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海关女专家手机相册里分门别类存储着9000多张鸟类照片

2025年05月19日10:33:05 科学 1278
这位海关女专家手机相册里分门别类存储着9000多张鸟类照片 - 天天要闻这位海关女专家手机相册里分门别类存储着9000多张鸟类照片 - 天天要闻

在世界海关组织的讲台上,她是用流利英文向国外海关官员解析中国自贸协定细则的“原产地专家”;在世纪公园的晨曦中,她是鸟友们亲切称呼的“白鹡鸰”。她叫张玉华,是海关总署税管局(上海)的业务骨干,用6年时间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编织出一张独特的生态观察网,将专业与热爱完美融合。

都市里的鸟类百科全书

清晨7时30分,世纪公园的露珠还未消散,张玉华已经举着双筒望远镜,沿着镜天湖畔的小径开始她的晨间观察。镜头里,一只黄苇鳽如雕塑般静立在荷叶丛中,珠颈斑鸠在梧桐树上悠闲地梳理羽毛,远处的鸟岛上,几只夜鹭刚刚结束夜间的捕食,正闭目休憩。

“很多人以为观鸟必须深入荒野,其实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可能藏着惊喜。”张玉华轻声说道,眼神里闪烁着发现者的喜悦。六年前,她第一次在世纪公园注意到这些羽翼精灵时,未曾想到这会成为改变她生活方式的契机。如今,她不仅能一眼辨认出园内200多种鸟类,还能从婉转的鸟鸣中听出白头鹎求偶的羞涩,从尾羽的弧度读懂翠鸟捕食的机敏。

作为海关原产地领域的专家,张玉华将工作中的严谨带到了观鸟爱好中。她的手机相册里,分门别类存储着9000多张鸟类照片,每张都详细标注着学名、拍摄时间和地点。这种近乎科研的态度,让同事们称她为“行走的鸟类百科全书”。

“观鸟最有趣的是发现季节性的变化。”她翻开在“中国观鸟记录中心”上的个人记录,上面的一条条记录揭示了各种鸟类的迁徙规律:4月上旬,家燕准时掠过公园上空;5月中旬,四声杜鹃的鸣叫从树林深处传来;10月一到,北红尾鸲便陆续南迁抵达。“这些规律比天气预报还要精准。”

这位海关女专家手机相册里分门别类存储着9000多张鸟类照片 - 天天要闻

从望远镜到心灵显微镜

“最初只是想暂时逃离报表和数据分析,没想到在鸟类的世界里找到了另一种生活哲学。”午休时分,张玉华常常带着同事到公园散步观鸟。在她看来,观鸟不仅是兴趣,更是治愈现代都市病的良方。

“当你在水边看到小䴙䴘父母不停地潜水抓鱼喂养叽叽喳喳的幼鸟时,对育儿的焦虑自然烟消云散——只要孩子健康长大就好;当发现大中午时勤快的乌鸫也躲在树荫下休息时,就会明白——累了,歇一歇也无妨。”她笑着说,“人类的生活忙忙碌碌,而小鸟的日常简简单单。”

观鸟不仅适合成年人减压,也适合孩子和老人。张玉华发现,现在的孩子学业负担重,很少有机会接触自然,而观鸟能让他们放下手机,重新认识身边的生态世界。“辨鸟的技能还能迁移到学习中,培养专注力和观察力,这是课本上学不到的。”而对于老年人来说,观鸟是一项温和的运动,既能散步锻炼,又能预防认知衰退,一举两得。

她的这份热爱还孕育出意想不到的收获。她带着孩子参加市民观鸟大赛,多次获奖;结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绘制鸟类元素周期表,参与生态保护行动。观鸟,成了她连接自然、家庭和社会的纽带。

海关人的生态担当

2023年冬天,世纪公园迎来了一位意外的“北极来客”——一只黑喉潜鸟。张玉华至今记得初见它时的情景:这只本该在远离陆地的大海上活动的潜鸟,孤独地漂浮在镜天湖中央,胸前的羽毛沾满了黑色的油污。

“它不停地用喙啄着胸前的羽毛,试图清理那些黏稠的污染物。”她的声音低沉下来,“那场景让人揪心。”早有热心鸟友联系了野生动物保护站,但遗憾的是,这只远道而来的“贵客”最终没能挺过来。后来,它被制成标本收藏在自然博物馆。

“这件事让我更加理解我国签署的自贸协定中‘环境保护'议题的价值。”张玉华说。作为海关原产地专家,她深知国际贸易与生态保护的紧密联系。自贸协定中的环境条款,正是为了避免类似的生态悲剧,确保经济发展不以牺牲自然为代价。

与黑喉潜鸟的悲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普通秧鸡和赤麻鸭的故事。

世纪公园七号门附近有一片被芦苇环绕的水塘,近两年的冬天,一只普通秧鸡都会选择在这里越冬。然而,公园每年春天都会统一清理芦苇,可能破坏它的栖息地。在鸟友们的倡议下,园方决定调整清理时间,等秧鸡飞走后再行动。这个小小的改变,让迁徙的鸟儿有了安全的家。

去年秋天,一只赤麻鸭成了镜天湖的“明星”。起初,张玉华和鸟友们以为它受伤了,因为它的羽毛看起来残缺不全。“后来我们发现,它只是在换羽,白色的羽管中慢慢长出橘黄色的新羽。真的太可爱啦!”这只赤麻鸭出奇地亲人,甚至会靠近岸边接受游客投喂的面包屑。

“它让我想起在青海见过的赤麻鸭。”张玉华翻出手机里的对比照片,“一只在海拔4000米的高山湖泊,一只在城市公园,却同样自在。”3个月后,当赤麻鸭换上一身崭新的羽毛准备离开时,张玉华站在湖边看了很久。“它先是在湖面盘旋三圈,然后义无反顾地向南飞去。”这个场景让她想起海关工作中接触的跨国企业,“它们就像候鸟一样,在全球寻找最适合的'栖息地',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确保这个过程公平有序。”

这位海关女专家手机相册里分门别类存储着9000多张鸟类照片 - 天天要闻

羽翼之下的城市诗意

傍晚时分,张玉华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又来到世纪公园。夕阳将湖面染成金色,一群灰椋鸟从四面八方飞来,准备在树林里过夜。她静静地坐在长椅上,不需要望远镜,仅凭剪影就能认出这些老朋友。

“空中那两只体型特别大的是苍鹭,一身白色仙气飘飘的是白鹭,不时在湖里潜水、顶着白色秃脑门的是白骨顶。”她如数家珍地介绍着。六年的观察让她见证了太多生命故事:黑水鸡的领地之争、小䴙䴘的育儿艰辛、翠鸟的捕食绝技……

一只白鹡鸰掠过水面,飞出特有的波浪线轨迹,胸前的爱心形斑纹在夕阳下格外醒目。这个她选择作为自然名的鸟类,正如同她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简单而纯粹。在这个快节奏的都市里,这位海关专家用她的方式,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诗篇。

“其实每个人都能成为城市的观察者。”临走时,张玉华指着办公楼的方向说,“明天早上,不妨看看窗外那棵香樟树,那里住着一窝乌鸫,它们的歌声比闹钟动听多了。”

观鸟小贴士

对于想要尝试观鸟的新手,张玉华给出了几点建议:

“请摄,不要射;请痴,不要吃;请观鸟,不要关鸟。”

- 观察地点:城市公园、郊野湿地、河流湖泊等有林有水的地方。

- 最佳时段:清晨6-9点及黄昏15-18点,鸟类活动最频繁。

- 必备装备:8-10倍双筒望远镜、深色衣物(减少对鸟类的惊扰)。

- 文明守则:不追逐、不投喂、不攀折花木、不大声喧哗。

原标题:《这位海关女专家手机相册里分门别类存储着9000多张鸟类照片》

栏目编辑:赵菊玲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郭剑烽

科学分类资讯推荐

雷军发长文讲述小米芯片之路 - 天天要闻

雷军发长文讲述小米芯片之路

5月19日,雷军发文称今年是小米创业15周年。早在11年前,2014年,我们就开始芯片研发之旅。潇湘晨报综合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或微信添加报料客服:cspxxcb;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
白顶䳭现身蛇岛保护区 这是大连地区首次记录到该种鸟类 - 天天要闻

白顶䳭现身蛇岛保护区 这是大连地区首次记录到该种鸟类

5月15日,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新纪录鸟类-白顶䳭(jí),同时也是大连地区首次记录到该种鸟类。春天是候鸟迁徙和蛇岛蝮活动的高峰期,每年这个时候蛇岛保护区的科研人员都会在蛇岛开展“蛇岛蝮种群生命表研究”工作,辽宁蛇岛老铁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科研人员王小平介绍说,5月15日傍晚,忙碌了一天的科...
这位海关女专家手机相册里分门别类存储着9000多张鸟类照片 - 天天要闻

这位海关女专家手机相册里分门别类存储着9000多张鸟类照片

在世界海关组织的讲台上,她是用流利英文向国外海关官员解析中国自贸协定细则的“原产地专家”;在世纪公园的晨曦中,她是鸟友们亲切称呼的“白鹡鸰”。她叫张玉华,是海关总署税管局(上海)的业务骨干,用6年时间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编织出一张独特的生态观
研究称树木在日食期间可以“对话” 科学家:离了大谱 - 天天要闻

研究称树木在日食期间可以“对话” 科学家:离了大谱

【CNMO科技消息】人类一直好奇,树木是否只是自然界中的沉默存在?它们有没有感知?能不能交流?最近一项研究提出一个引人关注的观点:在日食期间,云杉树之间可能发生了某种形式的“对话”,这一说法在科学界引发了争议。 这项研究由一个科研团队在2020年日食期间展开,地点是意大利阿尔卑斯山区。他们监测了三棵云杉树,...
马关发现野生云南蓝果树 - 天天要闻

马关发现野生云南蓝果树

云南蓝果树。税玉民摄 云南网讯(记者徐申黄鹏通讯员王发勇)去年,马关古林箐省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和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税玉民研究团队在保护区内发现了1株蓝果树科植物。近日,经过1年多的....