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确实对付企业是一套一套的,把大陆企业这些年在本土的利润都想办法吐了出来。尤其是近年来在智能手机市场异军突起,吸引了不少国际品牌争相进入,比如oppo,vivo,小米,以及苹果,三星等,其中,小米凭借其性价比优势,在印度市场占有率高达18%,独占鳌头。然而,印度政府似乎并不满足,近期对小米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动机引人热议。
首先,印度政府要求降低智能手机零部件的进口关税,表面看似为了发展本国零部件制造业,实则背后有三个真实目的。一是借助他国资本发展本土产业,二是通过提高门槛限制外资企业,三是将利润留在国内,可谓一石三鸟。而同样遇到类似遭遇的还有台湾的富士康,因为奔随着苹果产业链,不得不落地在印度,郭台铭也因此和库克成了难兄难弟。
那么,这些要求对小米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小米公司在落款时间为2月6日的一封信中表示,希望印度政府考虑出台若干激励措施并降低某些智能手机零部件的进口关税。报道称,这封信是小米对于印度信息技术部询问如何进一步发展该国零部件制造业的回复。
小米印度公司总裁穆拉里什南在信中表示,印度需要采取“建立信任”的措施,鼓励零部件供应商在当地开展业务。
小米的三个大影响:
其一,小米在印度市场的成本优势或将减弱。原本依靠进口零部件降低成本的小米,若在印度设立制造工厂,意味着要在短时间内调整供应链,成本压力不言而喻。其二,小米在印度的市场份额可能受到冲击。在政策压力下,其他竞争对手或许会趁机抢占市场份额,让小米陷入被动。其三,小米在印度的品牌形象受损。在印度政府严格审查的背景下,小米难免会被贴上“外资企业”的标签,影响消费者对其品牌的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小米在印度市场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从组装智能手机,到使用本地生产的零部件,小米为印度拥有手机全产业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如今印度政府却变本加厉,对小米提出种种要求,让人不禁质疑:这是共赢,还是单方面的薅羊毛?
在数字游戏背后,我们看到了印度政府的精明算计。一方面,借助外资企业提升本国产业,另一方面,限制外资企业在本土市场的发展。这种做法,无疑让人想起了那句话:“资本是贪婪的,但印度专业惩治贪婪的资本。”
印度,你们是否忘了,正是因为外资企业的进入,才让你们的智能手机市场焕发了生机?如今,你们却对小米等企业提出苛刻要求,这是真正的共赢,还是只为了让本国利益最大化?在追求利益的道路上,请不要忘了,诚信和公平才是长远发展的基石,否则,小米还能不能长久坚持在印度发展,也是一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