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聿贤先生于1922年10月14日出生在北京,祖籍湖北武昌,幼年随家迁移,最终定居湖北武汉。他幼时聪明伶俐,中学时开始发奋读书,于1940年升入南京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先修班,一年后转入国立交通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学习。1944年,胡聿贤背着行李徒步穿越了日军的封锁线,从南京辗转来到重庆继续学习,于1946年完成大学学业。
1946年,胡聿贤在国立交通大学时成绩单(记录了胡聿贤大学期间各科学习成绩。)
出于对知识的渴望,同时受到科学救国理念的影响,胡聿贤先生在当时有着出国留学深造的强烈愿望,他经过多方努力,获得了出国留学的资金支持。1948年8月,胡聿贤先生远赴美国留学,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土木工程系攻读硕士、博士学位。
在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期间酷爱运动
1952年,胡聿贤毕业时本想着回国,但当时美国实行了禁止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回到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迫于无奈,只能暂时在美国学习和工作一段时间,回国事宜只好等待时机。在美国纽约工作的同时,胡聿贤始终不忘自己回国参加新中国建设的信念,曾主动放弃一份待遇丰厚的结构设计组长的工作,而低薪去一家大型桥梁设计公司工作,从事大型桥梁的设计学习,其目的是为日后在祖国的大地上修建大型桥梁做准备。
1955年,胡聿贤携家人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的怀抱。胡聿贤归国登船时,美国官员曾带讽刺口气地说:“你回去要当将军了。”胡聿贤坚定地回答他:“不,我回去只当一名小兵。”
归国后,他不计生活环境的艰苦,在中国科学院土木建筑研究所(现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从事结构理论研究工作。六十年代初,他开始致力于地震工程学的科学研究,在我国开创了工程地震学。此外,胡聿贤先生还率先领导研究了场地条件对地震和震害的影响,并将主要结论广泛应用于中国的建筑结构抗震设计。
当时在研究场地条件对建筑结构的影响时,使用的是地震烈度。胡聿贤考虑到:第一,软弱场地容易导致地基失效;第二,软弱场地可能改变地震动特性。简单地提高烈度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场地条件的影响。他提出,在抗震设计中,应使用不同的反应谱。这对烈度标准的修订、烈度区划、抗震规范的修订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应用价值。在抗震规范中采用场地条件对反应谱的影响,这项工作我国比美国、日本早了十多年。
地震工程学家胡聿贤使用过的测震仪
1970年,云南通海发生7.7级地震。在此之前,对地震现场的调查一般采用中国地震烈度表。胡聿贤通过现场考察、并与其他专家洽谈交流发现,仅仅依靠地震烈度这个指标评价地震现场的破坏情况,只能反映出部分内容,无法详细地反映灾害的破坏情况。
基于现场的详细考察,提出了用“震害指数”法来度量场地条件对建筑物震害的影响。他将地震灾害的破坏性的情况做了更细致的划分,并考虑地震对房屋破坏的多方面因素,例如场地条件、房屋结构类型、建筑质量等等,使我国能够更为合理地评估地震灾害,这为党和政府抗震救灾的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1974年胡聿贤(前)到云南永善大关进行地质考察
唐山地震遗迹考察
20世纪80年代,胡聿贤立足中国国情,敢于创新,把编制第一代、第二代区划图采用的确定性方法和当时国际上采用的概率性方法结合起来,提出地震危险性分析综合概率法。这种方法被写进了中国的工程规范,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的工程建设,有效提高了工程的抗震设计水平。
胡聿贤院士在近80岁高龄时,依旧向领导提出申请,希望前往地震现场考察。他说:“你们不要担心我的身体,如果不让我去现场,我的科研生命就要结束。”
2008年汶川地震时,胡聿贤以86岁高龄出现在汶川地震现场指导工作。
2008年8月,胡聿贤在成都出席汶川地震工程震害调查总结交流研讨会(第一排左8为胡聿贤)
胡聿贤院士不仅在科研一线为我国的地震研究做出了杰出奉献,还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地震工程专业方面的专家学者,对学科的建设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胡聿贤院士鼓励学生们积极思考问题,乐于讨论、敢于争论。他常常和学生们在办公室展开讨论,让他们开诚布公地发表见解,有时他们还会就一个学术问题开展几次集中讨论,使学生对问题形成更深刻的认识。
六十年代,胡聿贤与刘恢先一起讨论研究生培养计划(右2为胡聿贤)
胡聿贤院士是公认的在地震工程领域第一线开拓的大师,而他却往往自称是一名工程师,淡泊名利、为人朴实是他的人生本色。他严谨治学、躬于实践的科研态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他一直奋斗在地震科研第一线,为我国的防震减灾事业呕心沥血,在地震工程领域不断“开疆拓土”。
参考文献
1.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胡聿贤院士》
2.本刊编辑部.著名地震工程学科学家—胡聿贤[J]. 世界地震工程, 1985(02):78-80.
3.闫秀杰. 我敬仰的人——迎胡聿贤院士九十寿辰有感[J]. 国际地震动态.
4.中国科学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