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曹娴 通讯员 许芳
近日,来自湖南工业大学和湖南科技大学4名大学生组成的创业团队,在湖南超能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推出的“ai+机器人”大学生创业孵化计划——“雏鹰计划”中脱颖而出,凭借清晰的商业化路径获得超能机器人“创业直通卡”。这支平均年龄约22岁的创业团队,后续将参与“湘江1号”健康陪护人形机器人的项目研发。
超能机器人公司是湖南本土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军企业。在“雏鹰计划”终极挑战中,来自国防科大、湖南大学等高校的20支整建制团队,通过“产品预设计”“技术路线推演”“商业化实战模拟”等环节,围绕产品优化、场景拓展展开激烈竞逐。
机器人、人工智能的产业赛道正热,但“雏鹰计划”的吸引力不止于此。传统硬科技创业往往受困于技术研发周期长、市场验证滞后等难题。“这支创业团队将得到包括导师指导、技术赋能、资源对接、资金保障、场地支持、培训支持、政策保障等在内的全周期支持,实现研发、生产、市场的全方位护航。”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肖湘江说。
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能机器人依托国防科大技术基因,已构建“机械结构—硬件电路—ai算法—智联网平台”全栈技术中台,累计申报专利150余项,产品覆盖全国300余个城市及海外市场。
从人形机器人、心理机器人到校园安保机器人等,超能机器人将开放已通过技术验证的10多款机器人产品作为创业载体,让创业团队可以直接聚焦应用优化与市场落地。
“我们要的不是打工人,而是ai机器人赛道的造梦者。创业团队无需重复‘造轮子’,而是在企业已完成初步技术研发的产品基础上快速迭代。”肖湘江表示。超能机器人将通过“五个一”模式降低ai机器人创业门槛:聚焦一个细分方向、投入一笔种子基金、提供一个初级产品、对接一个应用场景、配备一名企业导师,从而有效缩短大学生创业团队“从0到1”的周期。
此次面向全国高校招募,超能机器人从传统的“单岗位招聘”变为“整建制招募”,即区别于传统创业者的“单兵作战”,要求大学生创业团队具备完整的技术、市场、运营配置,形成“研发-生产-销售”闭环能力。
在肖湘江看来,这是一场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无缝接力”,因为硬科技创业不是闭门造车,而是用市场反馈倒逼技术创新。企业将开放全国乃至全球各地的成熟客户资源,帮助团队直面一线需求,实现“研发即销售”的高效转化。为此,超能机器人提出“30-60-90”冲刺目标:30天完成应用场景调研,60天完成产品方案优化,90天开启市场销售。
超能机器人对“雏鹰计划”充满信心。肖湘江认为,通过破解大学生创业“技术卡脖子、市场触达难”的痛点,采用“技术中台+整建制团队”模式,大学生创业孵化的“超能模式”预计可将创业周期压缩60%以上,助力湖南打造人工智能高地。
来自创业团队的大学生同样满怀希望:“湖南邀请全国乃至全球的大学生来湘创业,从这次超能机器人充满诚意地为大学生创业搭建平台、开放资源,可以看出湖南不仅是创业政策的‘高地’,更是技术赋能、市场落地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