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贵阳7月6日电 题:科技赋能绿色发展 中国为全球探新路
新华社记者周宣妮
“很期待看到中国无人驾驶汽车如何从贵州工厂走向欧洲乃至世界,未来也许像我一样不会开车的人也能在ai辅助下安全驾驶。”来自塞浦路斯的巴黎政治大学学生费奥多尔·德米特连科在贵州试乘无人驾驶巴士时如此感慨。
2日至7日,在贵州的青山绿水间,一场跨越国界的青年对话正在展开。来自英国、德国、乌干达、阿根廷、俄罗斯等十余个国家的青年代表,共话中国在科技发展与生态保护融合领域的创新实践。
从“贵州智造”的无人驾驶小车,到坝陵河大桥借助“数字孪生”技术搭建的路桥隧一体化管理平台,这些案例不仅成为外国友人眼中的“中国奇迹”,更折射出中国以科技赋能生态保护的全球担当。
正如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日前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所言:“中国不是简单地追求技术领先,而是在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探索新路径,提出创新方案,构建跨国际的交流对话平台。”
在贵州省贵阳高新区内,体验了贵州翰凯斯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无人驾驶小车后,莫斯科国立大学国家大数据中心主任助理埃米尔·阿利耶夫·希克梅托维奇赞叹不已:“无论是机场的咖啡机器人还是刚刚体验的无人驾驶汽车,都让我感受到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改变。中国正在不断运用科技创新,重构未来生活方式。”

这位来自俄罗斯的青年研究者,俨然已成一名中国科技迷,在参观无人驾驶汽车生产工厂,亲眼看到智能汽车如何从虚拟变为现实时,更是连连称赞。
“将3d打印技术运用到新能源智能汽车生产中,这让我感受到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全球领跑地位。”埃米尔说,希望未来中俄加强科技创新合作,让这些无人驾驶汽车也能行驶在俄罗斯的公路上。
来自德国的汽车安全咨询顾问尼克拉斯·克林格尔目前正为宝马等德国车企提供安全咨询服务和质量管理培训。看到工厂内正在制作无人驾驶汽车框架,他还仔细询问车企目前取得的创新突破。看好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如今这位德国青年也在突破自己,正从金融咨询跨界到汽车安全咨询领域。
“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正在塑造一个更加节能、清洁的世界,我想要帮助德国车企转型,也希望未来两国车企间能够加强合作,并推动供应链上下游扩大交流。”看中中国无人驾驶汽车的广阔前景,尼克拉斯还当场和该车企相关负责人商讨推动欧洲市场的合作洽谈。
ai算法加持赋能路径规划,配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等传感器,如今这款搭载金属3d打印底盘的智能车辆产品已销往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无人驾驶汽车到无人驾驶飞机,纯电驱动的交通工具正在中国快速迭代,其中蕴含的环保理念,完全契合零碳排放的环保目标。”尼克拉斯说。

在参观贵州省安顺市坝陵河大桥时,来自阿根廷的门多萨气候青年组织联合创始人伊格纳西奥·维拉罗亚发出感叹:“我希望将这种‘生态桥梁’的建造理念带回家乡,也许未来中国的桥梁建造智慧也能在阿根廷创造科技与生态共舞的‘空中芭蕾’。”
这座全长2237米的世界级高桥,目前已实现全天候智能管理,桥体布设300余个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桥梁应力、风速、车流等数据,以确保结构安全。此外,生态修复技术还让施工对峡谷植被的影响降至最低。
“坝陵河大桥的智慧管护系统,让我看到中国如何用数字技术守护自然,让人们跨越深山天堑走向世界。”esg研究所德国代表亚历山大·库赫在桥梁参观时如此感慨,“这种将结构安全与生态保护结合的理念,正是全球基建领域亟需的环保范本。”
在绿色发展过程中,中国不断用创新来证明科技革命与生态保护绝非单选题。从贵州的一辆无人驾驶小车到一座世界级高桥,如今一条以科技创新铺就的绿色发展之路,正从中国西南延伸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