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因小米SU7高速碰撞爆燃致3人遇难的悲剧,将雷军和小米汽车推入舆论漩涡。面对家属的悲痛与全网质疑,雷军深夜发声承诺“不回避责任”,小米汽车也接连发布技术细节,但争议仍未平息。
雷军回应
4月1日晚,雷军通过个人微博首次公开回应,称对三位女孩的离世“心情非常沉重”,并代表小米向家属致以深切哀悼。他表示,小米已成立专项小组赶赴现场,配合警方提交了车辆数据,但因调查尚未结束,小米至今未能接触事故车辆,许多关键问题仍无法解答。
雷军强调:“无论发生什么,小米都不会回避责任。”此言一出,迅速登上热搜。遇难者家属在雷军微博下留言:“希望说到做到…”
值得注意的是,事故发生次日,标普刚上调小米信用评级至 BBB,4 月 1 日,小米股价盘中跌超 5%。
小米汽车回应质疑
同日,小米汽车通过官方微博发布《关于大家关心问题的回答》,直面舆论焦点:
1.“为何不联系家属?”
小米称事故发生后立即联系车主(非驾驶者本人),并尝试在警方指导下与家属会面,但截至发稿仍未获准。
2.“事故车是否被运回北京?”
官方辟谣称车辆仍在警方管控下,小米未接触事故车。
3.车辆为何起火?
初步推测为剧烈撞击导致系统受损,排除自燃可能,但具体原因待查。
4.车门是否锁死?
小米以“未接触车辆”为由,未给出明确结论。
5.AEB为何未阻止碰撞?
小米解释:SU7标准版的AEB功能仅针对车辆、行人等目标,不识别锥桶、水马等障碍物,与行业标准一致。事故中NOA系统虽发出预警并减速,但驾驶员接管后仍未能避免撞击。
写在最后
雷军和小米的回应,从公关角度看算是“标准动作”,致哀、承诺、技术答疑,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或许是少了点“人味”。
说到底,事故责任需要警方和第三方机构用证据说话。在结果出炉前,过度揣测“车企甩锅”或“驾驶员失误”,都可能伤及无辜。雷军和小米的承诺是否经得起考验,时间会给出答案。我们能做的,是给调查一点耐心,给技术一点敬畏,也给生命一点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