这一研究成果也在智能领域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获得了许多好评。

他一直非常努力,从未懈怠,致力于研究科学技术,年纪轻轻就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端人才,受到了许多该领域大佬的夸奖,是中国新青年中的佼佼者,也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他作为国防科技大学的毕业生,也一直致力于为中国的国防事业做出贡献,参与了许多重大国防科研工程和计划。

他在国防智能博弈领域做出了不小的成就,也让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更广泛地运用到国防领域,加快国防事业的发展。

但这样一位年轻的青年科学家,却因为突如其来的车祸去世,才38岁,实在是令人惋惜,也是我国科研事业的重大损失。

不到一年的时间,有两位科技人才因病去世,还有一位因为车祸去世,我国的科学领域一下子损失了三位人才,不免让人唏嘘。

培养一名科技人才不容易,所以这些事情的发生才更加警醒我国,要更加注重对科技人才的保护,才能更好地实施科教兴国。

看看新闻Knews,2023-07-16,《38岁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冯旸赫因公牺牲》


#头条创作挑战赛#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