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贵州大学农学院实验室,空气中弥漫着新鲜菌菇特有的泥土芬芳。来自印度、泰国和巴基斯坦的留学生们端坐于操作台前,在无菌气流环境下小心翼翼地分离纯化菌种,为后续研究做准备。
地处中国西南的贵州省气候湿热、雨量充沛,为菌类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当地“靠山吃山”的饮食传统中蕴藏着丰富的野生菌资源,这使贵州的研究人员具备了天然的科研优势。
因塔志(entaj tarafder)2023年从印度加尔各答大学博士毕业后来到中国,于贵州大学农学院进行真菌学博士后研究,希望将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家乡的菌菇种植。
在农学院植物病理学专家王勇教授的指导下,因塔志深入钻研菌物分类学与生态学,探索其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前景。
去年寒假,因塔志回到家乡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市,指导当地农户开发农田、培育食用菌、防治植物疾病。一个月时间里,他举办的“博士村长”讲座,吸引了100多名当地农民和学生参加。
这项活动是贵州大学国际学生返乡助农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鼓励留学生将现代农业技术带回故土,通过推广绿色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帮助农民增收。去年,该项目参与者也曾在巴基斯坦旁遮普地区开展类似实践。
在加尔各答大学的教室里,因塔志举起一个菌袋向学生们展示:“你们知道吗?在中国,这幺小的一个菌包能产出500克食用菌。”尽管菌菇产业化种植在印度东部尚处起步阶段,但他发现当地群众的接受度正在快速提升。
“越来越多农民开始将菌菇视为食物来源和增收渠道。”因塔志告诉记者,在喜马拉雅地区丘陵地带做田野调查时,农户们围着他不断提问。“他们迫切想了解食用菌栽培技术——该控制温湿度?如何防治病害?”
由于贵州与印度的气候存在差异,因塔志特别针对加尔各答的高温环境调整了种植方案。“这里冬季相对温暖的气候反而更利于菌菇生长。”他解释道。“我运用专业知识指导农户种植高附加值食用菌,传授低成本、环境友好的培育方法,既增加收入又减少对传统作物的依赖。与此同时,我还教会他们病害防治方法。”
来自泰国的查达(chada norphanphoun)是贵州大学农学院真菌学博士后,她说,“虽然我的学习更偏向于研究领域,但希望我的研究成果最终能够帮助农民应对农作物病虫害,从而提高粮食产量惠及于民。”
因塔志指出,误食野生菌中毒问题不仅存在于中国,在印度和欧洲同样频发。下一步,他计划在印度开展公众教育活动,指导民众准确鉴别食用菌与毒蘑菇。(记者 杨军 刘伯千 编译 中国日报社贵州记者站 杨军)
原文见5月8日中国日报旗舰版8版、国际版6版 英文链接:https://www.chinadaily.com.cn/a/202505/08/ws681c01e6a310a04af22be027.html
中国日报版面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