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3日,我们受邀参加智己汽车媒体沟通会,此次受访者是智己汽车联席CEO 刘涛,我们也针对智己LS7的更多信息进行了深度沟通。智己LS7在12月20日开启了盲订,10分钟1000个订单、27分钟2000个订单、59分钟3000个订单,目前已经突破7000个,获得了非常高的市场热度。目前,预计将于2月初开启动态试驾,2月10日上市,3月开启交付。在沟通会上,智己汽车联席CEO 刘涛讲话令我最深刻的一句是“我们对于极致、对于中大型豪华SUV的理解是这样的,每个人都能得到极致照顾”,照顾每一个人,这对于车辆豪华感的营造上能起到很强的正向作用。
智己汽车联席CEO 刘涛
在此前的见面会上,刘涛也曾讲到智己LS7的三个差异化优势,其一是超级大视野;其二是全场景大五座,搭载全球首创的符合NASA标准的零重力座椅;其三是L7一样的全明星底盘阵容,这车仍然是SUV当中最好开的。
顶级造型 高成本用料
在中国汽车市场,除了品牌、价格之外,造型是第一位的购买因素,设计并没那么简单,投入比较大。LS7为了把造型做到国际级水准,请了德国、日本、意大利三家世界顶级设计大师设计。
另外,智己LS7配备了22寸轮胎,四门都是无框车门、电吸门。LS7的车门,大家可以注意两个细节,第一个是大肩线。它代表两层意思:一是大师的笔触,很润很有肌肉感,比较豪华比较运动。整个冲压深度是370mm以上,既美又有高品质和高价值。车尾的ISC数字交互大灯,在明暗度、可表达的文字和图案细腻度都大幅度提升,继续保持了智己家族的设计语言。
整个内饰用材,比L7内饰上升了很大一个台阶,L7内饰也马上就会更新。后排121度零重力座椅,是名不虚传的。座舱右侧的两条滑轨长1955mm,在SUV中是全球最长。前后座位可以进行很多魔术动作,随意组合。这在概念车上不是什么新创意,但智己是全球第一家实现量产的汽车品牌。
零重力座椅的零件复杂度比一般座椅要大60%,成本不菲。它的舒适度、坐垫宽度非常友好,比如这个座椅一共有6层,第一层是半苯胺皮,往下有点像5万块的席梦思床垫,1平方厘米有40根纤维,有着非常好的支撑。再往下是软发泡、硬发泡、弹簧骨架,这个座椅从臀部到最底层有6层减震,整个坐垫比阿尔法还要宽十几毫米。
为什么叫零重力?这个座椅真的做到大腿、腰部、臀部跟座椅接触的每一个点的压力,全部低于1牛每平方厘米。普通座椅坐下去为什么会痛?就是因为压力大。
这样的整车车内用料,已经绝对的堪称顶级。不仅为车内带来优秀的豪华感,同时也能带来不错的乘坐感受。
不做三排!只为每个人有极致体验
很多人问LS7的尺寸跟国产宝马X5,跟ES8很像,但为什么不做三排?刘涛表示:“我觉得三排对于一个真正高阶豪华电动车的理解有一定偏差。现在6座或7座的SUV特别好地满足了家庭需求,但还是偏功能性。同样120平米,有的人会去买小三房,有的人就是要买超级大两房,这种体验是不一样的。尤其是电车,有一个问题是晕车,因为电车特性,加速快响应又很快。很多人晕车的底层逻辑是,需要控制车身姿态、固有频率和响应之间的矛盾,放在后轮上的座位晕车概率会大幅度提升,这怎么可能豪华?”
所以,智己不愿意做这样功能性的产品,智己LS7原本可以放三排的空间让给两排,把每个人的驾乘体验都照顾到极致,这是智己的出发点。
再看LS7后备箱,733L的容积,这样的设计也是有逻辑的。很多人说功能性的车可以坐六七个人很好,但是能带七个人的行李吗?带不下。智己LS7五个人可以极致照顾,一周长距离旅行的所有行李都可以放进去。
刘涛也讲到:这可能没有对错,这是一种选择。我们对于极致、对于中大型豪华SUV的理解是这样的,每个人都能得到极致照顾,所有行李全部放进去,不应该有所偏颇,我们不太想走功能性那条道路。
接下来,智己汽车联席CEO 刘涛也针对我们提出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
1、LS7面向的是哪些消费者?
LS7项目在确定可行性之后,我们请麦肯锡帮忙做了25万以上豪华汽车品牌的中国用户调研,花了好长时间,七八个城市,几千个样本。这套方法论麦肯锡公司是很强的,而且挖的也比较客观,25万以上的人群被分成7类,其中3类我们认为是智己的目标,到今天我们后台消费者数据画像跟当时3种设定基本一致。
第一类技术发烧友,没有国别偏见,愿意尝鲜新技术,能够容忍新技术的不完美,像华为、小米这样的品牌,这种级别的技术发烧友一定是我们的核心目标人群。
第二类自我至上者,去年有个数据,买30万以上车的用户35%左右是90后,他们表示说,“老一辈的购买者容易‘被标签化’,但我们根本不在乎BBA这样的品牌标签,我们更在乎的是我们的判断力,我们有知识有能力判断什么是一个真正符合未来的智能电动车。”这句话很打动我。这部分人群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家庭条件优渥,接受过良好教育。他们说:“我们比的是知识和判断力。钱体现在消费上也一样,你买贵的车就厉害吗?就有内涵吗?”所以年轻人是这么想,自我至上,这个价值观很准。
第三类,时尚追风人,特点也很简单,没有国别偏见,愿意消费时尚和时髦东西,follow前面两类人。
这三类人占到25万以上消费人群的65%,我们现在的车主,就很符合这三类人。
2、智能电动车的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体验越来越好,价格逐步下探,老用户会不会寒心?
从一个例子讲起,2020年上海车展我们第一次开启了L7的盲订,真的挺感动的。L7是一个横空出世不知名的品牌,2020年4月份,谁知道智己是谁?但我们收获了2000张天使轮的订单,用户觉得你的造型不错,可能你的理念某些点打动了他,就决定用5000块下订。
用户这么伟大,对于品牌来讲是衣食父母,怎么满足他们的个人需求?买L7的痛点(买别的车也有这个痛点),这个时代进步太快了,今天买明天立刻落伍。怎么帮用户打消这个疑虑?
我们的软硬件迭代跟CSOP原石谷绑定起来。比如,智能驾驶系统今后一定是激光雷达主导,所以我们承诺,下订L7,在激光雷达上市一年之后,可以选择使用原石(或者原石+现金)兑换,而且软硬件一体化解决。这个用户核心底层的不敢买电动车的因素,我要帮助他解决。
还有电池,技术进步非常快,我们都是亲历者,从300公里,现在到800公里。我们也会通过CSOP原石谷计划,为用户升级大电池。
我们试图通过这两件事情,打消第一批L7车主对于技术发展太快,明天就会落伍的内心的坎儿。目前早期L7车主90%都选择了激光雷达,今年年底或者明年年初第一批车主就可以换装激光雷达。这个成本我没有出,用户也没有出,CSOP原石谷用户数据权益计划出的。我们真的第一次把用户数据贡献兑现成这个权利,全球第一个真的给你真金白银,比如4999颗原石就可以换一个iPhone 14 Pro。
CSOP对用户来讲,既有里子又有面子,面子是我们尊重用户对我们的数据贡献,里子是用户获得了真金白银。
比如你的车碰到了一次没有搞定的转弯,这种场景提供的数据对智己来说简直是金矿。你给我数据,我把发展成果分享给你,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我们要做数据白剽的终结者,这事已经做到了。
去年11月,上海数交所给我们颁发了“年度数据资产创新奖”。原石除了兑换iPhone,还可以兑换旅游、IM Care服务权益等等,说白了CSOP原石谷用户数据权益计划就是价值分配体系。
我们的用户群职业分布很有意思,40%左右多多少少跟金融有关系。对原石概念,区块链价值体系,比一般人更明白其中的价值,相对来讲接受度也更高一些。
3、体验店建设的节奏是怎样的?车辆在自动驾驶的硬件上采用的是什么方案?
截至2022年底,体验及交付服务中心已开业120家门店,一二线城市覆盖率达到94%,主要省会城市基本覆盖;今年体验店的建设会加速,预计到明年年底达到250家。
关于智能驾驶问题,我们会是行业内比较早切换激光雷达的汽车品牌。激光主要两种方案,双激光和单激光,我们数据平台中的软件弹性做得比较好,软硬解耦做得比较好。单激光和双激光是一套架构,我们和momenta的算法和数学模型做得比较好,兼容性挺强,都是一套算法。
另外,我们早期是500万像素,下一步会变成800万像素,也是同一个算法平台。按道理,以前的500万和800万像素,帧数、帧率都不一样,而我们是完全兼容的一套。
4、对比了新品牌车大概有二三十款,发现有个功能是必备的,开门要摁键门才能打开,个人有点反感这个功能,多了一步。现在的L7、LS7基本上没有物理按键了,全部靠屏幕、靠新的交互形式实现,这里面的度,您怎么理解的?
这个度我认为要通过用户来判断,到底用户要不要,不是自己觉得好,是新东西就强加给用户。举个例子,我们最早在智己L7车内采用了全触摸的操控逻辑,只需轻触屏幕就能调节座椅的各项设置,的确非常酷炫。但也有许多用户反映,取消物理按键的设计不符合以往的使用习惯,会有误操作的风险。所以,我们在上市前6个月全部改回来。所以,创新要有度,过度创新忘记了用户真正需求就不对。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我觉得还要看技术成熟度,技术一旦成熟,能够为用户带来便捷,可以大胆使用去改变用户的使用习惯。比如电动门,也有一个迭代的过程,速度、响应、时间、风雨、雷电、外面走人、自行车、猫狗都会影响,非常复杂,做不好容易被吐槽。LS7已经完全解决电动门的技术难题,开门的手感有点像人和机的耦合。一旦习惯了电动门也很难回到机械式了,人总是喜欢轻松享受的。
5、对于智己现阶段的表现,比如产品进度、销量表现等等,上汽集团怎么看?智己的车在操控方面都做得很极致,是不是要将驾控长板做成智己最大的品牌标签?
作为一个新品牌,我们对一个40万豪华电动车型的品牌和战略,可能难度是低估的,包括网络的推进速度,都有点保守。
这是很有意思的博弈,经验主义很容易让人犯错误,我们从传统汽车公司脱胎而出,肯定有短板,但是也有自己的强板。经验有时候会成为掣肘,我们很清楚渠道成本有多高。经过很多年燃油车的销售模式,我们很清楚渠道对我们意味着什么。量是爬坡过程,我们网络建设速度也稍微保守一点,但新势力品牌太卷了,华为上市就是5000家店。我们今年也会适当加速,到6月30号必须开出将近170-180家店,年底一定要完成250家。
关于标签问题,我们从内部、外部、用户三个角度看,一定会把“驾控”的长板做到最长。但是我并不觉得似乎有一个长板就可以走天下,我不认同这种价值观。手机和互联网产品也许可以,因为它是电子消费品,不会涉及到生命安全。互联网只要有长板,就可以走天下。但是汽车,有个长板特别好,其他都是短板或者说不太强,比如刹车不及格,怎么可能?尤其是豪华汽车品牌,每个板都必须在80分以上。
从内部角度看,产品本身特征除了智能驾驶之外,驾控的确是可以碾压别人的优势。底盘是英国、德国的双重团队帮我们调校的,配置是全明星阵容。底盘可以兼容空气弹簧、ZF的CDC,带宽是非常宽,而且动态测试性能,无论是底盘一阶、二阶的模态,底盘操控性,车身姿态控制,都是有客观数据的。如果使用德国人和英国人创立的PAP(产品底盘的测试认证标准)来打分,我们的成绩一定比同级的智能电动车要好。
从外部视角看,驾控是“差异化”的定位和标签。为什么那么多豪华品牌在德国,汽车作为高阶的移动工具并没有变,动力、掌控、安全仍然是豪华品牌必须要有的东西。既然汽车还没有真的变成上车睡觉,L5还没来,驾控还是很好的支点。
从用户视角看,5000名用户给了我们很多信心,这些购车用户真的对驾控上瘾。我们有个数据,L7车主家里平均3台车以上的占65%,有油车有电车,可能有2辆电车,但开了L7以后,那些车就不开了。这么大的车有多舒服?操控性好,动力好,静音好,180+净味座舱,不会有任何异味,对女士和小朋友特别友好。在上海这样的城市,开这么大的车,却有像高尔夫一样的转弯半径,而且容易停车,极其灵巧。一个在德国生活了十几年的青岛车主,有两句话我印象特别深刻。第一句,为什么要买L7,因为这个曲面一看就是大师设计的比例;第二句话,我在德国开了十年车,L7一上手就是德国的高级驾控范儿。
我们最大的标签是“驾控”,但是不代表我们其他板块弱。我们马上要发布NOA,昨天刚刚进行一次内测,体验非常“老司机”;而且对于智能座舱,我相信目前行业中,我们也可以适当的小碾压,真正能够把驾驶这件事情和屏幕的交互,结合到极致,这是特别强调的。
6、用户对于智能驾驶、激光雷达的比对,可能比对驾控的兴趣点更高,在后续品牌建设中,怎么把驾控和智能驾驶相融合?智己出自传统车企,做驾控是否会让人觉得还守着原来的东西在做?
我认为,智能驾驶很难成为持续的强板。有两个思考:
第一,举个例子,现在的手机定位是什么?是智能手机。“智能”已经是基础设施,显然没法定位。智能驾驶在中国,很快会卷到标配。就像当年ESP早期是高端车的标配,后来ESP成为法规,成为标配,所以中国品牌的智能驾驶能力最后会相对趋同,不太会成为长久的差异化点。我们一定要做好而且要做到行业头部,但是作为一个亮点挺难的。
第二,驾控和智能驾驶,是直接相关的。我们智能驾驶不仅是算法好,效率比较高,兼容性也比较强,数据工厂每天都在运转,每天都在迭代,只不过发版稍微克制一点。
智能驾驶的几步——感知、融合、规划、控制,尤其是控制是很讲究的。虽然看清楚了道路线是这样的,应该做出这样的转向,但是背后的链路很长,比如转向机的响应,转向力度的细腻程度,包括对于车身姿态的控制,而且不能让人感觉不舒服,这是我们擅长的。
并且,我们配备了新的技术,比如大陆的one box线控制动系统,这套系统给我们带来了更好的响应,更容易控制的机会。所以感知再好,车控不行,智能驾驶的结果也一塌糊涂,这种东西缺一不可。
我们马上会推送NOA,它的能力在上海的城市高速、苏州城市高速、杭州城市高速试下来,绝对比特斯拉好。明年9月份我们就有能力做部分城市的NOA,是去高精地图化。
我们跟Momenta产生了某种化学反应,我们把对车控的东西做到极致,他们把感知做到极致;而且我们两个团队是资本和技术的双纽带。Momenta的员工在我们这里驻场,完全开白盒交付,这种方式我相信会产生非常好的效果。
7、驾控作为品牌的核心标签没有问题,但我认为,驾控这个词太冰冷太数据化了,智己是不是也可以学习宝马的品牌沟通语言BMW Joy-宝马之悦,使用更感性的词语来跟用户沟通?
我们经常内部自嘲,说我们选择了一个绝对正确但是比较难的,门槛比较高的标签。首先用户得开过很多车,才知道什么叫驾控,用户必须得到赛道体验才能感知到操控的差异,这的确是困扰我们的点,我也一直想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怎么让驾控有温度,让别人理解。
驾控能给用户带来怎样的利益点,我觉得是安全。在今天,我觉得互联网公司对汽车行业,有些方面还是需要敬畏的,比如底盘、悬挂,我们做这么多年是很清楚的,我们也很敬畏。软件可以OTA,但生命不能OTA。
驾控是对极致的追求。很多人说一辈子不会下赛道,天天在城市开,凭什么要对驾控买单。一个回答就是安全,驾控就是对驾驶性能极限追求,当你真的碰到一次极限道路状况,一旦碰到,一把方向拉过来可能就化险为夷了。这是用户能够感知到的点之一,安全是汽车的底线。机械素质的安全,一定是高阶用户非常在意的,我们只要坚持这一点,还是会有人理解我们。
写在最后
其实对于智己LS7,我们此前已经进行过静态体验,在哪些产品上的优势,已经了然于心。无论是设计、用料、舒适性,都已经做到目前同级的极致。但智己汽车对于车辆豪华的理念,确实我第一次了解到的。智己不会为了让车辆多两排座椅,能坐下更多人,而勉为其难的加上两个座椅。他们更看重的是车辆对于每一个人的照顾程度,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车辆的极致豪华乘坐体验,这才是一台优秀的车辆。目前,智己LS7已经有200多台的展厅试驾车、媒体用车都已经下线。我们也非常期待2月对于LS7的动态试驾,届时将会为大家带来更详细的体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