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国之重器”?白春礼院士在武大详细解读

极目新闻记者 柯称

实习生 刘秋妤

“不同于一般的科研仪器中心或平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体量大、投资大、能力强、技术复杂先进、生命周期长,具有明确的科学目标。”6月14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原院长白春礼,受邀参加武汉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成立仪式后,做客“珞珈讲坛”,以“国之重器与科技创新”为主题带来了一场专题讲座。

“大科学装置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包括专用设施、公共实验平台和公共基础设施。”白春礼院士首先介绍了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发展态势。他表示,我国布局建设的7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34个已建成运行,部分设施迈入全球第一方阵。其中,“中国天眼”fast便是例证之一。作为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球面射电望远镜,其巨大的接收面积达到了惊人的25万平方米。

这究竟有多么大呢?白春礼院士幽默地表示,“fast坐落于风景秀丽的贵州省。大家都知道茅台是贵州特产,所以有人算了一下,如果用茅台酒来填满fast,那么其容量足以让全世界每个人都能分享到四瓶。”

爱因斯坦曾言:“未来科学的发展,无非是继续向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进军。”白春礼院士表示,国之重器便是研究宏观和微观世界的利器。包括暗物质暗能量研究、黑洞研究,宇宙、天体、宇宙生命起源等,这些方向一旦取得重大突破,可以使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实现重大飞跃,引发新的物理学革命,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坚实支撑。例如,“太极一号”卫星实现了我国迄今为止最高精度的空间激光干涉测量,使我国的引力波研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在世界屋脊的屋脊,聆听宇宙初啼。”

此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辐射带动和产业集聚效应,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今年5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探索二号”科考船完成了一次历时14天的科考航次。在这次航次中,白春礼院士不仅以科学家的身份全程参与,还亲自随“奋斗者”号执行了深潜任务。他在水下进行了超过9个半小时的科考工作,成功下潜至7500米深的海域,成为迄今为止到达这一深度的最年长科学家。“本航次深渊实验站的海底长期驻留试验,既对系列关键技术进行了验证,也为后续利用深渊实验站开展新型深海科考应用奠定重要基础。”白春礼院士说。

白春礼院士接着讲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自然灾害应对、环境污染治理等重大社会问题的处理上,展现了建设性贡献。例如,2013年10月,澳大利亚森林大火,我国利用遥感卫星实时监测火情及蔓延趋势,将分析结果和卫星数据提供给澳方。同年12月,澳大利亚驻华大使致信,表示“中国科学院提供的评估及时、高质,受到澳大利亚政府高层决策者以及救援人员的高度评价。”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对培养凝聚人才和促进国际科技合作,具有独特的作用。”白春礼院士举例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集聚和培养了一支400余人的高水平工程和科研团队,还包括大批青年学生,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用户。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由欧盟、中国、韩国、俄罗斯、日本、印度和美国7个成员国联合建设。加入iter计划,我国逐渐走向世界聚变舞台的中心。

白春礼院士总结道,“面向未来,只有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才有可能把握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期,实现从跟跑到并行甚至领跑的跨越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武汉大学供图)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