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陈圆圆的传说

一、女裁缝

陈圆圆父母的原籍是常州奔牛镇,父亲叫陈玉书,挑一副换糖担,做收换废铜烂铁破布头生意。他在族里辈份最小,大家都叫他“换糖阿小”,大号反被遗忘。

天启元年常州一带发大水,奔牛镇也一片汪洋,换糖阿小带着妻子何巧姑逃荒到昆山,投奔姐姐邢陈氏。

姐夫邢阿宝在苏州桃花坞宝藏寺隔壁的饭店里当伙计,饭店歇业后,又转到南门给一家油坊当烧饭厨师,一年到头很少回家。邢陈氏住在昆山丽泽门外盆渎村,家里摆一个缝纫摊,靠女红活计度日。

换糖阿小投亲到盆渎村后,发觉这个廓外小村紧傍城脚,背枕由苏州流经太仓娄江,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过往行人众多,地段相当热闹。因此,就在村口一个荷塘边,搭了两间茅屋,杏帘高挑,开起一片小酒店营生。

后来,何巧姑坐月子,养下一个小姑娘。据说姑娘出生这天,酒店屋上飞来了一只羽毛斑烂的野鸡,鸣叫三声而去。对面的荷塘里,有株枯荷复活,开放出一朵并蒂莲花

一下引得满城百姓前来观看,都认为是异兆,这个小姑娘的乳名便被叫做“野鸡”,自幼就生得姿容妍秀,性情雅淡。

五岁那年,父母竟相继病故,幸亏姑母邢陈氏好心,将姑娘收领在身边,当作养女抚育。姑娘稍长,便跟姑母学会了一手好针线,裁剪制作,刺绣缝纫,件件皆能,很快成为一个技艺精巧的女缝工。

盆渎村上的人们习惯地叫姑娘为邢家小裁缝,姑娘就这样从了姑父的姓,取名叫畹芬。

一天,昆山知县慕名请邢家小裁缝到府上做衣裳。邢畹芬不敢怠慢,非常认真地给杨知县一家做了几套衣服,试穿无不合身,而且针脚又匀又密。夫人和小姐对邢畹芬有了好感,经杨知县同意,传邢陈氏到府中讲妥,让邢畹芬留在府上,伴随小姐传习女红,并相陪吟读诗书,每月工银从优,绝不当婢女使唤。

不久,碗芬的姑妈又病故,她孤苦伶仃,杨夫人起了垂龄之情,将她收养下来。邢畹芬平常除了和小姐一起穿针引线描龙绣凤外,还跟小姐读了不少诗书,长了许多知识,居然也会吟诗填词。


当时,昆曲在昆山风靡一时,不少宫室绅商、诗人墨客以及纳眷都爱哼上儿句,以显风流高雅,一些情趣相投的士子,还组织了“抽曲”社,冠以“鸣凤”、“肠和”、“芹颂”等社名,逢期相集一堂,吹弹打唱,称之为“做同期”。

颇爱附庸风雅的杨知县,在县衙也组织了一个“玉峰”拍曲社,公事余暇,经常邀约社友在花厅“做同期”。

杨夫人常常带着小姐和邢畹芬坐于屏风后听曲,有时竟也在内堂学唱消遣。知县横笛,夫人击节,小姐和邢畹芬亮嗓放歌。凭邢畹芬的敏慧和天生的金嗓子,备受杨知县的赏识器重,衙内逢有宴会,时常要请邢畹芬唱上几曲。

邢腕芬会唱昆曲的声名渐渐传开,内行评她的唱声珠圆玉润,直似莺啼,送了个雅号给她——圆圆。她恢复原姓,人们就叫她陈圆圆。


二、妙联难诗人

太仓诗人吴伟业崇祯十二年奉召进京,途经昆山时,知县杨永言在马鞍山翠微阁设宴饯别。

酒至兴处,杨永言命寄养在府中的陈圆圆即席演唱昆曲。吴伟业为陈圆圆的声色所动,竟看中了她,意欲收为小妾,带往北京。杨永言看出吴伟业的心思,便巴结趋奉,将陈圆圆荐赠给伟业。

陈圆圆当时只有十六岁,而吴伟业已是三十一岁。一个十多岁的少女,怎么肯甘心嫁给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呢?要是当场表示不愿吧,生恐拂逆知县收养之恩。没奈何,只好跟吴伟业登上官船,扬帆西去。

船到苏州的时侯,陈圆圆想起姑父邢阿宝在苏州一家油坊里当厨师谋生,不如设法摆脱吴伟业回到姑父身边的好。

她想出个办法,对吴伟业说:“我要上岸去见一见姑父。”

吴伟业放她去了。不一会儿,陈圆圆回到船上,推托说:“我姑父知道你是著名诗人,他想出个对联考考你,若能对出,老人家同意将我嫁给你,若是对不出,老人家不同意我随往北京。因此,请你高抬贵手,放我回到姑父身边。”

吴伟业想:一个小小厨师谅必肚里只有油水没有墨水,出出来的对联肯定可以一下答对上,便点头请她出。陈圆圆便将家乡昆山城里有三条桥——酒坊桥、通河桥、无不利桥的桥名出了个上联:

酒坊通河无不利;

吴伟业料想不到会出这种乡俚奇僻的俗语对联,一时竟对答不上。

陈圆圆妙联难倒诗人吴伟业,一笑拜别。可是,吴伟业还不罢休,到了北京后,分别写信向昆山著名学者归庄顾炎武求教,二人也搔首难答,一时传为昆山的绝对。


事隔十多年,吴伟业为了写长诗《圆圆曲》,在顺治六年又来到昆山,搜集和访问有关陈圆圆在昆山的生活情况。

他在归庄陪同下,走访过不少昆山士人,熟悉了昆山城里许多街巷弄堂,忽然想起了当年陈圆圆难倒过他的上联,他用昆山城里的三条弄堂一果老弄、管家弄、东太平弄——联成一语,对出下联:

果老管家东太平。

叫仙人张果老来管家,东家当然太平无事了。

二人附掌大笑,为凑成这副妙联而高兴。这副对联一直流传至今,传为美谈。

三、胭脂美人痣

陈圆圆禀性淡雅质朴,处世随遇而安,衣着朴素洁净。乌黑的头发梳个倭堕酱,不插金戴银;纯正的瓜子脸上,没有脂粉气息。只是左颊上边,生了一颗胭脂美人痣。这颗痣其实是个伤疤的症结,是一个如同半粒米大小的肉瘤疤痕。

陈圆圆为拒绝吴伟业欲纳小妾的事,投身在苏州当厨师的姑父邢阿宝处生活。

经人撺掇,拜金狮巷著名伶工沈天虹为师,结果未及出师就被一家戏班聘去唱戏。

江南繁华之地的苏州,早就有了演戏活动,但直至明朝末年,城里还没一座初具规模的戏院,观众历来都习惯看露天戏,有的在一条敞口大船上演出,称为“卷梢戏”。观众雇一种叫“沙飞”或“牛舌”的船只,环绕在“卷梢”周围看戏。还有一种瓜皮形状的小船往来其间,为观众摆渡接引,这种船就叫“荡湖船”。陈圆圆经常登临演出,每次出场,观众都报以雷动掌声,为她卓绝的嗓子和演技叫好。

但是,盛名之下有时也会遭到麻烦或被作难。


有一次,陈圆圆在虎丘唱“卷梢戏”,日夜两场。日场戏《白兔记》,陈圆圆演李三娘,夜场戏《西厢记》,陈圆圆演红娘。日场戏刚散,陈圆圆正在后舱卸妆,城里有一个官家派家丁和清客来传话,要陈圆圆在晚上到官府去唱堂会。

陈圆圆如去官家,“卷梢戏”夜场势将唱不成。而戏老板的包银早已拿了,怎么能临时变挂?老板拒绝陈圆圆去唱堂会,但得罪了官家,大祸就临头。

陈圆圆最后决定留下唱《西厢记》。才开场,官家的公子就带领一批奴才赶来闹事,就地抓起了碎砖断泥巴石块,满天流星般朝“卷梢戏”船上猛掷狂抛,一场好戏闹得三缸清水六缸浑,演出被迫中断。

官家公子又把恶气发泄在陈圆圆身上,指挥家丁对准她集中掷击,扬言要掷死她才解恨。

陈圆圆姣姣玉体成了众矢之的,一块石子飞来击中左颊,划破了寸余长的口子,整时血流满面,当即痛得她倒在舱板上。幸亏过来两个武生演员,将她抢救出险境,才保全一命。

陈圆圆虽然性命得救,但是脸部的份势很重,即使伤口复愈,脸颇上肯定要留下一条疤痕,美容就此破坏。

她的老师沈天虹闻讯赶来,拿出了珍藏多年的秘方给她敷治。

这秘方还是三国年间东吴王宫里流传下来的。孙权的儿子孙和一次舞剑,失手误伤了他夫人邓氏的面颊,伤口又深又大,鲜血染红绸衫。他连忙派人去请华佗来医治。华佗用一种极其名贵的药——白水獭的脊髓,加入朱砂、琥珀等药材,研制成粉末,敷在伤口上,果然十分灵验,很快就见效。

邓夫人的伤口治愈后,脸颊非但无丝毫疤痕,而且越加显得红白可爱。沈天虹还是十多年前,为医治妻子被湖匪刺伤的脸频,在灵岩山一位高僧那里觅到此药。

他用剩下来的药粉,解了陈圆圆受伤的危急。但是,这药粉因年限过长,已渐失效,敷到受伤的地方后,药力不足,伤势复愈得较缓慢,在增生新肌肉时,伤口收缩成半粒米大小的瘤疤,再也消腐不掉了。

四、落籍

明期有条很苛刻的礼律,士大夫不能正娶青楼妓女。

陈圆圆冷落风尘,跻身“秦淮八艳”之列,沦为卖艺不卖身的南曲艺人。因而没有落籍。

她因赴冒辟疆在虎丘看丹桂之约,被田宏遇发现,用二千两银子将她和另一名歌妓顾寿买进北京。

陈圆圆和顾寿到北京后,被田宏遇送进皇宫,编入宫廷女乐,住在寂寞永巷。

一次,崇祯皇帝接到辽东总兵官吴三桂送来的捷报,奏称他勒师山海关,与进犯界岭口的清兵打了一仗,斩敌数千名,退敌数百里外,这是松山失守以来的第一次胜利。

崇祯见奏心里稍觉高兴,传女乐奏唱。崇祯要会自度词曲和自奏自唱的女乐来伴驾,只有陈圆圆独具条件,便被召至上苑。

崇祯见了这个生有颗胭脂美人痣的昆山姑娘的妙容,情不自禁问:“爱卿何时入宫?”

“已进官月余。”陈圆圆低头回答。

“哦,爱卿莫非就是田国丈所献进宫的女乐?”

“正是。”

“好,爱卿就为朕度曲奏唱。”

陈圆圆一路走来,已经考虑好近日填过的几首词牌,于是选一二首唱了。

崇祯听后说:“爱卿色艺才三绝,占尽人间春枝,堪称百花之魁,一代红妆!”

陈圆圆忙下跪谢恩,转念一想:我虽色、艺、才三绝,可是命薄如纸,深居永巷,何日才能出头?脸上不觉笼罩着一层忧愁之色。

“爱卿再唱。”崇祯命道。

陈圆圆又拨动琴弦唱了一曲。

“爱卿唱出心声,堪称知音。”崇祯打断了陈圆圆的弹唱,长叹说:“朕与你都是薄命人啊!”

崇祯又问起陈圆圆怎样被采选进宫的经过,想收她为嫔妃。谁知陈圆圆将自己的凄凉身世和盘托出,不仅出身寒微,而且在青春岁月里,先是隶籍梨园,继又沦为歌妓,现在则被卖进皇宫当女乐,三大不幸都降在她的身上。

崇祯听了,下旨说:“爱卿年轻可嘉,恩准你落籍从良,可以离宫而去,京中若无依靠,就留在田府。”

陈圆圆连忙谢恩,,却跪在地上不起身,泪如雨下。崇祯问:“爱卿莫非不愿离宫?”原来,陈圆圆想起了另外一个苦难的姐妹顾寿,奏请崇祯也开恩落籍,一起出宫。

崇祯一摆手说:“顾寿也一起离宫从良。”

次月,田宏遇奉旨将二人接回府上。后来吴三桂到田府赴宴,对陈圆圆倾心爱慕,暗中调查清陈圆圆饮赐落籍的经过,才娶为妻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