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开国初年,一日,皇帝带着嫔妃宫女们在后花园玩乐,拿弹弓射麻雀玩,皇帝生的五大三粗、黝黑壮实,拿弓姿势娴熟,弹无虚发,一看就是练家子。
这时,一位宦官匆匆进来,说张大人有要事禀报,皇帝一听有急事,立马扔了弹弓,挥退嫔妃,速传张大人觐见。
然而听着听着,皇帝的脸渐渐黑如锅底,这老头子汇报的竟全是些鸡毛蒜皮的琐事!
皇帝火了,斥道:“你跟我说有要事,结果就这些鸡毛蒜皮?”
张大人慢条斯理道:“至少比官家打麻雀重要。”
脾气本就火爆的皇帝闻言勃然大怒,抄起一旁的玉斧就用柄狠狠抽张大人的老脸,打飞张大人两颗本就不结实的牙,张大人被打后,默不作声弯腰把地上的牙捡起,揣进兜里。
皇帝看他这番动作,更是气不打一出来:“怎么?你这是要保留证据准备参朕一本吗?”
张大人昂然道,臣当然不敢状告官家,但是史官会把今天发生的一切都记录下来!
皇帝犹如被泼了一盆冷水,霎时冷静下来,发觉自己干了件蠢事,不过他倒也能屈能伸,立马传唤太医,还讪笑着给老臣赔不是,说了不少好话,还赐了他一些财物。
虽然这事后补救还是晚了,史书依旧记载了此事,但也让人看到了这位皇帝知错就改的真性情一面,这位能屈能伸的皇帝就是拥有传奇人生的大宋CEO赵匡胤。
道士:你挑的是两条龙
赵匡胤的父亲是赵弘殷,母亲叫杜氏,赵弘殷加入赵王麾下后,杜氏身为其新婚妻子也离开父母身边,跟随丈夫征战的步伐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
相继夭折了长女长子后,两人于成婚的第十个年头再次喜得贵子,生下了次子赵匡胤,两年后又生下了三子赵匡义。
赵弘殷在军队中征战南北,立下赫赫战功,但家里的担子就全落在杜氏身上,随着丈夫职务不断变迁,杜氏也独自带着两个儿子在王朝更替频繁的乱世中四处奔波。
一次奔波路上,杜氏用担子一前一后挑着两个儿子赶路,路遇一骑驴道士,道士一见母子三人便面露惊喜,高兴地差点从驴背上掉下来。
坐稳身子后,道士指着坐在箩筐里的两兄弟惊呼道:“天下由此定矣!”
见杜氏不明所以,道士接着道:“你肩上挑着的,可是两盘龙啊!”
道士连连摇头感叹,说现如今百姓饱受战乱之苦,都称找不到真龙天子,却没想到一妇人能将两个天子挑在肩上走。
这道士名叫陈抟,号扶摇子,是北宋著名的道教学者,长期举进士不第,便摒弃仕禄功名,醉心道法,云游四海。
陈抟今日夜观天象发现有异,便一路寻来,发现了这坐在箩筐里被母亲挑在肩上的两位小少年,认为两人资质非凡,是真龙天子的气运。
历史证明,他的这句预言当真一语成谶,不过究竟是真神乎其神,还是另有说法,还有待定论。
少年时期的赵匡胤并没展现出任何与真龙天子沾边的潜质,反倒因家境贫寒,又长期漂泊,养成了一身江湖恶习,不爱读书,好赌博打架,且喜结交三教九流的朋友。
弟弟赵匡义则与哥哥相反,自幼性格沉稳,喜欢读书,看着倒是比哥哥更有成才之相。
母亲杜氏是一位开明的慈母,见两个儿子志趣不同,便决定因材施教,对于爱读书的小儿子,杜氏就尽力搜集各种书籍古本送予他,对于看着不学无术的赵匡胤,就先让他娶妻成家,收收身上的野性。
成家后的赵匡胤果然稳重了不少,看着刻苦的弟弟,觉得自己也该有个哥哥的样子,毅然告别母亲妻子外出闯荡,誓要如父亲一般,在这乱世之中打拼出一番事业。
事实证明,不擅长读书的人未必就是啥也不行的废材,赵匡胤进了军队,终于开始了大展拳脚的生涯。
他投靠了汉枢密使郭威的军队,开始征战沙场,后来郭威发动兵变,建立了后周,赵匡胤也因立有战功,在皇宫禁卫军里谋得一份不上不下的职务。
赵匡胤昔日跟江湖三教九流长期打交道养成的一身交际本事在军队里非常适用,他靠着结拜弟兄在部队里的力量越来越大,从寄居人下的小喽啰一路慢慢升上来,从小头目变成被皇帝委以重任的高级将领,再高级结交其他身份地位相似的将领,在禁军中渐渐培养起属于自己的心腹和势力。
到最后禁军从上到下都被赵匡胤安插了自己的势力,进而控制了整个禁军。
哥哥发了迹,自然不会忘了弟弟,赵匡义也加入了哥哥的麾下。
赵匡胤一路加官晋爵,掌握军政大权,但成为皇帝的左膀右臂又如何?始终还是万人之上一人之下,一个野心勃勃的人并不满足止步于此,所以赵匡胤想当皇帝。
黄袍加身的乱世飞龙
960年春节,边境传来紧急军情,辽朝和北汉联军入侵,宰相大急,吓得都来不及核实消息真实性,就赶忙派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
当时京城里其实已经流言四起了,说等着瞧吧,赵匡胤出军之日,就是他自立为天子的那一天。
果不其然,之后果然发生了并不怎么光彩的黄袍加身事件。
那一夜,赵匡胤喝得酩酊大醉,回到帐子里倒头就睡,他睡得挺香,麾下的将士们却是一夜没睡,筹谋着大事。
到了清晨,将士们全副武装地守在赵匡胤帐外,赵匡义进去叫醒了熟睡的哥哥。
将士们见到赵匡胤走出帐子,便齐声高呼:“诸军无主,愿奉太尉为天子!”
赵匡胤睡得迷迷瞪瞪还没反应过来,一件黄袍就已披在了他身上,一众将士齐齐跪拜在地,高呼万岁。
赵匡胤连连推辞,但众人自然不依,赵匡胤无奈只好接了这一重任。
要说赵匡胤是真不知道军中将士在筹谋着推他当皇帝吗,那怎么可能,他不过是揣着明白装糊涂罢了。
毕竟他总不能直接振臂高呼说,将士们,我想当皇帝,我们一起造反吧,这也忒不光彩,被动当皇帝,时机一到顺水推舟便是,这样自己名声也好听点。
说白了这黄袍加身其实就是一场兵变,很多王朝更迭换代都是这么来的,古时候本就是能者得天下,没什么光不光彩之说。
后人之所以说赵匡胤不厚道,主要还是他选的时机不太行。
黄袍加身:是预言成真还是附会之说
时值周世宗柴荣刚驾崩,幼帝继位,皇帝年幼,大权尽数掌握在赵匡胤手中,第一件事就是铲除敌对势力,把老对头贬去了外地,自己全局控制了京城局势。
先帝刚死,留下一对孤儿寡母,赵匡胤带兵出征,路上就发动了兵变,自己当了皇帝,回头反攻京城,从孤儿寡母手中夺得皇位,这一点在后人看来是有点不厚道的。
赵匡胤自己心里也门儿清,他当了皇帝后,也有这种担忧,跟昔日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袒露心声,说当皇帝很苦,他其实不怎么想当。
赵匡胤苦闷地道:“万一我的这些朋友也起来反我,我死了,我的孤儿寡母又该怎么办?”
所以说赵匡胤心里确实比谁都看得明白。
不过要说赵匡胤不厚道,其实也只是单指夺权这一件事,他在其他方面还是挺厚道的。
赵匡胤夺了皇位,按理说前朝幼帝就没有留着的必要了,留着当吉祥物说不定哪一天就有人要打着他的旗号复辟后周,换做一个心狠手辣的皇帝可能就真杀之以绝后患了。
但赵匡胤没有。
他即位后就封小皇帝当了郑王,把小皇帝的母后封为周太后,迁居西京,奉养了一辈子,据传赵匡胤还亲自立下了规矩,所以宋朝历代皇帝也都对后周的皇室后代多有照拂。
赵匡胤当了皇帝,民间就开始流传出各种神乎其神的说法,无不都是指向赵匡胤是真龙天子。
其中就包括杜氏挑俩孩子赶路,遇上道士陈抟说她挑的是两盘真龙。
而且这故事还有了后续,说是某日陈抟骑着小毛驴出游,听说赵匡胤当了皇帝,又高兴地从驴背上栽下来,爬起来欢笑鼓掌,连声说天下从此太平了。
甚至赵匡胤的出身都加上了传奇色彩,说杜氏生下赵匡胤时,赵匡胤身带异香,三天都不散去,他爹赵弘殷还高兴地给起了个小名,叫“香孩儿”。
但其实都是胡扯罢了,哪个婴儿刚从母亲肚子里生出来不都是血水泥泞的,不臭哄哄就不错了,怎么可能还香喷喷呢?
这些不过都是民间及后世的附会之说罢了,就像赵匡胤黄袍加身前,军队里有一号称通晓天文的人,说在天上看到了两个太阳互搏,于是“赵匡胤是天命所归”的说法马上就传遍军营,加强赵匡胤夺权的正当性,其实历来改朝换代,以及草根皇帝即位后基本都会搞这种伎俩,其实都有内幕。
实际上,赵匡胤能推翻后周,建立大宋的真正原因,与当时如走马灯一样更朝换代的乱世,以及赵匡胤的个人才能才是真正联系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