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荒”到“山绿” 他们在高原上与恶劣环境“硬碰硬”

眼下,正是全国各地植树添绿的好时节。地处“三江之源”的青海,是我国的重要生态屏障。但是,由于高寒少雨、紫外线强、蒸发量大,青海高原部分地区,常年植被稀少,是国内植树造林难度较大的区域之一。在这里,如何找到适合的树种,如何让一棵树成功活下去,都比很多地方难上很多。而这么难的事情,有人却干了几十年。

这两天,青海西宁南北山地区,正在进行大规模植树。西宁南北山,地势陡峭、海拔高、植树难度大。护林员们只能靠人力将一棵棵树苗背上山种植。

青海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 张锦梅:这里面都是石头,石膏质的那一种土质,挖坑的时候非常难。有的时候可能挖一个小时才能挖出来一个坑,有的时候有的遇到好一点,可能挖个20分钟,30分钟。

每年这个时候,张锦梅都会跟着林业工人们一起进山种树,并观察树种生长情况。

高原山区地质条件复杂,不仅含碱量高,而且岩石块也多,再加上气候条件多变,树木生存条件恶劣。除了种树,张锦梅还需要观察树木的枯死状况,并收集不同树木在高原上的生存情况,以找到高原树木更多存活的密码。

青海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 张锦梅:这个春天干旱少雨,基本上是地上部分已经开始活动了,地下部分还没有解冻,那么根系不能活动。再加上整个的使劲吹风,风吹死了可以说是。

张锦梅说,在高原上,想要提高植树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种苗是关键。几十年来,她和同事们不断筛选抗旱良株,并将种苗严格分级后带土移栽。观察它们是否适应高原气候。

张锦梅已收集优质高原树种质资源上千份。为了采集到这些优良品种,张锦梅跑遍高原地区,平均每年在野外作业超过200天。

青海西宁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 张锦梅:我自己一年里买的最多的就是鞋,我的脚底下基本上是老茧,每过一段时间我拿刀片也必须割掉,要不然走不成路。

在与恶劣自然环境“硬碰硬”的日子里,张锦梅与同事终于探索制定出杨树等8个品种的育苗栽植技术规范,将造林成活率提高到80%以上,其中选出的“树干高、树径粗、树冠阔、抗逆性强”的杨树良种,育种周期缩短了3至5年。好树苗还要种好。和其他地域相比,在高原悬崖上种树,植树者要面对的不仅是恶劣的土壤条件,还要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

山上土壤条件差,种树者需要在山体上挖出一道道阶梯,树苗还要带着营养土运上悬崖,难度可想而知。

青海西宁市南北山绿化护林员 汪明福:有时候下雨,我们干活,有时候有危险,怕滑倒。

经过植树人的多年努力,如今,西宁市南北两山的森林覆盖率,由最初的7.2%提升到79%,高寒干旱的西宁森林覆盖率达到37%。一代代植树人,正让这片高原变得更绿、更美。

(总台记者 陈晨 崔建军 柳成 青海台 殷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