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2025年05月28日01:50:15 科学 3524

中国行星探测将迎来里程碑的一刻,“天问二号”任务发射窗口期正式敲定,准备在5月29日实施发射,开始进行中国首个小行星与彗星联合探测任务。这次任务将耗费10年时间,探测器将飞越4亿多公里,为我国深空探索再添新篇章。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天问二号”将采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其任务主要有两大核心:

一是对近地小行星2016 ho3的伴飞、测绘、采样返回。

二是对主带彗星311p的伴飞与近距离探测。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一次发射完成两个任务,从设计上就已经突破了单一模式,实现了“一箭双星”的高效探测策略。

其实,这也是我们探月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之一,采样返回的轨道器往往都去执行新的神秘任务了。

比如嫦娥五号的轨道器与返回器在距离地球5000公里分离后,就飞向了距离地球约150万公里的日地拉格朗日l1点。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而嫦娥二号也曾在完成高分辨率全月图成像及既定工程目标后,其轨道器前往日地拉格朗日l2点。

嫦娥三号也是在完成任务后,其轨道器借力奔赴地月拉格朗日l2点,并建立环绕运行轨道。

嫦娥四号、嫦娥六号都是如此,都在完成任务之后进行扩展任务。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所以,当我们看到“天问二号”连续执行2个任务,就不得不感慨这绝美的任务设计。

有人说:天问二号发射后,宇宙将成为中国的“大号采矿场”。也有人说:“天问二号的尾焰照亮的不仅是夜空,更是一个将太阳系纳入资源版图的野心。”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其实,这都言之过早。我们一直都都在邀请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索宇宙,一起分享探索成果,这在本质上就与“美苏太空争霸”时期的任务不同。

大家知道,我们准备要建立小行星防御系统,一方面这需要建立更多的观察站点,另一方面还需要我们对小行星更加了解。

所以,“天问二号”任务首先要探索的就是小行星2016 ho3(中文名暂叫“振荡天星”),因为它可能保存着太阳系刚诞生时的金属和石头,而彗星311p可能藏着地球水的“原始配方”。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小行星探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关键节点:

探测器将搭载多种科学载荷,首先对近地小行星 2016 ho3 进行绕飞探测,而后附着于小行星表面,采集样品并踏上返程。

在地球附近,探测器释放返回舱,把珍贵的小行星样品送回地球,整个过程预计在 3 年内完成。

完成此次任务后,探测器借助地球、火星的引力加速,历经约 7 年飞行,奔赴小行星带,对主带彗星 311p 展开绕飞探测。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值得强调的有,我们探测小行星的方式,既不像探月时的“挖、钻、铲”,也不是像日本“隼鸟”探测器那样“撞击”,而是采用“扎针吸取”的方式。这就有点像蜂鸟采蜜的样子了。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采取这种方式,最为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对该小行星了解的还不多,并且着陆难度还很大,并且小行星表面可能还有很多碎石块,无法长时间采用月球上的采样方式。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而2016ho3这颗之所以被选中当作我们首个探索的小行星,主要是因为:

1、轨道特性独特

它是人类发现的第一颗地球准卫星,是地球的1:1共轨天体,称为“最稳定的地球准卫星”。并非地球天然卫星,也不属于典型近地小行星 。

其轨道参数与地球几乎相同,几乎和地球同步绕太阳公转,一直在地球附近 “游荡”,这种特殊轨道使得对其探测具有独特意义。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2、可能保留原始信息

这类小行星保留着太阳系诞生之初的原始信息,堪称研究太阳系早期物质组成、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的 “活化石” ,具有极高科研价值 。通过探测分析,有望深入了解太阳系起源与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3、可能与月球相关

科学家推测它可能是月球在远古撞击事件中的抛射物。2024 年,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研究团队通过数值模拟,认为其最有可能来自月球背面的布鲁诺撞击坑 。若能证实其与月球的关联,将为地月系统起源和演化研究提供关键线索 。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我们这次对2016ho3将实现三个科学目标:

1、测定轨道参数、自转参数、形状大小和热辐射等物理参数。

2、探测形貌、表面物质组分、内部结构,获取小行星样品的背景信息。

3、对2016ho3返回样品开展实验室分析研究,测定小行星样品的物理性质、化学与矿物成分、同位素组成和结构构造等。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值得强调的是,这次小行星采样返回将是我国返回器首次超第二宇宙速度再入地球,也将为以后火星采样返回奠定基础。

天问二号在执行完小行星探测之后,将对主带彗星311p进行伴飞探测,研究其形貌、表面物质组分等信息。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主要是因为这颗彗星运行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在2013年被发现,具有6个彗星尾巴,轨道周期很短,只有5.7年,属于比较特殊的一类。我们一般认为彗星是有水源存在的,增加一些了解。

还有一个重要部分要说的,就是天问二号探测器总设计师名叫“张熇”,说名字大家也许不记得,但是一张照片曾经引起广泛关注。那时候,这位女总师还是嫦娥四号探测器项目执行总监和副总设计师。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当嫦娥四号成功在月背着陆时,张熇紧紧握住叶培建院士的手,掩面而泣。可能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被外部连一颗螺丝钉都要封锁的中国航天,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是多么的不容易。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2020年我们发射了“天问一号”,“祝融号”火星车成功探索火星,现在的“天问二号”可以看作是行星探测工程的第二个重要阶段,它将为天问三号提供了很重要的前期技术储备和技术验证,也将为天问四号前往木星和天王星的探测奠定基础。

跨越约4亿公里距离,耗费10年时间,“天问二号”开始探测小行星 - 天天要闻

让我们一起祝愿“天问二号”可以取得圆满成功!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凝聚态物理学家孙鑫因病于5月27日逝世 - 天天要闻

凝聚态物理学家孙鑫因病于5月27日逝世

澎湃新闻记者从相关方面获悉,凝聚态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孙鑫教授,因病于2025年5月27日逝世,享年87岁。公开资料显示,孙鑫,复旦大学物理系教授,1938年7月出生于江苏扬州,1960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孙鑫毕业后在复旦大学物理系工作,专于低维凝聚态物理、统计物理及表面物理理论的研究。1979年,孙鑫...
这种被低估的“情绪解药” 还能让大脑更强大 - 天天要闻

这种被低估的“情绪解药” 还能让大脑更强大

如果说,跑步是对灵魂的拷问,健身是对肌肉的摧残,那跳舞就是对身心的解放。无论是厨房里的即兴扭动,还是健身房里的热血澎湃,抑或是夜店里的尽情摇摆,跳舞似乎无处不在,但又常被我们忽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跳舞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被低估的疗愈方式。通过旋转与节奏,跳舞能够为我们找到内心的平衡,甚至...
当事人回应玩滑翔伞被吸至高空结冰:很后怕 - 天天要闻

当事人回应玩滑翔伞被吸至高空结冰:很后怕

近日,55岁的彭先生在祁连山区域进行滑翔伞飞行时,意外被云吸至8000多米高空,全身结冰,所幸控伞安全降落。事后,彭先生接受记者专访,介绍自己从遇险到脱险的过程他说:“被吸到云底后很慌,白茫茫一片,辨别不出任何方向。伞头冲下去的时候,是我最恐惧的时候。想想还是很后怕的,这段时间先不飞了。”来源:央视新...
被云吸至8000米高空成“冰人”后奇迹生还  当事人讲述从遇险到脱险过程 - 天天要闻

被云吸至8000米高空成“冰人”后奇迹生还 当事人讲述从遇险到脱险过程

央广网北京5月28日消息(总台记者柴世文 白杰戈 景明)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一位滑翔伞爱好者被气流抬升到八千米高空,在低至零下40摄氏度的缺氧环境下死里逃生的经历,这两天通过网络视频和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备受关注。55岁的当事人彭先生昨晚接受总台记者专访,介绍了自己从遇险到脱险的过程。 彭先生脱险后...
贵州这个洞美得有点不真实!开发还是保护? - 天天要闻

贵州这个洞美得有点不真实!开发还是保护?

【来源:百姓关注】在地球漫长的地质史诗中,一段被封印了多年的秘密意外启封。在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深山里,一条为农业灌溉开凿的引水涵洞,将一片纯白如雪的“地下水晶宫”从古生代的沉寂中唤醒。
今早,云南临沧市永德县发生地震 - 天天要闻

今早,云南临沧市永德县发生地震

【来源:昆明信息港】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5月28日7时21分在云南临沧市永德县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震中位于北纬24.16度,东经99.41度。基础背景 震中地形:震中5公里范围内平均海拔约996米。
云端帝国的陨落:兴登堡号飞艇的荣耀与毁灭 - 天天要闻

云端帝国的陨落:兴登堡号飞艇的荣耀与毁灭

当1936年3月4日清晨的薄雾中,齐柏林公司首席设计师路德维希·杜尔在腓特烈港船坞仰望这座庞然巨物时,他或许不会想到,这个凝聚着德意志工程智慧的造物,将在十四个月后化作一团燃烧的噩梦。
夜探洞庭湖 热成像仪记录麋鹿母子回家历险记 - 天天要闻

夜探洞庭湖 热成像仪记录麋鹿母子回家历险记

这几天,总台记者一直跟随着湖南林业部门一起在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做监测调查。为了解洞庭湖麋鹿的夜里活动情况,总台记者和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首次通过热成像技术搜寻记录洞庭湖麋鹿的身影。夜晚的洞庭湖深处,热成像相机记录到一只雌鹿带着幼崽在芦苇丛中穿行,幼鹿跟在母亲身后一跳一跳的。在行进过程中,雌鹿母子...
呼吸之友||电子烟真的是更安全的替代品吗? - 天天要闻

呼吸之友||电子烟真的是更安全的替代品吗?

破除电子烟迷思守护呼吸健康-Breathing Companion-关注呼吸之友,关注呼吸健康引言-TEACHING SEMINARS- “电子烟无害”“替烟更健康”——这类营销话术让许多人误以为电子烟是传统卷烟的“安全平替”。然而,最新研究敲响警钟:电子烟不仅未降低风险,反而可能将肺癌风险推高至38.7倍!今天,我们揭开电子烟的真相。电子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