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棒槌坟

2022年07月05日00:00:07 故事 1444

襄阳岘山历史悠久,无数文人墨客在此造访,随处可见文物古迹。这里不光有杜甫王叔和的衣冠冢,更埋着不少达官贵人,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片古墓群。

在这些古墓之中,有一座不起眼不知名的坟头,墓碑早已湮灭,却留下了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名叫棒槌坟。

民间故事:棒槌坟 - 天天要闻

相传,明朝时,南漳县有一户姓谢的人家,家境贫寒,没有耕地,只好以卖棒槌为生来养家糊口,人称“谢棒槌”。

这一年清明节,谢棒槌装了一小车棒槌去襄阳府城贩卖,因路远,累得满头大汗,路过观音阁的时候上陡坡,怎样用劲也推不上去。

正在谢棒槌着急的时候,恰好在朝廷当官的徐尚书回乡扫墓路过这里。

徐尚书是个清官,回到家乡为了不扰民,没和任何人打招呼,一不骑马坐轿,二不带随从,穿着麻布粗衣,打扮如同乡下人一样。

谢棒槌有眼不识泰山,真以为他就是个乡下老头,大声喊道:“老哥,麻烦请你搭把手,帮我把车拉上坡。”

民间故事:棒槌坟 - 天天要闻

徐尚书是个厚道人,想到大家都是乡里乡亲,一口答应下来,连忙过去帮忙拉车,不但翻过了观音阁,还顺路拉到了城门口。

然而,徐尚书毕竟年已六旬,平日里养尊处优,哪里干过这种粗活,眼看到了城门口,已经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两腿发软。

谢棒槌连声感谢,拉着这位“老哥哥”坐在路边休息,一边喝水,一边闲聊,没想到越谈越投机,两人相见恨晚。

徐尚书心想:“自己年已花甲,在朝中位居正二品,谁人不恭恭敬敬喊一声‘徐老’,今天第一次有人喊自己老哥,实在有趣。”

徐尚书问道:“既然你喊我一声老哥,我也喊你一声老弟,不知你年龄多大,家住何地,屋里头都还有谁?”

民间故事:棒槌坟 - 天天要闻

谢棒槌挠挠头,不好意思地说道:“不瞒老哥,我今年四十出头,家住宜城谢家湾,屋里上有六十岁的老母亲,还有妻子和几个孩子,因没地耕种,只好做棒槌养家糊口。大家都叫我谢棒槌。”

徐尚书笑出了声,觉得此人虽然只是一介平民,但为人勤劳朴实,忠诚本分,有心和他结拜兄弟。

徐尚书说:“这样吧,我家就在附近,不如到我家串个门,休息一下再走。”

谢棒槌说:“感谢老哥,不过家里老小还等着我卖了这车棒槌,买米下锅,等下次有机会,我专门来看你!”

民间故事:棒槌坟 - 天天要闻

徐尚书:“择日不如撞日,不就是卖棒槌买米吗?我家里有米,可以给你几斗,”

谢棒槌连连摆手,“那可不行,咱一不沾亲,二不带故,怎能给您老哥增添麻烦。”

徐尚书说:“这好办呀,我和你结拜个异姓兄弟,不就成了一家人了吗?”

话说到这份上,谢棒槌也只能点点头,推着小车跟随徐尚书往家走了。

到家后,徐尚书安排家人斩鸡头,烧黄纸,两人跪在院子里结拜为兄弟,徐尚书花钱买下了所有的棒槌,而后在小车上装满米面粮油,以及布匹衣服。

民间故事:棒槌坟 - 天天要闻

谢棒槌千言万谢,徐尚书又说:“记着,下个月初八是我的生日,到那天你来给我祝寿,来时什么礼物都不要带,就推一车棒槌来,千万不要忘记。”

到了下个月初八那一天,徐尚书家张灯结彩,车水马龙门庭若市,州、府、县官员,以及乡绅名流都带着贺礼前来拜寿。

客厅里宾客满座,喜气洋洋。可是,时已近午,还不见开席,谁也不知是怎么回事,有的人议论纷纷,猜测还有贵客未到。

正在这时,徐尚书走进客厅,抱歉地说:“对不起,让大家久等了,我还有个弟弟未曾赶到,我到外面去迎接他一下。”

大家听了都感到很惊奇,从来没听说徐尚书还有个弟弟,不少人也跟着走了出来,看看他这个弟弟是什么样的大人物。

徐尚书站在巷子口向城外张望,不一会儿,听到小车吱哽吱哽的响声,由远及近,只见一个推了满满一车棒槌的人向这里走来。

民间故事:棒槌坟 - 天天要闻

徐尚书连忙迎过去,走上前帮忙拉小车,说说笑笑往回走。

进了家门,徐尚书大声宣布,“客齐,开席。”

众目睽睽之下,徐尚书把谢棒槌拉进客座,恭恭敬敬地让在上宾的座位,亲自为他添酒夹菜。看得众人啧啧称奇。

酒宴结束之后,趁着大家还没离去,徐尚书拉着谢棒槌站在院子里说:

“诸位亲朋好友,这是我认下的弟弟,他路途远,来得晚,没有什么贵重礼物可赠送,可还是推来一小车棒槌,作为我的寿礼,我心里十分高兴。借这个机会,大家临走的时候,每人拿一个棒槌,算作留念。”

徐尚书身为朝廷大员,他的话谁敢不听。大家不看僧面看佛面,纷纷解囊掏银子,以上百倍的价格拿走了一根棒槌。转眼的工夫,棒槌一扫而空。

谢棒槌看着小车上堆满的银子,眼睛都直了,不停地感谢徐尚书,这个人情太大了,自己一辈子都还不起。

民间故事:棒槌坟 - 天天要闻

徐尚书笑道:“你是我兄弟,沾点光还不是天经地义。一家人别说两家话。”

就这样,谢棒槌成了徐尚书的兄弟,从此一步登天,再也没人小看他了。死后埋在岘山,因他是个卖棒槌的,所以,后来人们就把他的坟称为“棒槌坟”。

编者语:

老百姓大多心地善良,就是想吃饱肚子,过太平日子。如果老爷们能够秉公办案,不偏不倚,不作践穷人,怎么就不能青史留名呢?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简单。

故事分类资讯推荐

民间故事(瞎子摸骨) - 天天要闻

民间故事(瞎子摸骨)

陈干看着手里的玉佩叹了口气,这是他当初送给未婚妻林可儿的定亲信物,陈家败落后,林家嫌弃他穷,退了婚事,这玉佩也送还了回来,他一直没舍得典当,如今家里就剩这么一个值钱的物件,他打算典卖了作为赶考的路费。
母亲走后,我摘下给她买的耳环,大嫂面露讥讽,三天后她更不淡定 - 天天要闻

母亲走后,我摘下给她买的耳环,大嫂面露讥讽,三天后她更不淡定

母亲走后,我摘下给她买的耳环,大嫂面露讥讽,三天后她更不淡定1.母亲走的那天,天空灰蒙蒙的,像是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纱布,压抑得人喘不过气。我跪在灵堂前,泪水模糊了视线,耳边回荡着亲戚们断断续续的哭声,心里却空荡荡的,像被人掏空了一般。母亲走得很突然,突发脑溢血,抢救无效。
女主管喝醉了,爬上了我的车,说道,我们去宾馆。 - 天天要闻

女主管喝醉了,爬上了我的车,说道,我们去宾馆。

张鸿蓄着一头乌黑的短发,眼神中带着些许郁郁寡欢,他站在这座繁华都市的边缘,独自望着远方林立的高楼。每一天,他就像无数城市里的普通职员一样,重复着简单枯燥的工作内容。这一天也不例外,他按时走进了那间已经有些陈旧的写字楼,坐进自己格子间的角落。“张鸿,这份文件你检查过了吗?
父亲去世,大伯带全家要钱,我拗不过去厨房拿钱,大伯慌忙离开 - 天天要闻

父亲去世,大伯带全家要钱,我拗不过去厨房拿钱,大伯慌忙离开

原创文章,全网首发,严禁搬运,搬运必维权。故事来源于生活,进行润色、编辑处理,请理性阅读。父亲去世的消息像一颗重磅炸弹,震得我们家四壁生寒。我站在客厅的窗前,看着窗外的雨丝,心里一片凄凉。突然,门铃响起,我打开门,只见大伯一家站在门外,脸上带着勉强的笑容。
公公住院,妻子请假医院陪床,提前回家,却看到丈夫慌张去倒垃圾 - 天天要闻

公公住院,妻子请假医院陪床,提前回家,却看到丈夫慌张去倒垃圾

医院外的疑云:当陪伴与疑惑交织在一个普通的周末,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客厅的地板上,本应是温馨宁静的午后,但对于小芸来说,却是一场情感的风暴即将来临的预兆。小芸的公公因为一场突发的疾病住进了医院,作为孝顺的儿媳,她毫不犹豫地请了长假,每日在医院里悉心照料。
78年我去当兵,给女同桌写信两年没回信,退伍后去找她才发现真相 - 天天要闻

78年我去当兵,给女同桌写信两年没回信,退伍后去找她才发现真相

头条改版后新增广告解锁,广告开始5秒后用您发财的小手点击右上角关闭,即可继续阅读【本内容为虚构小故事,请理性阅读,切勿对号入座】1978年的秋季我刚进入高中就读,一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是满园漂亮的秋海棠,青红相间,煞是好看,正当我四处张望时,一个清秀的女孩从我身边走过,微风吹拂着她的
刚做完流产手术,婆婆做了辣子鸡和水煮鱼,父母连夜赶来接我回家 - 天天要闻

刚做完流产手术,婆婆做了辣子鸡和水煮鱼,父母连夜赶来接我回家

小雨靠在出租车的后座上,脸色苍白,疲惫不堪。一年前,她和小李满心欢喜地步入婚姻的殿堂,两个人憧憬着未来的美好生活。谁知这一年,幸福的生活却出现了意外的波折。小雨患上了妊娠相关的并发症,医生告诉她必须尽快手术,以免对生命造成威胁。术后,她需要好好休养,心和身体都需要时间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