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竹篮打水一场空,风言风语日如年(二十七)
一九八一年的元旦,经朋友的介绍,我以看黄梅戏为借口,去岭阳与一位女友见面。朋友介绍,这位女性比琳琳大三岁,比我小八岁,也是一位在婚姻上遭受挫折的女性。
那一天,鹅毛大雪,寒风刺骨。
到了岭阳电影院——其实是岭阳公社开会的礼堂。乍一见面,就感觉到这位姑娘多像琳琳小妹啊,她也是苗条而高挑的身材,一条很长的绒毛围巾绕着自己的颈脖,很自然地流泻下来,就像琳琳一样是城市女郎。她鼻梁上架着一付近视眼镜,显得文雅而秀气。
她和我见面后第一句话是:“天这么冷,你也看戏来了?”
我笑了笑说:“我最喜欢看黄梅戏了。”
她抢着去买了两张戏票。我们进了影院,坐下,她说:“我姓曹名叫桂芳,今年24岁,红星村人。”
我也紧接着向她介绍:“我姓郑,名怀忠,今年32岁,郑家庄人。”随后,我紧接着又向她道出了我人生婚姻上的不幸。
桂芳听了我的经历后,她对我深表怜悯与遗憾。同时她也对我倾诉了她在婚姻上的痛苦与不幸。她说:“婚姻的不幸是人生最大的不幸。没有爱情基础和共同语言的婚姻是不攻自破、无法维持的。”
没想到,眼前的这个女性不仅长相姣好,而且像琳琳一样有文化,有思想,有主见。三个多小时的演出,我俩无心观看,谈得非常投机。演出结束后,观众也陆续离开了礼堂,几乎没有人了。我意味深长地问她:“明天还有黄梅戏,你还来吗?”
她也投石问路:“我来,你呢?”
我说:“我最喜欢看黄梅戏,自然会来的。”
我们相视一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演出礼堂。
黄梅戏演了一个星期,这一个星期内,大雪一场接着一场,雪大风大,冷如刀绞。但是,我们每天都步行观看。
我们热情似火,言语默契,可谓一见钟情,相见恨晚。
因为路途不便,各有事务,后来我们便书信交往。她在给我的信中,虽然字句不多,但字字有份量。她客观地分析了我与兰兰失败的婚姻,她说:我、兰兰和琳琳,三人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兰兰应该承担主要责任,其原因是:在丈夫手术后期间,作为妻子应该责无旁贷地照料好,怎么能让一个妙龄少女陪伴自己的丈夫呢?是她在创造这种悲剧的机会。她说:如果我是兰兰,是绝对不会把问题弄到这种地步的。既毁了别人,也害了自己,这又何苦呢?她在信中语重心长地说:我俩都还年轻,我们要珍惜感情,在我俩的身上千万不能再发生类似的事件。要回顾过去,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充满信心,面对未来,我们要携手共创一个新的家庭。
桂芳的书信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的心房,给我的生活带来了生机。又经过一番交往,我们情投意合,于是一阵筹备之后,1981年底,我俩终于举行了婚礼。
婚后,我俩相敬如宾,恩爱如初。我那饱受创伤的心灵得到了抚慰和温暖,我增添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终于又出现了新的生机。
一年后,我们生下一子,取名郑非。顾名思义,来之非常不易,如获至宝,我们夫妻更加恩爱。父母也为此由衷地高兴。父母认为,生男孩,家庭后继有人,看到了希望,整个家庭也为此增添了欢乐的气氛。
但是,家庭的经济是非常困难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我身无分文,家无余粮。亲朋好友也无力相助。我无法给桂芳买时尚的服装,更谈不上披金戴银,就连她的亲戚来了,家里一桌像样的饭菜也无法端得出来招待。还有一些好事者对我冷落,斜视相对。桂芳真诚地对我说:“我不在乎这些,我在乎的是你。只要你对我诚心诚意,再苦再累,我也是心甘情愿的。”
就这样,我们同甘共苦,风雨相伴,心心相印,携手前行。
20多年后,我的儿子又娶妻生子。现在,我们三代同堂,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