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师傅娶妻醉酒,洞房新婚夜,徒弟溜进了洞房

01

南宋时期,洞庭君山有一个木匠,人称文本匠。文木匠做得一手好木工,不论是雕缕刻画,还是农业工具,都不在话下。

因为文木匠木工做得好,所以在洞庭君山之一带非常有名气,文木匠因此也积累了不少家私。

可是奇怪,家境不算贫穷,还是比较富裕的文木匠,到四十四五岁了还未娶妻。来给文木匠说媒的,都被文木匠一口回绝。

文木匠不肯娶妻,一方面引起了村民的好奇,以为他患了男人不该有的病症,一方面有不少人为文木匠担心,毕竟他这么多年积累了不少家私,若是不娶妻生产,将来老了家产归谁?病了又有何人照顾?因此,不时有人劝文木匠,若是有病,可及早医治,若是没病,趁自己年轻,赶快娶房媳妇,老了还有所依靠,再不济,也需领养一个孩子,或者收个徒弟。

文木匠听从了热心村民的建议,决心收徒。可是,在当时,木匠是一个低等的职业,被排在“三教九流”之外,很少有人家愿意将自己的子弟去学木匠。由于木匠的地位不高,文木匠有心收徒,急切之间,也很难寻到合适的人选。

02

一年冬天,文木匠到隔壁马员外家做木工,回来之时,发现自家大门前卧着一个男孩,十七八岁年纪,衣衫褴褛,神情憔悴,正在那里索索发抖,显然是经过长途跋涉,饿坏了。

文木匠是个心善之人,见小伙子这番模样,还以为是逃饥荒之人,于是将男孩掺进房内,烧了一碗姜汤,又拿出几个馍,让小男孩吃下,良久,小男孩才缓过神来。

小男孩见了文木匠,倒头就拜,请求文木匠收其为徒。

文木匠问了问小男孩底细,原来这个小男孩姓刘,名记仇,是与君山一湖之隔的巴陵人,父母原本也有几十亩水田,后来被当地一个大户用计巧取豪夺占了去,小男孩无所归依,只得到离巴陵一湖之隔的洞庭君山投靠舅舅,岂料到了君山,打处打听,不见舅舅的下落,于是一路流落至此,来到文木匠房前,又冷又饿,实在走不动,于是就倒下了。

文木匠问了问刘记仇,为何想拜他为师,要知道学木匠是一件苦差事,学成后也被人比瞧不起。

刘记仇告诉文木匠,他都已打听清楚了,知道文木匠是一个好人,他也吃得了苦。

文木匠见刘记仇说得诚恳,身世又可怜,于是动了恻隐之心,收刘记仇为徒。

03

刘记仇在文木匠的教导下,学木工很用心,不出两三年,基本上把文木匠的手艺都学熟了。

文木匠见徒弟如此聪慧,很是欣赏。

一日,师徒俩正坐在院内谈论木工活儿,突然听见屋外有敲门声。刘记仇出门察看,不一会儿,只见刘记仇领进一个妙龄妇人,看样子却像一个逃荒人。

文木匠向来乐善好施,也不责怪刘记仇把生人领进门,反而吩咐刘记仇赶快去厨房给妇人找一点吃的。

妇人吃过茶点,谢过文木匠,对文木匠哭诉道:她的丈夫死了,家里没了男人,又遇大旱,实在无以为生,只能外出逃荒,只要文木匠收留她,给她一口吃的,她就可以为文木匠包揽家务活。

文木匠闻言,有点踌躇,他家只有他与刘记仇两个男人,收留一个妇人在家,不太好吧?不但会招来村民的闲话,也有损他的名声。

刘记仇见师傅迟疑,便对师傅道:师傅,你看这个婶子多可怜,你不如将她收下吧!

文木匠道:收留是不成问题的,只是……,他把心里的疑虑说了出来。

刘记仇道:师傅,不如这样吧,这个婶子没了丈夫,而师傅又没有师娘,师傅不如娶她为妻,这样就名正言顺了。

文木匠看向妇人,妇人点头同意。

04

听说文木匠娶妻,当地村民沸腾了,而又听说娶的是一个外地的逃荒妇人,更是议论纷纷,不少人争相跑来文木匠家观看,想先睹为快。

众人来到文木匠家,妇人沏茶招待。众人见妇人举止得体,言谈不俗,而又仪表不凡,纷纷夸赞文木匠有眼光。于是有人起哄,文木匠一定要举办宴席,热热闹闹一回。

文木匠见拗不过乡亲,于是只得答应,吩咐刘记仇取出银钱,随众乡亲去买酒买肉,准备宴席。

05

过不了几天,宴席准备好了,文木匠穿着大红新郎服,准备与妇人成亲。长这么大了,头一次穿新郎服的文木匠,脸上并无一点喜色,反而有点忧虑。

当众人坐定时,文木匠站在新郎席上,不时在宴席上寻找什么?

这其中,不时有村民来向文木匠敬酒,文木匠都一饮而尽。

当宴席吃到尾声时,文木匠已喝得酩酊大醉,勉强拜了堂,文木匠就被刘记仇扶到新房休息。

众宾客见文木匠醉了,只觉再喝没多大意思,喝了一会儿,也就纷纷散了,各回各家。文木匠家又趋于安静,只剩下醉酒的文木匠,新婚的寡妇,以及徒弟刘记仇。

06

却说刘记仇见屋内只剩下他师徒三人,师傅又喝得烂醉熏熏,于是偷偷地取下一把斧子,藏于怀内,便朝文木匠房内走来。

来到文木匠楼下,只见文木匠屋内灯光摇曳。刘记仇舔开窗户纸,只见文木匠烂醉如泥躺于床上,嚊声如雷,师娘正在翻箱倒柜象在寻找什么东西。

只见师娘找了好久,什么也没找到,一脸地焦急,对着刘记仇的窗外喊道:师弟,进来吧!

刘记仇跃入房内,道:师姐,还未找到么?

妇人道:找遍了屋子,也不见这老头将书藏于何处?

刘记仇在屋内四周打量了一番,突见师傅头下的木枕蹊跷,向妇人努了努嘴。妇人会意,示意刘记仇躲过一旁,自己向文木匠走去。

妇人见文木匠睡得正香,刚想将枕在文木匠头下的木枕取出,只见文木匠翻了个身,头一偏,头又杂杂实实压在木枕上。

妇人无计可施,刘记仇在一旁瞧得焦躁,示意妇人将文木匠“咔嚓”了,顺便递给带来的斧子。

07

妇人接过斧子,正欲向文木匠砍下,只见文木匠长身而起。妇人吓得一哆嗦。文木匠也不理会,向着窗外喊道:师弟,要取自己进来吧!打发两个孩子来送命,算什么本事!

文木匠话音未落,只见窗户窜进一个人来,白净面皮,文文弱弱,手拿一把斧子,在月光下,熠熠发光。

来人进屋,对着文木匠喊道:师哥,你怎么知道我来了。

文木匠道:在救这个妇人时,我就知道你来了,只是还拿捏不准,后来,妇人趁我不在,在院内翻找东西,我更加可以肯定了。

文弱书生道:既然如此,那就将书拿出来吧,我也好有个交待。

原来,文木匠与这个文弱书生是师兄弟,二人当时在鬼谷子手下学艺,这个鬼谷子不知从哪里得到一本《武穆遗书》,被这个文弱书生知道后,屡次想盗取。鬼谷子知道这个徒弟心术不正,于是在去世之前将《武穆遗书》交给文木匠保管,并嘱咐代寻有缘人,而此时文弱书生已被鬼谷子驱逐下山,投靠了元兵。

文弱书生得知鬼谷子去世,胆子又大了起来,猜想《武穆遗书》一定在师兄文木匠这儿,于是带领两个徒弟跟踪至此。文弱书生原本想兵不血刃获得《武穆遗书》,先是让小徒儿刘记仇假装饿倒,骗取文木匠信任,借机寻取《武穆遗书》,后见事情不谐,刘记仇找不到《武穆遗书》,便又让二徒弟翠花假装与文木匠成亲,两人连手找书。岂料,正要得手,却被文木匠识破。

文木匠道:师弟,《武穆遗书》确实是师父交给了我,但也不能落入外族之手。

书生道:此言差矣,识时务者为俊杰,当今朝庭昏庸,弃暗投明才是正道。

文木匠见劝不动书生,拿起木枕道:《武穆遗书》就在其中,有本事就来取吧!

书生见了,也不再答话,提斧就砍。刘记仇与妇人见师父动手,一起围住文木匠。

双拳难敌四手,可怜文木匠为保存《武穆遗书》,眼看就要命丧文弱书生之手。

突闻屋外人声鼎沸,无数乡亲持棍棒而来,原来众乡亲见文木匠醉酒之后,有几个乡亲不放心,来文木匠家中观看,恰巧听到了文弱书生要为鞑子效力,当时村民最恨元兵,烧杀抢掠,于是派人回去报信,众相亲得知,连夜来助文木匠。

文弱书生三人见了,自知难以抵挡,乃抱头鼠窜而去。

08

后来文木匠就率着乡亲,凭借《武穆遗书》,在洞庭湖边阻击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