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老鳖那些趣事
文 | 刘甲凡
早些年,我们村东的沁水河及周边的水渠和大湾里,鱼、鳖、虾、蟹有几十种之多。这其中当属老鳖最狡猾,想捉到它极不容易,以至于说起某个人心眼特多的当口,就会说他“比鳖都精”。用老鳖炖汤特别鲜美,那些物质贫乏的年月,我们为了捉一只老鳖解解馋,真可谓下足了功夫,也因此留下好多有趣的故事。
老鳖没有牙,但上下颚却异常坚硬,咬合力极强。非但如此,还俗有“不打雷不松口”的天性,让人轻易不敢对它下手。要想捉住它,都是快速地把它翻个底朝天,用大拇指和食指猛地一下掐住它的“嵌(方言音,两条后腿根部)”,它才肯老老实实就范。平日里,当某个人做坏事的把柄被别人掌握了,就会被说成是“掐住嵌了”。
有一年夏天,村里的年轻人曰树捉到一只约二斤的老鳖。他用线绳绑住老鳖的后腿,就像遛狗一样牵着在街头炫耀,引得一大群人围着看热闹。他的堂兄曰升觉得挺好玩,就凑上去用手撩拨。他先是蜷起手指在老鳖的壳儿上弹崩,弹了一会儿觉得不过瘾,就对着老鳖缩在壳里的脑袋“嘣、嘣”弹了起来。三五下过后,大概是把老鳖弹痛了,那老鳖猛地一伸脖子,一口咬在他的手指上。这一下可不得了,他使劲一甩没甩掉,鲜血立马就顺着手指往下淌,痛得他“嗷嗷”直叫唤。曰树一看急眼了,就找来一支铜锅烟袋,用烟袋锅一个劲地敲打老鳖的脑袋。可任你怎么打,老鳖闭着眼就是不松口。
这下子让围着看热闹的乐翻了天,七嘴八舌地嚷嚷开了:“等着吧,老鳖咬人——不打雷不松口。”我那个外号叫“淘气”的堂叔,还出了个馊主意捉弄他:“被老鳖咬了,要想让它松口,除非大声学驴叫。”也真是痛得急眼了,曰升信以为真,居然扯起嗓门,“嗷嗷”学驴叫起来。可这些把戏根本不顶用,老鳖始终是闭着眼不松口,硬是把曰升痛得号啕大哭起来。
俗话说“姜还是老的辣”,小爷爷听说后赶过来,立马用火镰打火点燃火捻,烧老鳖的尾巴,这才让老鳖松开了嘴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就这么着,“老鳖咬人——不打雷不松口”,在我们村算是坐实了。
上世纪80年代,《文摘报》上曾发表过一篇文章,说是有个人喝醉了酒,回家的路上一头栽倒在池塘边,好一番呕吐,然后就沉沉地睡过去了。等他醒来一看惊呆了,几十只老鳖吃了他的呕吐物也都醉了,趴在池塘边上一动不动。他急火火收拢起来带回家,卖给饭店,因此发了一笔小财。这本来是个传闻,可我们村有个伙计却把这事当真了,还差点因此丢了性命。
有一回,他到邻村妹妹家喝外甥结婚的喜酒。因为他是舅舅,坐的是一客的席位,陪客的就一门心思让他吃饱喝足。他本来酒量不大,再加上盛情难却,不知不觉喝得多了。回家的时候,他谢绝了妹妹家安排人送他,自己推着自行车踉踉跄跄往回走。离村子不远了,酒劲越发涌了上来,就想在路边找个地方迷糊一阵子。当他看到前面不远就是村北的大湾时,陡然间想起了那个醉鳖的传闻,也做起了发财梦,坚持着来到大湾跟前,一下子扑倒在岸边,大口大口呕吐起来。也是喝得太多了,吐了一回就迷迷糊糊睡过去了。因为心里实在不好受,就不停地翻过来滚过去,最后居然滚进了大湾里。好在大湾靠岸边的水不深,他的头又刚好露在水面上,才没有丢了性命。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村里人下地干活走到这里,远远看见有一辆自行车扔在路中央,就赶忙跑过去一看究竟。等走到近前一听,水里有动静,探头一看,发现水里躺着一个人,只有头部露在水面上,就赶忙七手八脚把他拖上了岸。当他醉眼蒙眬地看到跟前围着好多邻居时,就急火火地嚷嚷起来:“快,看看有没有老鳖喝醉了!”
他这一番“神操作”,可真是“屎壳郎掉进粪坑里——臭大了”。捉鳖不成自己反倒先当了“老鳖”,一下子在村里传扬开了,以至于成了“名扬乡里”的经典。再后来,这故事还登上了《故事会》。
说起老鳖,我们家乡还有一句与其相关的常用俗语——“挣钱好比驴上树,花钱好比鳖刷湾”。这句话源于老鳖的一种生活习性,每当夏天中午天气最闷热的当口,老鳖就会沿着大湾的水面,“唰、唰”飞快地转着圈撒欢,我们通常把这叫作“老鳖刷湾”。同时也预示着,天气离下大雨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