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科技话题:星月交响曲、智能航行船舶、纳米材料、蛋白质、宇宙模拟软件、原鲸类化石


1

土木双星伴凸月,初秋天宇将奏响“星月交响曲”


▲ 北京市天文爱好者宗海阳2019年6月30日拍摄的土星特写。(本人供图)



天文科普专家介绍,9月17日傍晚,一轮凸月会来到土星和木星身旁,在初秋的天宇奏响“星月交响曲”。届时只要天气晴好,我国感兴趣的公众凭借肉眼就能目睹到这幕“双星伴月”的美妙景象。


土星是太阳系第二大行星,在望远镜中,其外形像一顶草帽,被誉为“指环王”;木星是太阳系最大的行星,素有“巨人行星”之称,同时,也是太阳系自转最快的行星。


——新华网


2

我国自主研发智能航行船舶成功海试




9月14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智能航行300TEU集装箱商船“智飞”号,在山东青岛女岛海区成功开展海试。


“智飞”号具有人工驾驶、远程遥控驾驶和无人自主航行3种驾驶模式,能够实现航行环境智能感知认知、自主循迹、航线自主规划、智能避碰、自动靠离泊和远程遥控驾驶,还配备船舶航行辅助系统,可在人工驾驶模式下为驾驶员提供信息、环境认知、安全预警等支持。


——《人民日报》


3

令纳米材料持久发光 为肿瘤精准切除导航



根治性切除是大部分早期恶性实体肿瘤的最佳治疗方式,传统手术中,外科医生主要依靠主观评估方法如组织结构、颜色和触感等来区分肿瘤与周围正常组织。但这种方式难以避免造成肿瘤残留或对正常组织过度切除的可能。为此,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医学影像科副主任赵阳课题组提出了一种新型长余辉—染料敏化策略,实现了纳米材料的超长持久发光,并成功将其应用于肿瘤精准切除的术中导航。相关研究成果日前作为封面文章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术中导航可在手术中利用影像学方法,将切除目标的影像数据与手术中患者的解剖结构,通过直接(病变可视化)或间接(计算机虚拟)的方法建立准确对应,并在手术中持续、实时获取被切除病变的形态、大小和边缘等信息,从而让外科手术更为精准、快速和安全。荧光引导手术(FGS)作为一种已进入临床探索的直接可视化术中导航技术,能够在术中实时点亮癌细胞,帮助医生判断肿瘤边界、发现转移灶。


——《科技日报》


4

修复蛋白质生产错误能延长寿命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和英国医学研究理事会(MRC)伦敦医学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简单模式生物中进行的一项新研究发现,减少蛋白质合成(生产)中的自然错误可以改善健康和延长寿命。9月14日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细胞代谢》上的这项新发现,首次证明了蛋白质错误减少与寿命之间的直接联系。


“DNA突变会致癌,而这也被认为是导致衰老的潜在原因之一。”该研究的主要作者、伦敦大学学院癌症研究所伊万娜·贝多夫博士解释说,“然而,尽管合成新蛋白质的错误比DNA复制过程中的突变要频繁得多,但影响机体健康的蛋白质错误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


——《科技日报》


5

迄今最大最详细宇宙模拟软件发布



据美国《每日科学》网站近日报道,来自日本、西班牙、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智利、法国和意大利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团队使用世界上最强大的天文超级计算机ATERUI II,历时一年,开发了迄今规模最大、最详细的宇宙模拟软件Uchuu,并免费提供给所有人使用。Uchuu也可以帮助天文学家解释大型星系调查的结果,有望在天文学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Uchuu(日语意思是“外太空”)包含2.1万亿个粒子,跨越96.3亿光年的距离,使科学家能在迄今无法想象的大小和细节层面上研究宇宙的演化。


——《科技日报》


6

埃及发现非洲最古老原鲸类化石


▲ 图片来源:网易网



埃及环境部长福阿德日前宣布,埃及研究人员在法尤姆省的“鲸鱼谷”,发现了一种生活在4300万年前的半水生四足鲸鱼化石。通过详细分析,这被确认为在非洲发现的最早且最原始的原鲸类化石。这一发现是埃及古生物研究领域的重大收获,引起广泛关注。


科研人员将这种既能在陆地行走,又能在水中游泳的原始鲸类命名为“阿努比斯原鲸”。该化石所属的物种体长约3米,重600公斤左右,水陆两栖,强壮的颌肌使其能够较为容易地咬住猎物,是当时海滩附近最成功的猎食者之一。不过,这一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灭绝。


——《人民日报》

来源:今日科协微信公众号

中国科协各级组织要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推动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科协组织建设。接长手臂,扎根基层,团结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进军科技创新,组织开展创新争先行动,促进科技繁荣发展,促进科学普及和推广,真正成为党领导下团结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人民团体,成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习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