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外公轶事( 三)

作者:姚启龙

3、路边救人,参加革命

母亲三岁那年,汉江河以东,大洪山西南的丘陵地带,从冬季到第二年夏天,久旱无雨,堰塘干涸。田里歉收,家家户户闹饥荒。杨家岗旁边有一条小河,名叫马集河。河里的鱼虾特别多,乡亲们平时都喜欢下河,捞鱼摸虾沾点荤腥。

外公手巧,他在杨家岗门前的山上砍了一捆山竹,跟吃饭的筷子差不多粗细,截成一尺八寸长的竹棍,再砍一根老刺藤,放在火上烧一下,把皮挎掉,弯曲成一个圈,用野葛藤将交接处扎紧。再把竹棍围绕藤圈编好、拉紧,做成圆形鱼罩。

这天中午,外公手拿鱼罩,肩上斜挎着鱼篓,去了马集河。他下到河里,河水深不过一尺。他从下游往上游走,水清见底,能看得清清楚楚。鱼一般都是藏在水草里,只要有水草的地方,就用鱼罩罩几下,很快,外公就逮了有四五斤鱼。那时候没有电,更别说冰箱了。现逮现吃,多了浪费。

外公回家的途中,经过一道沙沟,山沟旁有一蓬蒿草,老远就看见有一双脚露在外面。外公走近一看,草丛里躺着一个清瘦的中年汉子,旁边有个袋子,里面装着烂被窝、烂衣服,看上去像个叫花子。外公用手探了探那叫花子的鼻孔,还有呼吸,又摸了一下叫花子的手腕,脉搏微弱,人处于昏迷状态。


外公想了想,师父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他放下鱼罩,把叫花子背回家救治,到家后才发现,那叫花子肚子上有枪伤。还好,只是子弹擦伤了肚皮,创口有六七寸长,流血过多,加上饥饿、体力透支,才昏迷了。外公身上沾了一身血迹,他顾不上换,先拿出师父的祖传金疮药,帮那个叫花子把肚子上的伤口敷上药、包扎好。

处理完那个伤者,外公忙着去刨鱼,把最大的一条鲤鱼,有两斤多重,收拾干净,切成几块放进锅里,炖了小半锅鱼汤。约莫过了半个时辰,那伤者醒了。外公盛了一大碗鱼汤,慢慢喂他喝下去,喝完之后,那人缓过劲来。他说了一句多谢恩公救我!还想起身行礼,被外公制止了,你身上有伤,躺着别动。我们这里叫杨家岗,住在这儿的都是穷人。

那个伤者有气无力地补充说道,我姓焦,河南人,老家发大水,逃荒到此,恩公可否看到我的行李袋子?外公从凉床下面把袋子提到床上。过了七八天,老焦的伤基本上好了,他从袋子里的破棉被中拿出来一支驳壳枪,擦拭干净后插在腰间。临行,他告诉外公,他是共产党人,江汉军区的侦查员,遇到外公那天,他被地主民团追杀,遭枪击受伤昏迷,万幸的是被外公救治,才得以康复。

从那时起,外公成了江汉军区的地下交通员,负责收集金龙山周围地区的地主、国民党军队的散兵游勇、民团等武装的人数、枪支弹药、分布情况。外公将搜集的情报交给老焦,后来江汉军区独立旅从此经过,解放了金龙山周围的板凳岗、流水沟、张集、长寿、丰乐等地。

外公所在的杨家岗划归洪山县人民政府管辖,成立了板凳岗区委、区人民政府,葛汗三任区委书记,老焦担任区长。老焦真名叫焦觉民,板凳岗区政府成立后,立即开展清匪反霸和土改工作。外公因为拳脚功夫好,枪法准,在清匪反霸斗争中多次立功,升任区小队副队长。鉴于外公的工作成绩和现实表现,焦区长亲自当他的入党介绍人,那年中秋节前,外公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作者简介

姚启龙,家住湖北省宜城市流水镇马集村,农民。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当过三十一年村官。爱好文学,有诗歌、散文、中短篇小说、纪实文学作品散见于报刋、杂志、微刋等媒体,现为襄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