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在山东当地的一个村子里,有一个叫做金香的女子。
金香今年四十三岁,马上就到了半百的年纪。
二十年前她经村里的媒人说亲,嫁给了同村的一个叫做孙连英的人。
原本当时想着这辈子就这样过下去了,可没想到四十多岁的丈夫却移情别恋,和她离了婚。
这在八十年代的农村可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情,孙连英可以不管不顾离开了村里,可她金香却是个要强的女子。
村里人都骂孙连英不是个东西,劝金香好好劝劝丈夫,最好不要离婚。毕竟这个年纪离了婚,就算是能够再嫁人,可着实是苦了孩子。
金香没有听从村里人的建议,他知道丈夫的脾气,只要是他认定的事情九头牛也拉不回来了。
她金香从小就要强,十二岁的时候就跟着爹爹到生产队里挣工分,一个女子挣得比男劳力还要多。
如今日子虽然还是穷困,可总算是没有饿死过人。
离婚的当天她就离开了孙家,什么东西也没有带走,就连两个人唯一的儿子也让丈夫孙连英给带走了。
村里人都站在街上,看着独自一个人从村西头的婆家走到村东头娘家的金香,人人都同情这个性格爽朗、大大咧咧却又这么苦命的女人。
孙连英和金香离婚后,家里一下子变得空空荡荡的,只剩下了金香婆婆一个人。
老伴死的早,金香的婆婆独自拉扯了三个孩子长大成人。
前两年老太太得了脑梗,虽然没有偏瘫,但却落下了个行动不便的病症。
按理说老人生病了,儿子女儿都是要前来照顾的。
可两个女儿每次来了娘家都只是看一看、问一问,从来没有人说留下来伺候几日。
两年多来,老太太的吃喝拉撒都是金香一个人伺候。
老太太为了二人离婚的事几次给自己的儿子下跪磕头,求他不要这么无情。
可儿子孙连英认了死理,啥也不说,离家的时候还一把推开了自己的老娘。
就这一推,直接把老娘给推得彻底瘫痪了。
老太太性子也倔,凌晨的时候一个想不开直接喝了敌敌畏。
邻居田老太太之前一直都是找孙连英的母亲拉呱解闷,早上吃过饭照常来找老太太。
进门就看见堂屋的门开着,里面却传来“叮叮当当”的响动。
进屋一看,发现孙连英的母亲正在床上疼的死去活来,四处扒拉东西。
田老太太一看事情不妙,赶紧喊来了自己的儿子,儿子又喊来了村里的老支书。
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孙家老太太喝农药的事一大早就在村子里传开了。
等到生产队里的医生来了后看了一下,告知大家说孙老太太人不行了。
喝农药的时间太长了,就算是送到医院洗胃也救治不过来了。
院子里此时已经围满了人群,众人一听孙老太太救不活了,叽叽喳喳的开始说道起来了。
“哎,这个老婶子一辈子没有享过福,老了老了儿子媳妇还离婚了,这一下子又自己喝了农药。”
“谁说不是呢,这老妈妈年轻时候就守了寡,你们没见过,困难时期她为了省下来口粮给三个孩子,整整饿了好几天,光喝水不吃饭,差点把自己饿死。”
“我知道,那个时候她一个人当两个老爷们用,硬生生的挣下两个人的工分养家糊口。哎,这是个可怜的人。”
此时老支书从屋子里走了出来,听着大家七嘴八舌的翻起了孙老太太的陈年旧事,便吆喝道:“我说老少爷们,咱都别在这念叨了,该帮忙的留下来帮忙,不帮忙的都回家看孩子去吧。”
众人一听老支书发话了,纷纷都闭口不言,有的人往前几步上去帮忙,有些人则离开了院子。
孙老太太不行了,就需要子女们前来照顾一番,看看老人有没有临终的遗言。
老支书问了一圈人,没有人知道孙连英去了哪里,没有办法联系到他。
既然儿子联系不上,那就先联系女儿女婿吧。于是便安排人前去两个女儿家叫人。
从早上知道事情开始就安排人去叫孙老太太的两个女儿,一直到了中午时分还不见有人前来。
眼看着孙老太太人马上就不行了,再没有家里人前来处理事情,老人可能就要遗憾离世了。
正当众人犯愁的时候,却看到金香端着一碗面条走了进来。
离婚以后这三天,金香这是第一次又来到了婆婆家里。
看着满院子的人忙里忙外,金香意识到婆婆可能出事了。
“大娘婶子,老支书,你们咋都在这?”金香大声问道。
“哦,金香来了,你婆婆,哦不是,这老嫂子一时想不开,喝农药了。”老支书说了一句你婆婆,可又想到两人离婚了,又改口说道。
“啥?这老妈妈因为啥喝药了?”金香着急问道,手里一抖,一碗面条撒了一地。
“哎,大家伙也不知道,猜着应该是因为你和连英的事,想不开了。”老支书抽了一口烟袋说道。
金香没等老支书说完话,慌忙跑进了屋里。
才三天没有见面,屋里面已经是变得不像样子了。
走的时候丈夫孙连英还在家里,金香原本以为他就算是再狠心,也不能不照顾老娘。
可她没想到这个男人这么狠心,竟然撂下行动不方便的老娘独自潇洒快活去了。
金香望着床上躺着的婆婆,嘴巴一张一合的,眼看着是进气少、出气多了。
老支书跟在后面,看着金香走到床边,他则招呼众人回到院子里等着。
此时没有办法,只能靠着这个女子来处理后事了。
可众人还没有站稳脚跟,就听到屋里的金香大声喊道:“老妈妈,你这是干个啥!”
“你真有本事啊,还喝农药!你要死就死的敞敞亮亮的,你这样子是死给谁看呢!”
众人听着屋里面的吼叫声,有人想着进去劝劝,毕竟人要死了,不能再这么嚷她。
可老支书却拦住了众人,金香的性格她知道,乱了分寸的事情她不会做。
“老支书,老妈妈人都不行了,咋没有人去通知那两个好闺女?”突然金香从屋里走了出来喊道。
“通知了,哎,谁知道咋回事,到现在也没有个人来。”老支书无奈的说道。
“麻辣隔壁,老妈妈不能动的时候她俩就这样,现在老妈妈都这样了她俩还在家里躲着不来,难道说这俩人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人都这样了,老支书,这寿衣也没穿、棺材也没有,你们就是这样操办事情的?”金香生气的说道。
众人一听顿时有些不高兴了,都是来帮忙的,不是来挨骂的。
“金香啊,你看看这个家还有啥,寿衣、棺材、纸钱这些不都是应该子女操办好的吗?现在这三个人都不在身边,你让叔再有本事也做不了这个主啊。”老支书说道。
“我跟你过去问问老嫂子有啥交代的没,好的时候老嫂子也是个明白人,上了年纪了,她应该有所准备。”老支书又说道
金香听完和老支书一块又走进了屋里。
“老嫂子,你还有啥交代的没?金香在旁边,你说说俺俩听听。”老支书问道。
孙老太太此时已经有些半昏迷状态了,眼睛紧闭,张了张嘴却发不出声音。
老支书把耳朵靠近孙老太太的嘴边,边听便点头:“恩,好,我知道了老嫂子。”
听着听着,老支书落下了泪来。
金香见状问老支书老太太说的啥,老支书却摇了摇头。
“老嫂子说她不死,交代的事不能说。”老支书说着又落了眼泪。
“不过,不过她说了,在米缸里她藏着一百八十块钱,她死了后不让停尸,买个草席子直接埋了。”老支书说着说着哇哇的哭了起来。
“啥?这是闺女儿子都不愿麻烦,直接裹个席子埋了?”
“老妈妈就是偏心,到死都偏心,活着的时候受罪,死了也死的窝囊!自古以来哪家老人死了不都是儿子跪棚女儿哭丧,她这算个啥!”
“老支书,这事我不管了,我现在啥也不是,老妈妈也没有给我交代的话,我在这操这个心算个啥!”说着金香便头也不回的离开了屋子。
老支书张了张嘴,想要喊住金香,却还是没有说话。
到了傍晚的时候,孙老太太咽气了。
满院子的人,没有一句哭声。
帮忙的几个上了年纪的人都心有感叹,人到了这个时候如果死了都没有人哭一声,可真是死的太冷清了。
老人们常说,人上了年纪后就会比较怕死。
怕的不是死,而是怕的死后无人问津。
想必孙老太太死的时候,心里也是这么的难过吧。
次日早上,来孙老太太家里帮忙的男男女女都来到了家里。
按照规矩,村里人忙活着做了几桌子饭菜,招待前来帮忙的人。
金香也来了,别管是前儿媳的身份还是一个村子里的晚辈,按照礼节她都应该前来帮忙。
看着冷冷清清的屋子里,金香几次都想着上前帮着操办丧事,却被老支书劝了回来。
他说:“闺女,你听叔的,按照礼节,你已经不是这个家的人了,不能再做这些事了。不但不合乎规矩,这是丧事也是大事,你要是做的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到时候孙家的两个女子还要找你的麻烦事的。”
“你跟着村里来帮忙的人,坐下去吃点饭吧。”
等到众人吃过席,老支书见所有人都到齐了,就是不见孙老太太的两个女儿和女婿。
老支书又赶紧派人给两个闺女送信,说:“告诉她们,她们的老娘死了,再不来就不用做人了。”
过了三个时辰,众人这才见到两个闺女慢慢悠悠的来到了孙老太太的家里。
让众人惊呆下巴的是,两个女儿来了后,只是跪下哭了几声,烧了点纸钱。
然后没有等人扶她们,她们便自己起身站了起来。
众人本以为两个闺女见到自己的娘死了,总得哭个一会吧,可没想到哭了几声就没有了声音。
看着两个闺女不哭了,反而在屋子里四处翻找什么。
老支书见状便问二人在找什么,却听老大说:“俺娘之前手里有个金疙瘩,说是俺老奶奶传给她的,那个金疙瘩你知道放在哪里了没,叔?”
老支书愣了愣,心里顿时想骂人:“麻辣隔壁的,你娘死了你不哭娘,你还在这里问我要东西!”
“你娘没有交代,你们找找看,不过我可以发誓,这里的外人都没有碰过你家里的东西。”老支书说道。
二人见问不出来啥,只好搬个凳子坐在了一边。
按照孙老太太的遗愿,本来要用草席子裹着下葬。
可老支书以及村里的明事理的人都不愿意,说是看着孙老太太可怜,众人便家家户户凑钱给孙老太太买了一口寿材。
按理说女儿来了,应该让女儿女婿出钱。
可他之前也问过孙老太太的两个女儿,说你娘的遗言是用个草席子裹着埋了,叔觉得这样不合适,怎么也得让老嫂子有个棺材板啊。
可两个女儿却说既然是她娘的遗言,就按照遗言办吧。
老二跟着说最近她家里盖房子,钱用的差不多了,手里头也不宽敞,就这样办就算了。
等到棺材拉回来了,两个女儿却说老支书多管闲事,好人都让他们做了,却让她们丢了面子。
看着这两个不孝顺的闺女,老支书气的就要上前打人,还好众人及时拉住了老支书。
就在众人准备抬棺起身的时候,老支书突然想起来还没有定好摔盆的人呢。
他赶紧将孙家的两个女儿叫到身前,问:“按照道理说女人不能摔盆,可找不到你弟弟的人,你们商量下看看谁来摔盆?”
两个女儿也是猛然想起来还有摔盆这件事情,当下便纷纷说自己来摔。
这里讲下:农村一般老人过世都是有儿子的儿子摔盆,儿子不在了就是孙子摔盆;如果没有儿子也可以让自家的侄子来摔,不过谁摔了就可以继承老人的遗产。
这孙家儿子不在,孙子也给带走了,又没有侄儿,只能让两个女儿来摔盆了。
老支书看着刚才还没有人愿意出钱买棺材的二人,现在快要为了摔盆继承遗产打起来了。
最后只好出了一个让二人抽木棍的方式,来决定了摔盆的人。
大女儿抽到了长的木棍,就由大女儿来摔盆。
本来是个落泪的事,看着二人的滑稽样子,反而让众人嘲笑了一番。
哎,好也罢,坏也罢,人死灯灭,入土为安了后,此事也就算是办完了。
孙老太太下葬后,众人便纷纷回了村里。
孙家的两个女儿连家都愿意回,直接从地里就回了自己的家。
这事让村里的老少爷们着实又嘲笑了一番。
哭坟的时候,两个女儿就不怎么哭,和蚊子声似的勉强能够听到。
反而跟着帮忙的金香长跪不起,她不能哭娘,只能哭婶子。
她也不能放声大哭,这种事她不能抢了两个曾经的大姑姐的风头。
到了夜晚,已经是夜深人静的时候。
众人忙活了一天也都累了,大部分人都是早早吃了晚饭就睡了。
可到半夜之时,众人却听到了有人撕心裂肺的哭娘的声音。
孙老太太家的祖坟离着村子不远,祖坟的对面正好是一堵墙,跪在坟前哭,声音便放大了数倍。
半夜醒来的人也纳闷,今日就孙老太太下葬了,哭坟的两个女儿都是勉强应付事儿。
这会又是谁在哭娘,而且声音哭的这么撕心裂肺,夜里听来让人不免觉得伤心又感叹。
此时在孙老太太的坟前,跪着的正是被她儿子抛弃的儿媳妇金香。
站在金香后面的是老支书,此时看着痛哭的金香,听着话音也忍不住泪流满面,手里点燃的一袋烟也快要自己燃烧尽了。
原来傍晚的时候,金香来到了老支书的家里。
她拿出来一沓钱,说今天大家兑钱给孙老太太买的棺材,大伙都不容易,不能让大家出了力还再出一份钱。
她自己从娘家爹那里借来了几百块钱,让老支书把钱还给大家。
老支书死活不愿意,他知道金香的爹娘过得也不如意,这几百块钱怕是金香爹给自己准备的棺材本。
可金香直接给老支书跪下说:“叔,俺的性格你知道,俺没有文化认死理,可俺明白啥是做人。”
“今天你怕两个大姑姐难看,大闹起来再让俺受了委屈,俺谢谢你。你不让俺操办丧事,也不让俺哭坟,俺都依了你。”
“可是啊叔,就算是他孙连英不要俺了,俺和这个家没有任何关系了,可这也改变不了俺喊了婆婆二十多年娘的这件事实。”
“叔,你把这钱收着,这事办完了,钱俺来出,大姑姐不再眼前也不知道这件事,不会惹事。”
老支书看着跪在地上的金香,一把将她拉了起来。
“你这孩子,你咋这么犟呢!你婆婆是娘,你爹就不是爹了!这是你爹的棺材本!”老支书不忍心的轻声说道。
“叔,俺爹百年后俺可以正大光明的送他,这钱用了,俺就去县城里打工去,就算是累死,俺也不能让俺爹赔了这棺材本!”
老支书拗不过她,只好答应收下了钱。
看着脸前可怜的人,老支书停顿了一下,又对着金香说道:“闺女,本来答应老嫂子的事,说等过了一百天后再给你说。毕竟一百天内,按照礼节你大姑姐肯定是要来烧纸钱的。”
“今日看到她俩这不孝顺的模样,又听到你这一声声叔喊着,你直叫的叔心里发酸,哎!”老支书说着留下了眼泪,撇过头他擦了一下脸颊接着说道。
“哎,你婆婆没有看错你。”
“她和我说,等过了一百天后我再告诉你。家里面的地窖里有一个罐子,藏在地窖的一个夹层里。她说只要是和你说,你就会知道。”
“俺知道,那个夹层是俺和婆婆当时一块挖的,为的是防止渗水。”金香说道
“那个罐子里有房子的地契,还有一块祖传的金疙瘩,都是留给你的。”
“她知道自己的三个孩子都没有良心,要不是你这些年精心伺候,也许她早就死了。”
“老嫂子最后一句话是:这些年苦了香儿了,她从小没有娘,是个可怜人,来到俺家后也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没吃没喝的,委屈了孩子。”
金香听到这里,顿时忍不住大声哭了起来:“大叔,你别说了,你别说了...”
此时看着金香跪在坟前,哭着说道:“娘啊,你还记得不,俺二十一岁来了你家,你第一句话就是说:闺女啊,俺家穷,你多担待。你从小没有娘疼,你来了家里俺把你当闺女待。”
“结婚的时候家里穷,连床新被子都没有。俺就是开玩笑和你说了一嘴,你却记在了心里。你瞒着俺偷偷的卖了两次血,给俺做了两床新被褥。俺知道好几天睡不好,心疼的俺偷偷哭了好几次。”
“娘啊,你别怪俺,你走了俺不能为你守孝,只能大半夜的来这里哭上一次亲娘!”
“俺心里也苦,这二十一岁进家,四十三岁又被赶出了家,娘啊,咱咋都这么命苦啊!”
老支书怕金香哭伤了身子,便上前拉她。
金香哭着站起来,说道:“叔,俺没有家了,也彻底没有娘了!”
老支书听着这话眼睛又是一酸,忍不住跟着落下了泪来。
(本篇故事为民间故事,内容纯为虚构,图片全部为网络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