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假精致正在毁掉年轻人的生活
引言
最近一篇题为《我潜伏上海“名媛”群,做了半个月的名媛观察者》的文章突然走红。文中极为生动地描写了一些年轻女性用“拼多多”的“拼”方式攀附所谓的“名媛”生活,如“拼”豪华酒店的昂贵下午茶、“拼”古驰丝袜等等。他们无非就是模仿某种所谓“上流社会”或贵族式的生活,来打造自己在社交平台上的个人形象。除此之外,根据媒体调查,还有5.99元炫富实拍图及方案、98元修改朋友圈定位、带你跑遍全球的软件等打造个人形象的产业链。这种“精致”俗称假精致。
1、朋友圈: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
在2020年微信平台发布的《2019年微信数据报告》显示,2019年微信月活跃账号数为11.51亿,较去年同期增长6%。
由此可见,微信成为了我们当今使用最为频繁的社交平台,我们无时不刻在用微信来保持我们的人际传播,并且常常通过各种渠道添加或认识新的好友,在不知不觉中好友列表里的“好友”逐渐增长,其中有熟悉的好友,也有区区“点赞之交“的好友。而朋友圈则是微信主要功能之一,慢慢的衍变成“看朋友圈去了解某人的性格和爱好”,因此许多人更为关注自己朋友圈分享的东西,通过图片、视频、分享音乐等方式去打造他们的朋友圈,呈现他们所愿意让观众了解的形象。
微信朋友圈是虚拟的自我展示和社交空间,是基于真实生活和社交又不同于真实社交生活的存在。在这里,使用者进行有选择的自我表露,其中每个文字、每张照片都是精心挑选和修剪后的“拟态化”状态,而非真正的生活场景。
社会学家戈夫曼曾谈到,人在社会生活中需依据不同的社会规范扮演不同社会角色,需进行特定角色扮演的地方叫前台,而较为私密、没有观众、可放松休息的地方叫后台。但随着微信朋友圈的普及,人们热衷于在朋友圈展示本来私密的后台生活,也喜欢在屏幕后观看他人的生活,这就导致了后台的前台化。
后台前台化一方面使人有“被监督”感,从而激励人们进行更良性的生活方式,打开微信朋友圈我们会发现很多人在其中进行早起打卡、读书打卡、健身打卡等,这表明微信朋友圈具有督促人们塑造良好生活习惯的作用。
但另一方面,后台前台化也导致了使用者的“被观看”感,从而在发布生活状态时不自觉希望呈现出更理想化的自我,导致了自我的“失真”。例如,人们会通过修图来使发布的信息更接近自我期待,而非真实生活中的形象。
2、朋友圈的点赞符号
如上图,若是你在小红书中搜索关键词“朋友圈”,会出现“朋友圈点赞句子”、“朋友圈点赞图”等有关于点赞的联想关键词,由此看来,大多数人对于朋友圈点赞这一回事还是十分的在意。
百度百科上的解释,“点赞”一词本是网络语言,来源于各大网络社区的“赞”功能,后被引申为对网络上的某个内容(诸如一条帖子、一篇文章或者一条微博等)表示赞同和喜爱。Hayes等人将“点赞”概念化为不需要指定语言表达的,能够促进通信与交互的类语言交流形式。点赞不仅能表达对内容的认同,还可以表达对他人的关心、鼓励等,能够让被点赞对象感觉到关怀与关注,是典型的源于双方“互动”的意义构筑,正是在此种“你来我往”的交流沟通之中,传统观念中的朋友情谊得到延展与维系。
小小的点赞行为其实是涵盖多元意义的非语言符号。非语言符号包括动作、表情、姿势等,在人类交往活动中,非语言符号的运用相当普遍。米德认为,人与人的交往是意义互动的过程,而意义的传递就是通过符号的使用。点赞作为非语言符号,其本身是一种社会互动和意义传递的工具。
3、“假精致”的背后,是虚荣心在作祟
精致是无止尽的事情。态度上,我们不能说只有达到顶级的精致,那才是真精致,别的都是假精致。但如果说朋友圈里发着工位整洁的照片,真实的场景常常是键盘旁放着咬了一半的苹果、吃完未扔的外卖盒子、杂乱的笔筒,这就是假精致,不是因为他无法整洁,而是因为他不去整洁。
那当我们在追求“精致”时,我们到底是在追求什么?是在追求自我的提升和满足,还是在追求“得到赞同和关心的短暂快感”?
其实,对象征符号追求的伪精致,是活在被定义的“流行”审美标准下的精致主义的仆从。“假精致”的背后不止折射出了年轻人个人消费观念和心态的问题,也有一些客观因素,比如一些银行、金融机构没有深入调查了解信用卡申请者的个人财务状况,甚至为了完成业绩还大肆宣传误导年轻人办理许多信用卡等。
“假精致”一方面可能会让沉溺其中的年轻人增大经济压力,从而掏空自己、祸害家庭、透支未来;另一方面还会助推以消费为目的、为消费而消费的社会风气,潜移默化中形成无节制的物质享受的风气。
从更加积极的一面来说,为了实现“精致”,为了让自己“更精致”,人还能激发内在的动力,去做更好的自己,获得更好的收入,或者按照“精致”的说法,实现自己的“财务自由”。
完
参考文献:
1. 万卉英.微信朋友圈个人形象建构的特点[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1):92-93.
2. 刘映阳.微信朋友圈符号互动的边界与隐私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20):89-90.
3. 天歌. 朋友圈的“精装修”[N]. 湄洲日报,2020-10-24(002).
4. 胡春阳,《人际传播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徐菲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