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北宋黄佑年间,梓州府有一个名叫梁大有的木匠。梁大有的祖上是木匠世家,靠着经营棺材铺,积累了不少钱财。到了梁大有这一辈,良田百亩、宅院十多处,可谓是梓州府名副其实的富户。
正所谓知子莫如父,梁大有的父亲王老汉,知道儿子憨厚愚钝,日后恐怕遭人算计,于是早早给他定下一门亲事。女方是梓州府一个老秀才的女儿名叫翠花,当时两家定亲的时候,翠花和梁大有不过七八岁,两家商议等孩子成年之后再完婚。
谁知天不随人愿,就在梁大有十七岁那年,梁老汉因病去世,自那以后,万贯家财全部交由梁大有打理。渐渐地,梁大有身边开始聚集了一些狐朋狗友,那些人骗吃骗喝,带着梁大有吃喝嫖赌,希望能够从梁大有身上多捞些油水。
翠花的父亲见女儿已经长大成人,便来梁家商定婚期。梁大有见到未来岳父之后,非但没有热情招待,反而是冷眼旁观。梁大有此时已经有了退婚的想法,他之所以有这样的打算,是出于两方面考虑,第一、他身边朋友的妻子都是娇艳妩媚,而翠花当时长得五大三粗,且皮肤黝黑相当丑陋,梁大有感觉如果娶这样的女子为妻,将来在朋友面前抬不起头。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翠花家一贫如洗,翠花的母亲染病在床,可以说自己娶了翠花之后,非但得不到什么陪嫁的嫁妆,还要倒贴翠花家不少银两。最后梁大有下定决心,毁了和翠花的婚约,并将自己之前送的彩礼要回。
在那之后,梁大有经朋友介绍,认识了一个名叫周媚娘的寡妇。周媚娘的丈夫是个樵夫,后来不慎坠崖身亡,自那以后周媚娘便寡居家中。周媚娘风姿绰约,妩媚动人,深得梁大有的喜爱。在众位好友的撮合之下,梁大有和周媚娘定下婚事。
梁大有家隔壁住着石匠丁老汉一家,丁老汉和梁大有的父亲关系甚密,梁大有平日对丁老汉也颇为敬重。丁老汉得知梁大有推掉和翠花的婚事,反而要另娶周寡妇,丁老汉找到梁大有说道:“孩子,你这事办的可不对,翠花那么好的姑娘,你怎么能说悔婚就悔婚呢。”
梁大有不以为然地说道:“三条腿的蛤蟆不好找,两条腿的媳妇遍地都是,人活一世最主要图个开心,我可不希望整日对着一个丑八怪过活。”丁老汉辩驳说道:“翠花出生在书香世家,知书达礼...”
梁大有不耐烦地说道:“你既然那么喜欢翠花,你娶她好了,我已经和周媚娘定下婚约,过两天等着喝喜酒便是了。”说罢,梁大有扬长而去,留丁老汉在原地气得直哆嗦。到了梁大有和周媚娘成亲的那天,半个梓州府都轰动了,唯有丁老汉没有到场,在家不停地抽闷烟。
丁老汉喃喃地说道:“大有这孩子不听劝,炕上养虎,看来命不久矣!”到了入夜之后,宾朋陆续散去,梁大有这才兴致勃勃走进洞房。约莫到了三更时分,只听得梁大有一声惨叫,随后便是周媚娘抽抽搭搭的哭声。
乡邻们听见动静,急忙到梁大有家查看,丁老汉也急匆匆赶了过去。众人只见梁大有直挺挺躺在床上,早已气绝多时。众人问周媚娘发生了何事,周媚娘只道是方才两人正在云雨,不知为何梁大有惨叫一声便死了。
丁老汉知道,梁大有的死并非周媚娘说的那么简单。因为闹出了命案,地保请来了仵作验尸,仵作仔细查验了一遍之后,并没有发现什么异常,就在仵作就要离开之时,意外发现梁大有发髻处有些血痕。仵作解开梁大有的发髻之后,竟发现他头颅上竟钉了一枚铁钉。
众人皆是惊诧不已,周媚娘被带到县衙审问。大刑之下,周媚娘只好招认,是她在交杯酒中事先投毒,等梁大有昏倒之后,周媚娘再用铁钉将梁大有钉死,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霸占梁家田产。原以为案子这样就完了,丁老汉又提供了一条新的证据,牵出了另外一个命案。
原来,丁老汉在一次上山采石时,看到周媚娘和铁匠刁二在后山幽会,在那之后不久,周媚娘的丈夫便意外坠崖身亡,所以丁老汉推测,想必那周媚娘前夫的死,也是被他们谋害致死。县令根据丁老汉提供的线索,将铁匠刁二抓获归案,刁二以为自己案发了,到了县衙之后还没问话便全部招供了。
原来,那铁匠刁二和周媚娘自幼相识,只可惜后来各自组建了家庭。周媚娘嫁给樵夫之后,日子过得并不幸福,一来二往便和刁二鬼混到一起。后来樵夫发现了周媚娘的丑事,准备到县衙告发,结果被刁二和周媚娘联手害死,然后扔下悬崖制造意外身故的假相。
再后来,刁二出了一个计谋,他让周媚娘嫁给梁大有,然后借机将梁大有害死。这样梁家的田产就全归周媚娘所有。两人的计划是,到时周媚娘将所有田产变卖,然后两人远走高飞,不曾想最后事迹败露,双双被捕入狱。
自古奸情出人命,丁老汉正是因为看到周媚娘不守妇道,他担心梁大有迟早有一天和樵夫一样的下场,所以说梁大有娶周媚娘是“炕上养虎,命难久矣。”案件查明之后,刁二和周媚娘被凌迟处死,梁大有的家产因无人继承,被抄没充公。梁家几代人的家业,就这样毁之一旦。
值得一提的是,翠花后来嫁给了一个穷书生,两人婚后相濡以沫,十分恩爱。又过了数年,那书生考中状元,翠花为他生了五个儿子,后来那五个儿子全部登科及第,翠花活到九十八岁才无疾而终,死后被朝廷追封“一品诰命夫人”。
后记:
梁大有的遭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娶妻当娶贤,红颜多祸水,丑妻是个宝。家有贤妻,夫不遭祸事,此话一点不假。
【郑重声明】
本故事为民间故事,纯属文学创作,故事情节人物均为虚构,旨在丰富读者业余生活,请勿与封建迷信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