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雪鱼
围棋圈昨天出个挺大的事,一个9岁业余6段的小男孩选择了轻生。
作为一个从小学棋,同时被职业围棋迅速淘汰掉的人之一,我对这个结果非常伤感、非常遗憾、也非常感触。
一个几乎摸到职业门槛的孩子,用这种方式“反抗”父亲,实在是令人非常难过。
作为一个每年依然保持着看30场围棋直播和精讲的棋迷,我虽然喜欢这项运动,也承认下围棋对脑子好,但在我眼中,这实在不是一个很好的运动。在我看来,围棋有两个非常非常不友好的要素:
第一,围棋比拼的是大脑,远比学习更“吃天赋”。
围棋比赛看着一坐坐好几个小时,对脑力精力消耗极大,巅峰期的职业9段没有不胖的,柯洁曾经一盘棋吃3块士力架,不补充是真扛不住。
因为围棋的思考上限很高,尤其是对于一名正值壮年的棋手,这也是为什么几乎所有人工智能都从研究围棋开始。
而人和人之间大脑的算力差距,远远比学生之间的学习差距大的多得多。当运动员进入职业体系后才会发现——这是个残酷得一眼望不到头且很难看到希望的修罗场。这么说可能很抽象,或者有人难以理解,但事实确实如此。
做个不恰当的比喻:职业8段在很多人看来已经是顶尖水平了,但职业8段到职业9段之间,可能存在着以下“物种”——
神,
人,
鸡,
鸡饲料,
......
而且围棋运动员的黄金期一般都很短,24岁对于绝大多数足球运动员来说,可能生涯才算刚搭头,但对于大部分围棋选手来说,则快退役了。不在窗口期爬到尽可能高的位置,就只能去围棋教室当个老师。
第二,围棋运动的压力与产出之不平衡,可能冠绝竞技体育,而且所能获得的成长感微乎其微。
其他运动,比如足、篮、网,你能够在每一次训练和比赛中感受到自己的提升,即便走职业玩砸了,还能落得个强身健体。
而围棋必须全情投入,每一个职业棋手的背后,几乎100%有一个陪读的家长。一旦走职业失败,强身健体就不用想了,一盘棋一坐几个小时,跟强身健体根本就搭不上边。附送个“超级近视”倒是有可能。
更可怕的是,围棋一盘棋下几个小时甚至一天都是常事,连续一周赢不了棋,或者苦等的大赛因为状态、抽签等原因输了,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都非常容易崩溃。
而且围棋想转行也非常困难,一个从小投入全部精力和心血下围棋的人,如果不下围棋,你还能去干嘛?
回到这次事件,是家庭的悲剧,也是行业的悲剧。尝试过这个行业之后,我们经常说,如果你自己不是职业棋手,就别让你孩子走职业围棋这条路,围棋靠“鸡娃”是极难出结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