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伤害机器人吗?一个机器人的死亡

从机器人诞生开始,围绕它的争议就一直不断,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出现更加剧了人类对于机器人的担忧。一个经久不衰的论题就是“机器人安全吗?会伤害人类吗?”。2013年加拿大的两个科学家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人类难道不会伤害机器人吗?”。他们设计了一个极富创意性的实验:让机器人独自搭便车去世界各地旅行。

搭便车旅游方式在西方国家很流行。背个背包,在马路边一站,比个“搭便车”手势,路过的司机都明白这个手势的意思。有心的司机会停车询问你的目的地,顺路的话载你一段,也算为自己路上找个伴。

搭便车

2013年,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大卫·哈里斯·史密斯教授和瑞尔森大学的弗劳克·泽勒教授一同开发了这款机器人,名为“搭便车机器人”( hitchbot)。这款机器人外观也十分独特:全身用塑料制成,透明的蛋糕型脑袋内有LED显示屏模拟人面部的嘴和眼睛。躯干是圆柱形塑料桶,四肢由柔性塑料制成,右手永远是“搭便车手势”。屁股下还设计了一个小坐垫,方便司机将他放在车座上。配置有GPS定位系统和WIFI装置,也可以通过3G连接互联网。同时配有摄像头和声音系统。“搭便车机器人”不能够活动,只能和人进行基础交流,例如告知司机自己计划前往的目的地等。机器人的动力主要依靠太阳能,也可以用汽车上的点烟器接口充电。

第一台hitchbot机器人的头部

“搭便车机器人”设计的初衷是进行社会实验,所以团队为他开通了包括推特和脸书等社交账号来分享网友和“搭便车机器人”在路上奇遇的经历。“搭便车机器人”项目公布后吸引了众多网友的目光,大家一直关注着他的一举一动。

hitchbot机器人的社交账号

从2014年7月27日到8月21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从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市顺利搭车到了维多利亚市。于是团队又开始进行第二阶段实验,这次他们重新制作了一个“搭便车机器人”,计划将他送到美国和欧洲进行一次旅行。在2015年2月用了10天时间走完了德国。当年6月又用了三周时间绕荷兰走了一圈。整个旅途都很顺利和愉快,很多网友参与其中,吸引了大量媒体关注。

2015年2月hitchbot机器人环德旅行路线


2015年hitchbot机器人在欧洲旅行期间与当地网友偶遇合影

2015年2月hitchbot机器人在德国参加电视节目

7月,机器人从波士顿出发计划搭车横穿美国最终到达洛杉矶。在出发两周后的8月1日,一张照片出现在推特上,照片显示“搭便车机器人”被扔在墙角,已严重受损而且头部也丢失了,显得十分凄凉。显然,这是被人故意损坏的,许多网友在社交平台上表达了自己的愤怒。随后团队在网友的帮助下寻回了已经无法修复的机器人,但机器人头部至今也没有找到。团队也没打算继续追查这件事,他们认为这就是一个实验,“搭便车机器人”的遭遇也是偶发事件,可能出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

hitchbot机器人被损坏的照片出现在社交平台上

“搭便车机器人”是一次社会实验,参与的人数众多,引起了极大社会关注,也引发了大家的思考。2019年,史密斯和泽勒重新制作了机器人,并将他命名为“搭便车机器人2.0”。这次他被送往法国巴黎,他以演员的身份出现在琳达·布兰切特的戏剧《杀死机器人》,跟随剧组环游了法国。

hitchbot 2.0机器人在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