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小区便利店遇到邻居陈姐,她一边扫码付包子钱一边叹气:“现在钱太难赚了,我在超市干了十年,工资才涨了两千块,连孩子补课费都快交不起了。”
回家路上刷到动态,做电商的 95 后小吴刚晒完订单截图,上个月净利润 18 万,配文写着:“其实赚钱不难,难的是你还在用十年前的老办法。”
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在抱怨:现在赚钱太难了,实际上真的难吗?觉得难的人,普遍是没摸到赚钱逻辑的人,摸到赚钱逻辑的人,随便赚。
我在很短的时间里,一年多收入翻了10倍以上,26岁赚到了人生第一个100万,接下来我会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和大家聊聊赚钱这件事,做到这 3 点,不赚钱很难。
第一点:把自己变成 “超级个体”,比死守死工资聪明 100 倍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错觉:只要考上好大学、进了大公司、熬到管理层,就能过上安稳日子?但现实是,35 岁被裁员的程序员、40 岁被迫转型的教培老师、50 岁遭遇门店转让的实体店主,都在用亲身经历告诉你:把自己绑在 “岗位” 上,其实是最危险的活法。
真正的高手早就明白:这个时代最值钱的,不是某个具体的技能,而是 “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组合”。
要想获得财富,你必须成为一个超级个体,用独特的技能组合,在市场上找到不可替代的定位。
工业时代,流水线生产需要 “标准化人才”,所以我们被训练成标准化人才,但互联网时代,用户需求越来越碎片化,企业需要的是 “能写代码 + 懂用户运营 + 会数据分析” 的复合人才,市场愿意为这种 “1+1>2” 的能力组合支付高价。
就连麦肯锡这样的顶级咨询公司都在报告中指出:未来十年,“超级个体” 的收入增速将是普通上班族的 5-10 倍,因为他们能同时解决多个维度的问题,相当于 “一个人活成了一个团队”。
朋友小林前两年从律所辞职时,所有人都觉得她疯了。
但她早就发现:很多中小企业主需要法律咨询,但付不起高昂的律所费用;普通上班族遇到劳动纠纷,根本不知道怎么维权。
于是她把 “法律专业知识 + 短视频运营 + 用户沟通技巧” 组合起来,在平台做 “职场法律科普”。
她的视频里,既有《试用期被辞退怎么办?》这种实操干货,也有《老板让签自愿放弃社保协议,敢签吗?》这种痛点内容,不到一年就积累了 50 万粉丝。
现在她不仅靠广告和咨询费月入 10 万,还开发了 “企业合规课程”,年收入轻松破百万。
她说:“以前在律所,我只是个‘会打官司的律师’;现在我是‘能帮普通人解决法律问题的一站式服务者’,价值自然不一样。”
大家可以自查一下,看看自己的能力清单:除了本职工作,你有没有一项能拿得出手的 “差异化技能”?比如会计会不会用 Excel 做数据分析?老师会不会做线上课程设计?设计师会不会写文案?如果你的能力还停留在 “单一维度”,那你永远只能在 “岗位市场” 里和别人拼体力、拼加班,永远赚不到 “能力组合” 的溢价。
如何成为超级个体呢?
先做 “能力拼图”,找到你的 “黄金三角”。列出你会的所有技能,包括本职工作、业余爱好、甚至生活经验,比如擅长沟通、会做 PPT、懂摄影。
然后按照 “市场需求度 + 个人熟练度 + 差异化程度” 筛选,找到最能形成组合的三项技能。比如 “英语 + 外贸经验 + 短视频” 可以做电商博主,“心理学 + 写作 + 家庭教育” 可以做亲子教育顾问。
接着用 “问题导向” 包装你的价值。不要说 “我会 XX 技能”,而是说 “我能帮 XX 人解决 XX 问题”。比如普通程序员说 “我会写代码”,超级个体要讲 “我能帮中小企业用最低成本搭建线上商城,让订单量提升 30%”。把技能转化为 “解决方案”,你的价值才能被市场看见。
最后从 “小场景” 开始验证你的组合。不要等着辞掉工作再开始,先在业余时间做 “微创业”。
比如周末去市集摆摊卖自己设计的文创产品,接 “PPT 定制” 订单,在平台发 “行业揭秘” 视频。通过小场景验证你的能力组合是否有市场,再逐步放大。
第二点:在细分领域当 “隐形冠军”,比挤破头追热点强 1000 倍
小区里的张姐,三年前因为孩子没人带被迫辞职,在家刷手机时发现一个痛点:很多家长给孩子买衣服总是买大一号,结果衣服不合身、浪费钱。
她本来就会裁缝手艺,于是试着在网上挂了个 “童装改衣” 的服务,专门帮人把过大的童装改到合适尺寸,改一件收费 20-50 元。
没想到这个看似 “冷门” 的服务突然爆单,因为越来越多家长意识到:童装更新快,买大一号改一改,能穿更久,还能省钱。
张姐后来开通了自媒体账号,拍改衣过程的视频,展示 “把 120 码的外套改成 100 码”“把长袖连衣裙改成短袖” 等实用技巧,吸引了 20 万宝妈粉丝。
现在她不仅改衣订单排到三个月后,还开发了 “童装改衣教程” 线上课,年收入轻松突破 80 万
这就是细分领域的力量,很多人还觉得只有做直播电商、新能源、AI 这些热门行业才能赚大钱,现实是,热门赛道早就挤满了巨头和资本,普通人进去只能当 “炮灰”。反而是那些 “小到没人注意” 的细分领域,藏着让普通人逆袭的金矿 —— 因为需求永远存在,而竞争几乎为零。
就像日本 “寿司之神” 小野二郎说的:“把一件小事做到极致,胜过在万千大事中平庸。” 赚钱的真相从来不是 “越大越好”,而是 “越精准越好”。
互联网时代有个 “长尾效应”:主流市场就像一个大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虽然显眼,但竞争激烈;水面下的长尾部分看似微小,加起来的总量却远超主流市场。
而且随着个性化需求的爆发,每个细分领域都能养活一批 “小而美” 的创业者。
美国有个剃须刀品牌,创始人发现:传统剃须刀价格高、购买麻烦,而男性用户对 “性价比 + 便利性” 有强烈需求。
于是他聚焦 “平价订阅式剃须刀” 这个细分市场,用一句 “我们的刀片,比你前任还锋利” 的魔性广告,三年斩获 320 万用户,最终以 10 亿美元被收购。这就是细分市场的力量。
如何找到细分金矿呢?
先去每天记录 3 个让你感到不便的瞬间,比如 “带娃去餐厅没有儿童餐具”“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挂号”“健身后找不到合适的拉伸指导”。这些痛点背后,都是潜在的细分需求。
然后用 “过滤法” 筛选高价值细分。从记录的痛点中筛选符合三个条件的:目标人群明确,比如宝妈、老年人、健身爱好者;需求频次高,每周或每月都会发生;现有解决方案不足,要么太贵,要么太麻烦。
比如 “宠物临终关怀” 这个细分领域,就是因为传统宠物店不提供相关服务,而养宠人群有强烈情感需求。
记住:细分市场的核心是 “精准解决小问题”,越小越容易站稳脚跟。
第三点:用 “杠杆思维” 放大你的价值,比埋头苦干高效 10000 倍
赚钱不是拼体力,而是看你能撬动多少 “外部资源”
真正能赚大钱的人,都在用 “杠杆” 放大自己的价值 —— 用别人的时间、别人的资源、甚至算法的力量,让自己的努力产生 “指数级增长”。
就像巴菲特说的:“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很湿的雪和很长的坡。” 这里的 “湿雪” 就是你的核心能力,“长坡” 就是能放大你能力的杠杆。
工业时代,收入是 “线性的”:你工作 8 小时赚 800 元,工作 16 小时赚 1600 元,上限是你的体力。
但互联网时代,收入可以是 “指数级的”:你花 1 小时写一篇爆款文章,可能被 10 万人阅读,带来广告收入、课程转化、合作机会,这些收益会在未来持续产生价值,这就是 “内容杠杆” 的力量
还有 “人脉杠杆”:你认识一个关键人物,他给你推荐一个客户,这个客户又给你推荐三个客户,滚雪球式的人脉积累会让你的机会呈几何级增长。
而 “产品杠杆” 更厉害:开发一个标准化的课程、软件工具,卖 1 份和卖 1 万份的成本几乎相同,边际成本趋零,收入却没有上限。
我关注的博主大飞,五年前还是个在广告公司加班的小文案。
他发现很多中小企业主不会写营销文案,于是花 3 个月把自己的文案经验整理成《7 天学会写爆款文案》的课程,放在网上售卖。
刚开始每天只能卖出去一两份,但他坚持在自媒体号发免费文案干货,吸引了大量粉丝。
随着课程口碑传播,加上平台算法推荐,他的课程销量突然爆发,单月销售额突破 50 万。
后来他用赚来的钱组建团队,开发了 “文案模板库”“AI 文案助手” 等产品,用 “产品杠杆” 放大价值。
现在他的年收入超过 1000 万,而他每天的工作时间反而比在广告公司时更少 —— 因为他早就跳出了 “用时间换钱” 的陷阱,靠课程、工具、团队这些杠杆,让自己的价值成百上千倍地放大。
我们如果要玩杠杆,应该怎么做呢?
可以用 “轻资产内容” 撬动流量红利。
选择一个你擅长的领域,持续输出有价值的内容,可以是干货文章、知识短视频、教程视频。内容不需要多精美,关键是 “真实、有用、能解决问题”。
比如你会做家常菜,就拍 “10 元搞定打工人晚餐”;你会整理房间,就拍 “5 平米出租屋改造指南”。内容发布后,平台算法会帮你把价值传递给更多人,实现 “一次创作,多次收益”。
还可以用 “价值交换” 搭建优质关系网。放弃 “无效社交”,专注和 “能互相赋能” 的人建立联系。比如你是做电商的,可以给自媒体博主免费寄样品,换取产品测评;你是做设计的,可以帮创业朋友免费做 LOGO,换取项目推荐。
人脉的本质是 “价值互换”,先让自己成为 “有价值的人”,再用 “小成本付出” 激活关系网,你会发现机会会自己找上门来。
更可以把 “技能” 打包成 “标准化产品”。
如果你有一项技能,比如 PPT 设计、英语翻译、短视频剪辑,不要只做 “一对一服务”,试着把它变成 “标准化产品”。
比如把 PPT 设计经验做成《30 套高逼格 PPT 模板》,把英语翻译技巧做成《外贸英语速成课》,把短视频剪辑流程做成《零基础学剪爆款视频》的教程。这些产品可以在网上卖,实现 “一次开发,无限售卖”,让你的收入突破时间限制。
分享完毕,看完有启发的朋友,可以拍拍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