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超百万,将盘活存量做优增量

截至2023年底,我国国内高校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79.4万件,科研机构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9万件,合计102.3万件,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四分之一,但专利“不愿转”的顾虑、“不会转”的现象比较普遍。如何唤醒“沉睡”的专利,提升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利产业化率?2月27日,国家知识产权局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相关配套政策情况。

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规模大,转化潜力大。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李楠给出了一组数据:近5年,高校专利转让及许可合同数量从6000多项增长到2.1万余项,转化金额从33.9亿元增长到110.1亿元,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益还有待提升,特别是高校源头创新的重大潜力还未充分释放。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运用促进司司长王培章表示,摸清能转化的专利存量“家底”,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转化。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是推动专利产业化的生力军,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与存量专利盘活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日前,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相关部门印发了《高校和科研机构存量专利盘活工作方案》,《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实施方案》也将于近日出台,从供给、需求两端共同发力。政策给出了工作推进的时间节点:2024年底前,实现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未转化有效专利盘点全覆盖;2025年底前,加速转化一批高价值专利,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专利产业化率和实施率明显提高,同时通过知识产权普惠服务,促进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能力水平整体提升。

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有创新活力,经济高质量发展才能有坚实基础。2023年,全国共通过专利开放许可试点达成许可1.7万项,推动了一批专利技术向中小企业转移转化。即将出台的实施方案,将探索形成以专利产业化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有效路径,并进一步带动科技型中小企业专利产业化水平整体提升。

“目前专利产业化的困难和堵点,是供需双方缺乏有效对接,供方‘说不清’,需方‘听不明’,缺少发明人团队、转化服务机构全程跟进服务。”王培章表示,实施方案特别提出要注重发挥公共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的叠加效应,探索构建供需匹配、精准对接、协同高效、运行顺畅的专利产业化服务体系。

当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新申请、新授权专利也不断涌现。“存量专利的概念是动态变化的,如果新专利不转化运用,又将成为新的存量专利。”王培章说,在做优专利增量方面,工作方案提出建立精准对接渠道,推动开展订单式研发和投放式创新。同时,将专利转化效益纳入高校和科研机构学科评价、机构评估、项目评审、人才评价、职称评定等评价指标,进一步突出专利质量和产业化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