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2025年05月28日01:50:15 科学 3524

中国行星探测将迎来里程碑的一刻,“天问二号”任务发射窗口期正式敲定,准备在5月29日实施发射,开始进行中国首个小行星与彗星联合探测任务。这次任务将耗费10年时间,探测器将飞越4亿多公里,为我国深空探索再添新篇章。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天问二号”将采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其任务主要有两大核心:

一是对近地小行星2016 ho3的伴飞、测绘、采样返回。

二是对主带彗星311p的伴飞与近距离探测。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一次发射完成两个任务,从设计上就已经突破了单一模式,实现了“一箭双星”的高效探测策略。

其实,这也是我们探月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之一,采样返回的轨道器往往都去执行新的神秘任务了。

比如嫦娥五号的轨道器与返回器在距离地球5000公里分离后,就飞向了距离地球约150万公里的日地拉格朗日l1点。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而嫦娥二号也曾在完成高分辨率全月图成像及既定工程目标后,其轨道器前往日地拉格朗日l2点。

嫦娥三号也是在完成任务后,其轨道器借力奔赴地月拉格朗日l2点,并建立环绕运行轨道。

嫦娥四号、嫦娥六号都是如此,都在完成任务之后进行扩展任务。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所以,当我们看到“天问二号”连续执行2个任务,就不得不感慨这绝美的任务设计。

有人说:天问二号发射后,宇宙将成为中国的“大号采矿场”。也有人说:“天问二号的尾焰照亮的不仅是夜空,更是一个将太阳系纳入资源版图的野心。”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其实,这都言之过早。我们一直都都在邀请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索宇宙,一起分享探索成果,这在本质上就与“美苏太空争霸”时期的任务不同。

大家知道,我们准备要建立小行星防御系统,一方面这需要建立更多的观察站点,另一方面还需要我们对小行星更加了解。

所以,“天问二号”任务首先要探索的就是小行星2016 ho3(中文名暂叫“振荡天星”),因为它可能保存着太阳系刚诞生时的金属和石头,而彗星311p可能藏着地球水的“原始配方”。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小行星探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关键节点:

探测器将搭载多种科学载荷,首先对近地小行星 2016 ho3 进行绕飞探测,而后附着于小行星表面,采集样品并踏上返程。

在地球附近,探测器释放返回舱,把珍贵的小行星样品送回地球,整个过程预计在 3 年内完成。

完成此次任务后,探测器借助地球、火星的引力加速,历经约 7 年飞行,奔赴小行星带,对主带彗星 311p 展开绕飞探测。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值得强调的有,我们探测小行星的方式,既不像探月时的“挖、钻、铲”,也不是像日本“隼鸟”探测器那样“撞击”,而是采用“扎针吸取”的方式。这就有点像蜂鸟采蜜的样子了。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采取这种方式,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该小行星了解的还不多,并且着陆难度还很大,并且小行星表面可能还有很多碎石块,无法长时间采用月球上的采样方式。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而2016ho3这颗之所以被选中当作我们首个探索的小行星,主要是因为:

1、轨道特性独特

它是人类发现的第一颗地球准卫星,是地球的1:1共轨天体,称为“最稳定的地球准卫星”。并非地球天然卫星,也不属于典型近地小行星 。

其轨道参数与地球几乎相同,几乎和地球同步绕太阳公转,一直在地球附近 “游荡”,这种特殊轨道使得对其探测具有独特意义。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2、可能保留原始信息

这类小行星保留着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堪称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的 “活化石” ,具有极高科研价值 。通过探测分析,有望深入了解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3、可能与月球相关

科学家推测它可能是月球在远古撞击事件中的抛射物。2024 年,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研究团队通过数值模拟,认为其最有可能来自月球背面的布鲁诺撞击坑 。若能证实其与月球的关联,将为地月系统起源和演化研究提供关键线索 。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我们这次对2016ho3将实现三个科学目标:

1、测定轨道参数、自转参数、形状大小和热辐射等物理参数。

2、探测形貌、表面物质组分、内部结构,获取小行星样品的背景信息。

3、对2016ho3返回样品开展实验室分析研究,测定小行星样品的物理性质、化学与矿物成分、同位素组成和结构构造等。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值得强调的是,这次小行星采样返回将是我国返回器首次超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地球,也将为以后火星采样返回奠定基础。

天问二号在执行完小行星探测之后,将对主带彗星311p进行伴飞探测,研究其形貌、表面物质组分等信息。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主要是因为这颗彗星运行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在2013年被发现,具有6个彗星尾巴,轨道周期很短,只有5.7年,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类。我们一般认为彗星是有水源存在的,增加一些了解。

还有一个重要部分要说的,就是天问二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名叫“张熇”,说名字大家也许不记得,但是一张照片曾经引起广泛关注。那时候,这位女总师还是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和副总设计师。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当嫦娥四号成功在月背着陆时,张熇紧紧握住叶培建院士的手,掩面而泣。可能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被外部连一颗螺丝钉都要封锁的中国航天,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多么的不容易。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2020年我们发射了“天问一号”,“祝融号”火星车成功探索火星,现在的“天问二号”可以看作是行星探测工程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它将为天问三号提供了很重要的前期技术储备和技术验证,也将为天问四号前往木星和天王星的探测奠定基础。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让我们一起祝愿“天问二号”可以取得圆满成功!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球幕科普电影《何以知天》在北京天文馆首映 - 天天要闻

球幕科普电影《何以知天》在北京天文馆首映

7月4日,一部以天文学家探索宇宙的方法论为主题的球幕科普电影《何以知天》在北京天文馆宇宙剧场首发。这部历时一年打磨、融合尖端科技与人文情怀的科普巨制即将在暑期登陆北京天文馆,为公众尤其是小朋友揭开“....
已知第三个!外星系不明物体造访太阳系 - 天天要闻

已知第三个!外星系不明物体造访太阳系

已知第三个 外星系不明物体造访太阳系一个看似小行星的不明物体近来引起多国天文学家注意。欧洲航天局2日说,这个不明物体可能来自外星系,为目前已知造访太阳系的第三个“星际访客”。据美国《纽约时报》2日报道,这个系外物体代号A11pI3Z,目前位于小行星带和木星之间,距离地球数亿公里。即使在去年10月距离太阳最近时,...
诺贝尔奖得主对科研人员用 AI 生成银河系中心黑洞图像表示担忧 - 天天要闻

诺贝尔奖得主对科研人员用 AI 生成银河系中心黑洞图像表示担忧

根据一种新的人工智能 (AI) 模型,我们银河系中心的怪物黑洞正在以接近“最高速度”旋转。该模型部分基于复杂的望远镜数据进行训练,这些数据以前被认为太嘈杂而无用,旨在创建有史以来最详细的黑洞图像。然而,基于数据的质量值得怀疑,并非所有专家都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推介:《气象学报》2025年第83卷第3期 - 天天要闻

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推介:《气象学报》2025年第83卷第3期

综述地球系统模式和数值模拟研究曾庆存, 张明华, 戴永久, 曾晓东 (419-434)中国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70年发展张卫民, 沈学顺, 曹小群, 孙健, 吴建平, 彭军, 宋君强, 朱小谦, 王建捷, 李泽椿, 陈德辉, 龚建东, 赵延来 (435-463)地球实验室: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进展与前瞻张贺, 马洁琼, 柴兆阳, 张木兰, 曹美春 (464-
坐飞机要核酸阴性证明?成都航空回应称本想发充电宝新规 - 天天要闻

坐飞机要核酸阴性证明?成都航空回应称本想发充电宝新规

现代快报讯(记者 谢喜卓)最近,有不少准备乘坐EU2231航班的乘客,都收到了来自成都航空“核酸检测”的短信提示。7月4日,成都航空客服回应现代快报记者称,这是一条误发的短信,乘客收到之后可不用理会,本意是想发送携带充电宝的提示。乘客提供的相关短信显示,成都航空发送的内容为:“您预订的由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至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