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场比赛0进球,拿到2分后出局,中国队创造了参加亚洲杯的最差纪录。没错,这是亚洲杯,而不是世界杯。
正如几年前张路所说,中国足球的低谷还没有到来,93年龄段以后出生的这批球员会是更差的一代。
当吴曦、张琳芃、王大雷等人老迈以后,中国足球正式开始进入了“最差时刻”
本届亚洲杯之所以让人绝望,并不仅仅是中国队成绩糟糕、一球不进这么简单。最关键的是,我们亲眼看到了亚洲各队都在逐渐进步,无论是越南还是印度,无论是塔吉克斯坦还是伊拉克,几乎除了中国队之外,所有球队至少都能踢出一场或者半场的好球。
澳大利亚磕磕绊绊,日本甚至没拿到小组第一,韩国也只是跟约旦平分,亚洲球队之间的差距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但中国与对手的差距确实比我们想象中的要大得多。
现在的中国队别说去踢日本韩国卡塔尔沙特,就是去踢越南印度印尼阿曼都没有多大胜算。
因为我们踢得足球跟人家踢得足球完全是不一样的东西。
你可以说印度队弱,可以说马来西亚弱,可以说吉尔吉斯斯坦弱,但人家踢得是能跟上亚洲对手步伐的球,踢的是现代足球的技战术内容,只有中国队踢出来的东西,不是足球。
是中国足球。
可以负责任地说,中国足球和足球是两个不同的运动项目。
为什么这么说?中国足球到底和足球的差别在哪里?
第一,中国足球是低对抗的足球。第二,中国足球是慢节奏的足球。第三,中国足球是个人而非团队的足球。
最近几年,因为写体育推文的关系,也因为我的孩子接受足球训练的缘故,我接触到了很多足球圈内人士,跟很多欧美日本的青训教练有过交流,对比了很多外教与中国本土教练,外国孩子与中国孩子,外国人与中国人不同的比赛和训练方式,通过比较我发现,中国足球真的就不是足球。
比如第一点,中国足球是低对抗的足球。
现代足球的发展是对抗性越来越强,身体的接触越来越频繁,防守方给进攻方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
但在中国,无论是职业俱乐部、青训机构还是野球场,对抗都是不被允许的,或者说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的。
中国球员包括职业球员、业余爱好者和青少年球员,对于对抗的理解都处于“我可以踢你,你不能踢我”的阶段。如果对手给本方稍微施加身体接触,我们的球员往往会下意识地做两件事,第一件就是找裁判“要犯规”,裁判如果不判就骂骂咧咧,从而引发冲突。第二件事,就是转身起来给对方施加恶意犯规,从而引发冲突。
这样的状况在中超赛场其实屡见不鲜,球员永远依赖裁判,如果裁判不能被依靠,那么就开始恶意踢人犯规,当恶意犯规被裁判处罚后,球员马上开始指责裁判。最后就是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变成了球场冲突。
可以负责任地说,类似的情况从职业联赛到野球场比比皆是。很多外国人都不愿意跟中国人踢足球,因为跟中国人踢球,稍微一对抗,中国人要么找裁判,要么就恶意报复踢人。
问题更严重的是,这种风气已经蔓延到了青训赛场。“只许我孩子踢你,不许你孩子踢我”已经成了中国家长们的一贯想法。自己孩子可以铲别人,铲完了被判犯规家长还骂裁判。但别的孩子铲他们家孩子的时候,家长第一时间就是找裁判,如果裁判不判,家长可能就冲上去打骂裁判或者对方球员。
“我最不愿意吹的就是青少年比赛,根本没法吹,怎么吹家长都不满意。”一位裁判员说,他曾经在多个青少年比赛中遭遇到来自教练和家长的辱骂,最后他都是看着教练和家长的脸色吹哨,“你们觉得犯规了我就吹,你们不叫唤我就不吹。”
中国的青少年足球比赛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的,所以中国球员不会用身体,不会对抗,到国际赛场,面对对方的身体对抗时自己就慌了神。
在青少年的训练中,教练员倒是鼓励身体对抗,鼓励积极拼抢,但对于如何利用身体去抢球,缺少针对性的训练,教练往往只是教一些基础的步伐和原则,不能把身体对抗融入到长时间的有球训练中去。
所以,中国球员从小就不会用身体,不会对抗,不会抢球,甚至不会犯规。他们学着学着就学会了依赖裁判、抱怨裁判、恶意报复……这就是中国足球,跟足球是不一样的。
再说第二点,节奏慢。
作为中国最顶级的职业联赛,中超联赛的节奏慢是大家都已知的。中超联赛的净比赛时间不要说跟五大联赛比,就是跟亚冠和日韩联赛比都有差距。“卧草”、“躺平”已经是中超联赛里屡试不爽的“战术”。
一场90分钟的比赛,少一半的时间是死球状态,球员在场上经常处于静止状态,连续心率上不去,到了国际赛场攻防转换回合的次数增多,中国球员就跟不上节奏,体能就崩了,大脑就缺氧了。
中国的球队,往往为了赢球或者为了积分,喜欢把比赛踢得支离破碎,增加犯规、增加界外球,球很难在中超赛场连续运转起来。从职业联赛的角度来说,这也无可厚非,毕竟球队要成绩,要生存。但这样的情况在野球场不少见,甚至在青训领域,无论是训练和比赛,节奏都非常慢,小球员经常要在场地里处于静止状态。
中国青少年的训练节奏比外国教练的慢很多。一堂90分钟的训练课,中国孩子休息、补水、死球、排队做动作、听教练讲解技战术的时间大约是30-50分钟不等,而日本教练一堂90分钟的训练课,休息、补水、死球、排队、听讲解的时间不会超过10-15分钟。
我本人曾经用秒表计算过日本教练和三位不同的中国青训俱乐部的教练的训练时长,仅补水休息一项,日本教练的训练会在3分钟之内完成三次补水,而同样三次补水,中国教练的平均时长达到10分钟以上。
除了中国孩子在休息补水时不自觉地追跑打闹之外,中国教练与外国教练的最大区别在于,中国教练特别喜欢排队和叫停指导。比如在运控球感训练中,日本教练一般会把8个孩子分成两组或者三组轮流做绕盘过桩的动作,而中国教练会让8个孩子排成一排,排队轮流做动作。
中国教练的这种方式,主要是为了掌握观察每个孩子的技术动作,然后加以指导。日本教练分成两组或三组,确实有些孩子做动作时候他照顾不到,但每个孩子做动作的次数是增加了,教练可能只纠正其中的一两次,其余的动作即便不标准也没关系,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没必要每个动作都细扣。最关键的是,日本教练这种方式,能够加快孩子的训练节奏,站着等待的少,做动作的次数多。
中国教练喜欢喊停,喜欢技术指导是出了名的。同样的内部训练赛,日本教练喊停进行技术指导的次数一般为1-2次,中国教练则多达10次甚至20次。试想一下,半个小时的队内训练赛,孩子们平均每2-3分钟就被打断一次,站在场地里听教练指导,那训练比赛的节奏强度如何保证?更何况,一次训练赛教练中断10次、20次,纠正孩子们10个动作、教给他们20个踢法,孩子又能记住几个?
更何况,教练怎么能保证他教的就一定是对的?就算是伊涅斯塔、哈维、皮尔洛也不能保证每一次的选择都正确。在青少年阶段,让孩子自主地发挥,不断试错,找到适合自己的比赛方式,其实更重要。
在这方面,日本教练很少叫停,一般只有1-2次。这样日本孩子的训练比赛节奏非常快,孩子都是来回往返奔跑,一直处在高心肺的状态下。而且,日本教练只要喊停,进行技术指导后,会马上拉过锥桶,把自己讲解的动作让孩子练上几分钟,增加理解和记忆。每次训练比赛只解决孩子一个问题,同时有针对性地练习。让孩子真正地能改正这一个问题,同时又尽可能少地打断比赛。这样的效果比中国教练一节训练赛中断10次、20次的效果要好很多。
所以,中国足球为什么节奏慢?从青少年到职业联赛,教练特别喜欢突出自己的想法。青少年阶段,教练锱铢必较,填鸭灌输式地纠正孩子每一次所谓的“错误”。职业联赛里,教练为了成绩不惜破坏比赛节奏,减少净比赛时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论是青少年的锱铢必较还是职业联赛的破坏比赛,都无可厚非,甚至可以说是教练“负责任”,但结果就是,中国球员从小到大,从业余到职业,都是在慢节奏、不连续的训练和比赛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们面对连续的快节奏比赛时,就无法适应。
再说第三点,足球是团队运动而非个人运动。中国球员单论个体来说,与日韩澳伊的差距并不算太大,这也是很多中国足球圈内人士始终看不起日韩的原因。认为日本韩国球员能做到的事情我们同样能做到。从中国职业联赛来看也似乎确实如此。单独的日本或韩国外援来到中超,其作用并不比中国国脚更突出。但奇怪的是,11个日本球员或者11个韩国球员合在一起,就比11个中国球员强很多。对手11个人能踢出11个甚至12个人的效果,中国11个人只能踢出10个甚至7、8个人的效果来。
从职业联赛的高度来看,很多外教来到中国后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最后成功的外教,往往是放弃了自己在欧洲联赛执教的方式,变成固定几种套路让中国球员来执行即可,不给中国球员更多思考的空间和余地。热内西奥就说,中国球员的战术执行力非常强,教练安排的战术套路他们能很好地完成。但是,在教练要求以外的东西,他们却什么都做不到,只能交给外援来完成。
中国球员在球场上不善于思考,不善于观察,不善于判断,所以就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战。
这一点也从青训角度能够看得出来。就我个人所观察到的中国青训机构的教练员,对个人技术的要求很高,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更高,从很小的孩子就开始磨炼个人基本功,有的甚至还用过去很古老的“对墙踢”来练习传球动作,形成反复的肌肉记忆。
基本功当然很重要,日本也好,欧美球员也好,他们也都需要练基本功。但外国教练认为,基本功的练习应该是孩子们在训练课下主动完成的,他热爱,所以他就会自己去练习。日本教练很少练习颠球,但是他们会给孩子留作业,热爱足球的孩子自己回去就会完成颠球作业。而在训练课上,国外教练更注重的是球商的培养,他们的很多训练内容都是集合球的情况下如何去观察、跑位、选择、判断。这种训练从热身开始到球感和技术动作的掌控再到训练比赛,贯穿始终。
同样是6-7岁的孩子,中国教练在热身环节要么是跑步或体适能训练,要么是颠球。而日本教练的热身环节往往是团队性兼容游戏性,孩子从热身开始就要有配合的意识,还需要有观察、选择以及体能训练。
从我个人的直观感受看,同样7岁的孩子,中国孩子的脚下技术比日本孩子要好很多。不少俱乐部6岁就已经开始教孩子传球,甚至有的已经开始教孩子跑战术、跑套路。日本的孩子8岁以后才开始学脚内侧传球,但这并不妨碍日本孩子的配合意识。日本7岁的一周一练的孩子,在配合意识上强于中国7岁一周三练的孩子。因为日本孩子的训练项目融入了大量的观察、选择、判断、跑位这些习惯性的养成训练。
外国教练和球探普遍认为,球员是否优秀主要是看他在球场上的选择,而这些的基础则是观察、思考、判断等能力的训练,这些能力必须要从小养成,从4岁接触足球开始,就要让孩子习惯去观察、思考和判断。这比所谓的技术基本功更为重要。这就好比我们平时的文化课学习,好的学习习惯都是从幼儿园开始培养的,至于1+1=2,往往在一二年级再教也没问题。
中国孩子踢足球,就跟文化课学习一样,过早地学习算式和乘法口诀,但是却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在低年级阶段,中国孩子比日本孩子要好很多,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日本孩子的成长更快。
例如绕盘的球感训练,中国教练往往是要求“抬头”,然后完成脚下的技术动作。而欧洲教练会借助科技手段,或者站在固定位置,让小球员一边做脚下绕盘一边观察前方的指示灯或教练手中的颜色板,根据不同颜色来选择下一步的决策。通过这种训练,外国的小球员从小就养成了“抬头”和“选择”、“思考”、“判断”的习惯。这比中国教练站在标志盘旁边大喊“带球要抬头”,要有用得多。
中国的教练员训练,大多数还停留在“个人+球”的阶段,而国外教练的训练已经进化到“个人+球+同伴+对手”的阶段。所以,中国球员从小就缺乏正确的足球训练,我们把足球当成举重、体操、跳水来练,认为把一个动作反复练,形成肌肉记忆就可以了,但这是违背足球运动项目本质规律的。足球是“我与球”+“我与同伴”+“我与对手”之间相互形成关系的项目。
里皮当时执教中国队的时候,曾经在训练课上说:“下面这个训练环节可以传高空球也可以传低平球,你们选择最好的方式。”结果,国脚们全都选择传高空球。里皮马上叫停,重新强调:“要选择你们认为最好的方式,可以传高球也可以传低球。”结果,恢复训练后,国脚们马上又变成了全都传低球。对此,里皮感觉很无奈,他觉得中国的国脚们好像就不会思考,不会选择,只会机械的执行,总是无法做出最好的选择。
所以说,现代足球是什么——高对抗快节奏下的团队协作运动。而中国足球是什么?不对抗的慢节奏的个人技术展示项目。所以你能看到的是亚洲杯赛场上,中国球员一上抢就被对方过掉,中国球员门前一脚射门踢空气,传导球超不过三脚自己准失误。因为中国球员平时不对抗,自然也就不知道怎么对抗,怎么抢球。中国球员平时节奏慢,训练比赛站着踢比跑起来踢要多,所以跑起来踢不了多久体能就跟不上了,技术动作就变形了。而且中国球员从小就没有配合协作的意识,相互之间不呼应,眼里看不见队友,无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中国足球之所以脱离世界足球的轨道另成一脉,归根结底是我们对这项运动的认知产生了偏差。中国足球这么多年来一直在坐井观天,看不起日本,看不起韩国,看不起世界足球,就总觉得自己的“三从一大”是对的,自己的“举国体制”是对的,永远都在自己的圈子里练自己觉得对的东西,永远都在闭门造车。
当越南足球在发展,印度足球在发展,吉尔吉斯斯坦的足球在发展的时候,中国足球还在原地踏步,关键是,中国足球还总觉得自己的那套东西是对的,自己只是踢球孩子少、只是踢球要花钱、只是踢球没有场地,只是踢球影响学习,踢球影响出路……殊不知,就算是提高了足球人口,以中国足球当前的完全与世界足球脱节的训练内容和理念,中国足球仍然踢得是中国足球,而不是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