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杨振宁,很多人都知道他是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在物理学上的成就可以跟霍金、居里夫人 等人相提并论,作为中国人,很是自豪。
有人说杨振宁是二战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因为杨振宁所处的时代,对于科学研究并非易事,但他仍能做出史诗级的成就,确实不易。
不过,同为华裔的科学家,杨振宁和另一位科学家李政道,却有着一段恩怨。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段故事。
两雄相争
杨振宁和李政道,曾经是搭档,有长期合作搞科研的经历,然后还一起获得过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但是,一山不容二虎,获得成功之后,两个人就起了争执,到底谁对获奖成果的贡献更大?
1962年,矛盾爆发。这一年,《纽约客》杂志发表一篇长文叫《宇称的问题》,这篇文章很多地方都在暗示,当年诺贝尔奖是李政道率先提出整体思路,后面需要人帮忙计算才找来杨振宁,杨振宁起的是辅助作用。
这篇文章发表之后,两个人的矛盾公开化,很快就彻底绝交。
李政道
这场争论的持续时间很长,一直到2010年,杨振宁最后一次回应这件事,之后就不再对这件事情发表任何评论,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
深入细节,大家发现,双方是各执一词,很多论文都是间接证据,到底谁的贡献大,谁也说不清。
仔细一想,两个科研工作者一起合作一件事,谁提出整体思路,谁是突破的关键,确实说不清。合作者自己,通常都会高估自己的贡献。
著名科普学者卓克则认为这个功劳属于杨振宁,因为在科学共同体看来,这个领域属于杨振宁。这听起来似乎有点不讲道理,科学研究又不是搞选举,著名能由旁观者的观感来决定呢?
二人合作获得诺奖
杨振宁的地位
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举现实生活中的例子。比如Iphone是谁创造的?你肯定会说是乔布斯呀,但是乔布斯既不懂程序代码,也不懂电路通信,他怎么能制造出Iphone呢?
再比如,公司的销售总监去巡视门店,发现门店有个销售员特别厉害,于是总监就把这名销售员的方法推广到全公司其他门店。年底公司业绩大涨,功劳会记在谁的头上?肯定是记在总监头上呀。
现实社会就是这么不公平,贡献大的人,有时候功劳却要归功给别人。为什么呢?
因为功劳这件事,跟金钱和权力不同,它的分配机制,不完全按照通常理解的贡献大小,而是按照这个领域属于谁。如果你在别人的领域做出贡献,贡献再大,功劳还是属于这个领域的所有者。
事实就是如此,1964年两人第一次见面,杨振宁读博士第二年,李政道刚读大二。当时杨振宁的水平,已经是接近教授级别的,李政道才初出茅庐。虽然在杨振宁的提携下,李政道成长非常快,并且后续一直和杨振宁合作,完成不少有价值的研究。
问题是,李政道获得诺奖之前,凡是重量级别的文字,都是和杨振宁合写的。哪怕这些论文全是他的名字排在前面,也完全无法撼动杨振宁在学术界中的权威地位。
翻盘需要坚持
那李政道就永远都抬不起头了吗?不一定,一个领域的拥有者是可以换人的。
比如,1997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两个人,一位是华裔物理学家朱棣文,另一位是朱棣文的导师阿什金。
功劳是谁的?如果根据刚才讲的,那功劳当然是导师阿什金的。但是有趣的事情来了,朱棣文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断在这个领域继续搞研究,又发表了很多论文,而阿什金却没有再继续做下去。结果过了十几年,整个业界就只认朱棣文。
朱棣文
杨振宁和李政道的争议,真正的答案也在这里。如果李政道在1957年时觉得自己的贡献比杨振宁大,在接下来20年里还是有机会翻盘。
因为给这个争论盖棺定论的不是事实,而是颁奖后两位科学家又在这个领域做了什么。事实是从1962年两个人决裂后,李政道就再也没有在这个领域中做出过突出的贡献。
而杨振宁仅仅在两人终止合作之后的三年时间里,就做出了比得诺奖的成果重要得多的“杨-米尔斯方程”。后来有7个诺贝尔奖,都是直接利用这个“杨-米尔斯方程”拿到的。
所以,1980年后李政道就再也没机会翻盘了。在声望、功劳这个领域,最重要不是贡献,而是时间以及用时间沉淀下来的经验。
如果你既想有成就,又想有功劳和声望,那就干脆开拓一个属于自己的领域。如果这个领域已经有人,那就持续努力,持续做出贡献,时间会给你期待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