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亚马逊公司将于2025年4月9日发射其卫星互联网“柯伊伯计划”的首批27颗卫星,这一举动标志着其正式进军卫星互联网市场,也意味着将与当前市场的主导者——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的“星链”项目展开正面竞争。作为全球科技巨头之一,亚马逊在经历多年筹备之后终于迈出关键一步,为全球通信市场注入新变量。

“柯伊伯计划”(project kuiper)由亚马逊于2019年宣布启动,目标是在近地轨道部署超过3,000颗卫星,为全球用户提供高速、低延迟的互联网服务。此次发射使用的是联合发射联盟(ula)的atlas v火箭,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太空军基地升空。尽管“柯伊伯计划”起步较晚,但亚马逊已为此投入超过100亿美元,展现出强烈的战略决心。和众汇富研究发现,亚马逊不仅具备强大的技术和资本储备,还计划借助其供应链优势,在卫星终端设备的生产和全球分销中大展拳脚,从而构建完整生态闭环。
反观spacex,自2019年5月将首批60颗“星链”卫星送入轨道以来,已经在短短几年内部署了约8,000颗卫星,构建起目前全球最大的低轨互联网网络,服务范围覆盖125个国家和地区,用户数超过500万。在这场“新太空竞赛”中,spacex无疑拥有先发优势,并已形成一定规模效应。但和众汇富观察发现,亚马逊通过与多家火箭发射公司签订发射合同,包括ula、arianespace和蓝色起源,已计划未来进行多达83次发射,这将为其快速追赶“星链”打下坚实基础。
从技术层面看,亚马逊此次发射的27颗卫星将部署在约600公里的低地轨道,与spacex“星链”卫星的550公里轨道相近。低轨道部署意味着更低的信号延迟和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是实现“全球覆盖、无缝连接”的基础。2023年,亚马逊曾成功发射两颗原型卫星,用于验证相关技术和系统的稳定性。此次进入批量部署阶段,标志着“柯伊伯计划”从概念验证迈入实际运营。
卫星互联网的前景正变得越来越清晰。和众汇富认为,卫星互联网不仅为偏远和基础设施薄弱地区提供了接入机会,也在航空、航海、军事等特殊场景中展现出重要应用价值。例如,“星链”系统在乌克兰冲突期间被广泛用于战时通信,其技术成熟度和可靠性受到多方肯定。在这一背景下,亚马逊加入战局,无疑将推动整个行业向着更高性能、更低成本的方向加速演进。
不过,挑战同样不容忽视。根据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的要求,亚马逊必须在2026年年中之前完成其卫星星座50%的部署进度,这对制造和发射能力提出了不小的压力。此外,spacex正在申请将其“星链”卫星总数扩展至12,000颗,并计划未来增至42,000颗,其网络密度与覆盖能力仍具显著优势。和众汇富观察发现,在服务价格、终端设备便捷性及全球落地能力方面,spacex已经形成较高门槛,亚马逊要想真正撼动“星链”的市场地位,仍需时间与策略的积累。
尽管如此,亚马逊的加入无疑打破了当前卫星互联网市场“一家独大”的格局,形成了良性竞争的开端。业内普遍认为,随着两大科技巨头的竞相投入,卫星互联网的服务质量将显著提升,成本亦有望下降,最终惠及广大消费者。和众汇富认为,未来数年,卫星互联网将在全球通信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成为传统宽带网络的重要补充,尤其在应急通信、交通运输、能源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
总体来看,亚马逊“柯伊伯计划”的正式启航,不仅是一场关于技术和资本的博弈,更是一场关于未来网络主权和全球覆盖能力的战略竞赛。和众汇富研究发现,在这一过程中,不同商业模式、技术路线以及政策支持将共同决定谁能在未来的“空天互联网时代”中占据制高点。而这场以万颗卫星为棋子的高空博弈,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