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梅雨时间表来了,“入梅”要提前?提醒大家4件事早做准备

“三秋梅雨愁枫叶,一夜篷舟宿苇花”,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及江淮流域,将迎来连绵数日的降雨,而且雨量集中且强度大,此时正值江南梅子成熟季节,因此民间把这段降雨时期称之为“梅雨”,也叫“黄梅雨”,又因高温高湿的特点,很容易导致物品霉变、电器受潮,故而又名“霉雨”。

“梅雨”这个说法最早起源于西晋时期,在《阳羡风土记》中就有夏至之雨,名曰黄梅雨”的记载,但此时只是把夏至期间的降雨称为黄梅雨,还并未成为一种独有的气候现象。一直到唐宋时期,人们对“梅雨”已经有了较为普遍的认识,一些诗人更是借梅雨之景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例如宋代著名诗人赵师秀,就在诗中写到“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句诗不仅成为了千古绝唱,也使得“梅雨”这一说法更加深入人心。

为什么梅雨时节降雨会多?这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关。每年初夏时期,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就会北抬,从而将暖湿的热带海洋气团输送至长江中下游地区,当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相遇时,就会形成稳定的准静止锋,即梅雨锋,冷暖空气的长时间对峙,从而导致长时间的阴雨天。

2025年梅雨时间表来了

梅雨时节的开始,称为“入梅”;梅雨时节的结束,则为“出梅”。

入梅和出梅的时间并不是固定的,每个年份都会有偏差,这是因为入梅和出梅的时间是根据节气和干支历法推算得出的。《月令广义》有云:“芒种后逢丙入梅,小暑后逢未出梅。”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芒种节气后的第一个天干“丙”日就是入梅的时间,即梅雨时节开始的日子;而小暑后的第一个地支“未”日就是出梅的时间,即梅雨时节结束的日子。

今年的入梅时间:今年芒种交节的时间为6月5日,农历五月初十,乙巳日,而芒种交节后的第二天6月6日就是“丙午日”,其中天干为“丙”,因此今年的入梅时间为6月6日,农历五月十一。

今年的出梅时间:这就需要看小暑的时间了,今年小暑交节时间为7月7日,农历六月十三,丁丑日,而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则是在7月13日的“癸未日”,因此根据历法得出,今年出梅的时间在7月13日,农历六月十九。

为什么老人说2025年的“入梅”要提前?这个说法源自农村的一些老人,我刚听到的时候感觉有些疑惑,但仔细研究了一下,发现其中是有一些道理的。入梅的时间和干支历中的“十天干”有关,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一循环,周而复始。由此可以得出,芒种交节后的十天内梅雨季节就会随之而来,而每年芒种交节的时间在6月5日至7日之间,那么每年6月5日至6月17日就是入梅的日子,今年入梅的时间在6月6日,即芒种的第二天,这也是近十年最早的入梅时间了,因此,民间就有了“2025年入梅要提前”的说法。

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要“入梅”了,进入梅雨时节天气开始潮湿,而且气压低、风速小得气候特点也会导致“闷热感”加重,因此为了更好适应梅雨时节的天气,人们就要提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此适应夏季气候的变化,因此提醒大家4件事早做准备。

一、别忘了“煮梅”

“煮梅”指的就是煮黄梅,这个习俗起源于夏朝,因为古人发现逢梅雨前夕,此时梅子已积蓄“春天的全部生气”,具备药用与食用双重价值,但梅雨前的梅子虽已成熟,可酸涩难食,因此人们就会通过煮制加工来改善口感。

煮梅的过程也颇为讲究,首先要选用新鲜、饱满、无瑕疵的梅子,以色泽均匀、果肉紧实者为佳;其次将梅子洗净后,要用刀划个小口以便入味;然后锅中加水没过梅子,中火煮15分钟至酸味析出,再加入白糖或冰糖,小火焖煮3-5分钟;最后,加入盐或紫苏平衡酸甜,放入坛子封存起来,供日后食用。

在古代,人们就会在梅雨时节到来之前,煮一罐梅子并封存起来,到了潮湿闷热的梅雨时节,就会开始食用这些煮过的黄梅,不仅能开胃解暑,又不会因为过于潮湿而很快坏掉。

二、别忘了“晒衣晒被”

进入梅雨时节,由于降雨增多,天气也会更为潮湿,因此古人会在梅雨时节到来之前提前晾晒家中的衣被,并妥善存放,以免受潮发霉。

天工开物》有云:“梅雨者,东南风挟湿气,遇西北冷气凝为雨。”梅雨带来的潮湿源于“冷暖气流交锋”和“水汽滞留”两大因素。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梅雨时节会持续长时间的阴雨天。更关键的是,梅雨期间气压低、风速小,水汽难以扩散,空气湿度会长期维持在80%以上,从而导致地面、墙壁甚至人体表面均凝结水汽,形成所谓的“返潮”现象。

因此,人们会在梅雨时节到来之前,趁着阳光充足的时候提前晾晒家中的衣物,这不仅可以降低衣被的含水量,使其在潮湿环境中不易滋生霉菌,充足的紫外线还能杀死虫卵,从而更利于保存。

晾晒后的衣服被子还要遵循“避、隔、吸”三个存放条件:

一要避,指的是避开把衣服防止离地面、墙壁较近的地方,因为这些都是容易生成水汽的地方,长时间放置很容易吸收水汽导致衣被发霉有异味,可以放置木架、高箱柜中。

二要隔,指的是隔断湿气。古人会以油纸、桐油布包裹衣被达到防潮的效果,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现如今人们可以使用密封袋、真空压缩袋替代。但需注意:天然纤维避免真空包裹,否则很容易导致纤维脆化。

三要吸,指的是吸收潮气。在古代,人们会将木炭、樟木置于箱柜中,以便吸收潮气,但如今人们有了更为便利的除湿盒、活性炭包,但别忘了定期更换。

三、别忘了“定期开窗通风”

进入梅雨时节后,墙面发潮渗水现象可谓是家常便饭,很多人可能认为外面潮湿就会尽量避免开窗通风,但此时更是要经常开窗通风,为什么?

齐民要术》又云:“梅天闭户,秽气生蠹;时启北窗,气通则安。”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总结起来就四个字——换气防霉 。在梅雨期间,空气湿度大,人体排汗、生活废气易在密闭空间内滞留,形成“秽气”,经常开窗通风可引入相对干燥的室外空气,稀释室内湿气与浊气,减少细菌滋生。而且,长期闭窗,家中的水汽更是无法散去,只有让空气流动,才能减少墙面与家具表面的冷凝水,从而达到延缓霉变的效果。

但并不是说什么时候开窗都合适,梅雨期间要遵循“逆风闭,顺风开”的原则。说的就是如果遇到了东南风(梅雨主导风向),则需减少开窗次数和时间,因为风中的水汽含量较高;若遇西北风(干燥气流),则可提高开窗通风的时间和次数。

四、别忘了“养成运动的好习惯”

梅雨时节到来之前,同样也要养成经常运动的好习惯,这对于梅雨期间的人体健康大有裨益。

遵生八笺》对此就有明确的记载:梅月湿重,久坐则气滞,气滞则湿生。”这里的“梅月”就是梅雨时节,此时随着外界湿气加重,很容易侵袭人体,若缺乏运动,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湿气便会滞留关节、肌肉,导致酸痛、乏力等不适。而适度运动可促进汗液排出,通过“开腠理、通经络”的方式将湿气带出体外。

但要注意,避免过度运动。因为梅雨时节有着气压低的特点,此时空气含氧量就会下降,如果剧烈运动很容易加重心肺负担,从而耗伤阴液。因此,梅雨时节运动要适度,达到皮肤微潮即可,避免大汗淋漓。

总结,梅雨时节就要来了,今年的“入梅”时间会相对早一些,以上提到的4件事请大家早做准备,以此提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安康度过梅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